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給孩子選擇專業要有前瞻性!【下篇】

四、關於“人工智能”專業的發展

2018年4月3日,中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許濤透露,教育部將進一步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學科體系,在研究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建設。教育部在研究制定《高等學校引領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通過科教融合、學科交叉、進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

2018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宣告成立,將於2018年面向全國招生。每年計劃招生40人左右,高考招生選拔15人左右,校內新生選拔15人左右,少年班再選拔10人左右。

2019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於公佈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根據通知,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建設資格。

2020年3月,教育部公佈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在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名單中,“人工智能”專業新增最多

。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180所高校都新增了“人工智能”專業。此外,“智能製造工程”“智能建造”“智能醫學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智能領域相關專業,也同樣是高校的新增備案和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中的熱門。

五、開設院校

北京: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郵電大學

天津: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河北:河北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江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山西:中北大學

遼寧: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小來將首批建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一併分享給大家~

人工智能時代,給孩子選擇專業要有前瞻性!【下篇】

六、人工智能專業目標

探索實踐適合中國高等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應用型人才。

人工智能可以說是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所涉及的學科包括計算機科學、神經生理學、數學信息論、控制論等等。

由於主體還是計算機科學,因此它也可以被認為是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一個分支,它在21世紀被認為是三大尖端技術即納米科學、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三大技術之一。

然而,這類“爆款專業”卻並非每所院校都具備開設資格。在高校培養方面,人工智能專業並不是簡單地等同於計算機專業,因為人工智能領域需要擁有堅實的數學基礎、專業全面的人工智能知識和很強的分析建模能力的人才。

七、人工智能主幹課程

1.認知與神經科學課程群

具體課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基礎、人類的記憶與學習、語言與思維、計算神經工程。

2.人工智能倫理課程群

具體課程:《人工智能、社會與人文》、《人工智能哲學基礎與倫理》

3.科學和工程課程群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信息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實驗科學家和理論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尋找人工智能的突破點,同時必須要以嚴謹的態度進行科學研究,讓人工智能學科走在正確、健康的發展道路上。

4.先進機器人學課程群

具體課程:《先進機器人控制》、《認知機器人》、《機器人規劃與學習》、《仿生機器人》

5.人工智能平臺與工具課程群

具體課程:《群體智能與自主系統》《無人駕駛技術與系統實現》《遊戲設計與開發》《計算機圖形學》《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

6.人工智能核心課程群

具體課程:《人工智能的現代方法I》《問題表達與求解》、《人工智能的現代方法II》《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

人工智能人才目前處於明顯短缺狀態,這種狀況還存在擴大的趨勢。當前社會技術環境下,需要兼顧紮實的專業技術和複合型背景的人才。在互聯網企業中,人工智能的薪酬排在第三位,根據相關部門統計,去年人工智能領域碩士應屆生的年薪是30萬元左右,博士生年薪50萬元,今年博士生漲到80萬元完全有可能。這是一個屬於人工智能的時代,許多國家都在加緊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未來的世界,誰掌握了人工智能,誰就掌握了未來。

八、人工智能會帶來的新崗位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其實是一個人類社會結構、經濟秩序重新調整的機會:長遠看來,一旦經歷失業潮“陣痛”的過渡期,社會中將產生大量新的工作類型,為未來社會打下良好基礎;而現有的工種,也會因為人工智能的良性幫助與輔助,成功“進階”——讓人們從重複性勞動的那一部分中解放出來,將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內容上。打破固有思維模式,與其陷在自己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恐慌裡,不如抓緊時間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強、更靈活,到時候,不但不會被AI取代,說不定還能讓AI為自己“打下手”呢。

《與機器人共舞》一書中指出:互聯網行業,每使一個崗位消失,會新創造出2.6個崗位;未來每部署一個機器人,會創造出3.6個崗位

第一類,高科技密集型的職業

第二類,大數據輔助商業方向的職業

第三類,影像領域的職業

第四類,醫療方向的職業

第五類,線上遠程方式開展的工作

九、疫情中人工智能的應用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2月4日,國家工信部特別發佈《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倡議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組織科研和生產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撐疫情防控的相關產品攻關和應用作為優先工作。在全國各地,人工智能正在加入“防疫戰隊”。

“小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吳韜團隊經過多年摸索,自主研製開發並獲得國家專利的一款具有人臉識別、自然語音交互、遠程協作等功能的醫療服務機器人,已連續兩屆受邀參加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小白”身高1.45到1.6米,在預定時間跟著醫生和護士查房,自動避障,與人互動,而後自行“走”回充電樁補充能量。

因此“小白”機器人可以在隔離病房發揮獨特的作用

,“不接觸式的面對面溝通”進一步降低了醫患交叉感染的風險,也提高了院內外專家會診的效率,更好節約了醫療資源。部署在隔離病房的“小白”機器人可以變成專家的替身,專家通過手機、PAD或者電腦可以登錄到AirFace機器人程序,遠程控制機器人前後,左右移動,控制頭部攝像頭抬頭、低頭、旋轉移動。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醫護人員對隔離區病人的觀察和診療,同時也避免了醫患院內交叉感染。而且醫護人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手機、PAD或者電腦訪問部署在隔離病房的機器人,隨時隨地的對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進行指導。

接下來,陸續還將有更多家醫院,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等計劃部署,“小白們”將在更多的醫院發揮作用。

比如,在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候,在黑龍江哈爾濱某小區,物管人員已經對小區的防疫工作進行智能化管控了;在上海張江智能島,AI相機架設在了各個路口,對不按規定佩戴口罩的人員進行自動提醒。迎來複工復產重要節點之時,在廣州白雲機場,通過AI智慧防疫檢測實現了對人流體溫的非接觸無感檢測。

世界已經無法阻止人工智能的發展了,無論是國家智慧城市的建設,還是智能交通、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無人工廠的發展,讓科技智能站在了時代的前沿。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說:機器替代人,是工業革命的主旋律,而新一輪機器替代人的浪潮,不再是替代簡單勞動,是替代複雜勞動;不僅替代體力勞動,還替代腦力勞動。


人工智能時代,給孩子選擇專業要有前瞻性!【下篇】


圖文丨未來人才綜合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