昨天我就哈佛財務危機引發的一些中國家庭認為未來幾年對孩子“爬藤”更有利的話題,對照哈佛2008-2009年那一輪危機後的表現,分享了自己的四個觀點。
今天我們進行下篇。跳出哈佛本身,來談一談:當我們在談論藤校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這次疫情,對現在還在讀小學和初中低年級孩子的成長與教育路徑的根本影響,到底是什麼?
重新審視動機
我們在談論藤校的時候,談論的是——國際化教育。但是長期以來,當我們談到國際教育/國際化教育的時候,多數人總是把它等同於國外教育、出國留學。
國際化教育的本質,本應是跳出地域或國別的限制,博取普世價值與通識教育之精華,將資源因地制宜地運用到使一個學生成為諸如《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中所說的“完整的人”(Whole Man)方向上的一個過程。
所以現在無論是全球疫情還是中美關係的影響,對於有送孩子出國留學打算的家庭,是時候回到原點,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動機了。
80%預備留學者的分流
除了昨天聊到的20%的高知高收入和孩子綜合能力高的“三高家庭”,因為目標明確,會更加堅定留學的打算外。對佔比80%的一般家庭而言:
如果你過去只是跟風,覺得周圍同事和朋友家的孩子,或孩子班上的同學都出去了,所以自己也要出去,那麼勸你就此打住,儘早開始為孩子在國內找一個真正適合Ta的學校——特別對於低齡留學生而言。
如果孩子的個性、未來的規劃和父母的期待等,更適合到美國讀書,但整體來說,是希望孩子換一種思維方式,見見世面,在大學或研究生畢業後還是會回到中國,那麼,你這個時候可能要反覆推演下,是不是一定要出國?國內有沒有一些新銳的國際化的高中或類似崑山杜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之類的合作型創新大學,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的?
如果孩子的職業規劃或未來全家的打算,是一定要留在國外發展或移民。那麼除非美國對留學生簽證政策有了超級苛刻的限制,你的PlanA當然還是留學方向。
動機關乎的是價值觀。在我看來,2020年真正開啟了“國際化教育2.0時代”。在1.0時代裡,需求是在,但啟蒙主要是自上而下——更多停留在中外合作辦學、課程合作上,更多新學校雨後春筍建立。
但是在2.0時代,它的覺悟正自下而上發生——更多的家庭與教育界同仁們,對國際化教育的理解,終於正在回到它的原生性含義上
“你不出國,卻在留學”
是的,進藤校未必能成就孩子的未來,但盲目選擇卻足以毀掉孩子的一生。
如果說國際化教育2.0時代的“一箇中心”,是中國家長群體與教育創變者的觀念與思維,正在產生交集與共識的話,那麼它的“兩個基本點”,一為混合式學習,二為K12建制。
所謂混合式學習,即線上線下學習實踐相結合,融合為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智能學習IT系統,及評估體系。在美國,有兩家學校,我甚為推崇。一家為未來大學Minerva(少年商學院曾於2017年與之合作在中國合辦“新學習革命”國際素質教育沙龍),一家為斯坦福在線高中OHS。
Minerva也是學制四年,它最大的的特點是,用四年時間,在全世界7個國家與地區,線上直播課,線下創新實踐,最後完成畢業設計(查看詳情);OHS是全美排名第一的在線高中,平時主要是線上上課,寒暑假有短期的線下課程,三年時間修完學分,拿畢業證,上大學(查看詳情)。
你看,在2.0時代裡,學生又有了新選擇:第一,你也可以報考Minerva和OHS,你不出國,卻也是在“留學”。第二,據我瞭解,中國的OHS與Minerva,都有我們本土的教育創變者在調研和籌劃中,到那個時候,我們在擇校的時候,又多了一個新選擇。
所謂K12建制,是相對於留學的兩個重要時間節點(15歲去讀美中,18歲本科)而言的,意思是,真正的國際化教育,不但應當是混合式學習,同時也應當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到中學,都有系統的包括但不限於學科的國際化課程。
小學階段除語數外與科學外,還應當讓孩子接觸經濟學、哲學、心理學、設計思維等通識課程,拓展孩子知識的廣度與思維的深度,瞭解世界原本的樣子和運轉的規律,也為未來的興趣特長、專業甚至職業選擇埋下一顆種子。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有可能與歐美名校的孩子一樣,從小有同樣的談吐、領導力、批判性思維等。無論到了15歲或18歲的時候,最終是否出國了學,都不重要。留學本來就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而不是所謂夢想成真的終點。
這正是少年商學院過去七年來在做的事。
在K12建制方向上,美國有K12.com和Study.com等平臺,以及CTY等素質類平臺;前者的建制更多服務於兩群人,一類是作為給普通實體學校老師們的智能教學幫手,一類是為非常多“在家上學”美國孩子的日常學習平臺,科目內容也基本上是學校裡開設的科目為主;後者是美國著名的三大天才營之一,有寒暑假線下項目,也有各種素質類主題的Online Camp。
所以我想說的是,與其探討哈佛財務危機背景下,“抄底哈佛”的可行性與方法論,不如回到根目錄,回到“我們到底希望孩子成長為怎樣的一個人”的原點,去覆盤和反思我們的價值觀,去審視2020年作為“國際化教育2.0”的第一年,正在發生的變革,我們應當做怎樣的準備與選擇。
寫過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史蒂芬·柯維先生說,教育的目的,是充分釋放每一個孩子主動支配、而不是被動接受自己人生的潛能。他去世前完成的最後一本書叫做《第三選擇》。在我看來,未來中國家長朋友們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今天至少明白了——對於留學不留學、線下or線下更優,從來都不應當是二分法——智慧的人總會找到“第三選擇”。
願每個孩子都能更便捷找到適合他的成長路徑,成為他真正想成為的人;願每個父母都敢讓孩子做自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少年商學院”,作者張華。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