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成功个屁啊

“你口口声声说爱孩子,愿意为孩子去死,但是你每天一小时的亲密相处都保证不了,你爱个屁啊。”

每次看到成功人士巡回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我的工作,我都没有时间陪伴我的小孩。

好感人哪。请问,我能抽你两耳光吗?

中国真是个奇怪的民族,我们重视家族、重视血缘、重视宗亲,但很多时候,又在潜意识里崇尚为了出人头地而六亲不认,不带小孩、不理亲情,不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牺牲的资本。看看西方,哪怕你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时不时会秀秀天伦之乐,奥巴马谈起自己的女儿,至少显得是真情流露嘛。

我是一个非常狭隘的人,在我看来,所谓成功,就是你身边的人,因为有你,而感到快乐。倘若你赢得了天下,而输了家人,那你的成功,不过是一场泡沫。纳尔逊•曼德拉圣人吧?英雄吧?但他的传记《曼德拉的礼物》里说,曼德拉所有温暖笑容,只会给陌生人,对家人、对子女,他板着脸孔、漠不关心,曼德拉直接说,亲切是可以装出来的。如果不能说圣人的坏话,我就什么也不说了。

我认识一位外企女强人,非常上进,读MBA、EMBA,在职场节节高升,风头无二,而她的小孩,长期寄存在内地,由爷爷奶奶照看,如今9岁了,多年来保持母子二人一年见一次的频率,她以为自己是圣诞老人么?

我看过过不少名人,牛逼艺术家、牛逼摄影师、牛逼艺人,问及什么时候陪小孩呢,其中一些人给出的答案是:没空陪小孩,孩子还小,懂什么,我现在努力打拼,多赚点钱,给孩子打基础,也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但他们知道孩子们怎么说吗,我们做过几次调查,孩子们的心声是:爸爸妈妈,我希望你们不那么成功,我不要昂贵玩具和高价培训班,我只要你们陪我。

我还认识一对夫妇,双双博士毕业、现在都是副教授,花了三年时间用尽各种心思和手段才得以怀孕,为保胎,妻子在床上躺了整整8个月,我还挺感动,不容易啊。结果月子刚坐完,就把孩子跟快递一样送回内地老家,什么时候去接呢?至少三五年之后吧。原因?“本来我们都不喜欢小孩,生小孩只是为了堵住长辈骂我们断了香火的嘴,老人喜欢带让他们带去呗。”请问他们读那么多书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不说人话吗?

畅销了好几年的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有句话我深刻认同:不亲自带自己的孩子就是渎职。

在中国,不负责的父母舆论环境真是太宽松了,以工作忙为由,把孩子堂而皇之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请个保姆替代自己来带,相关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自己带孩子的比例越低;经济状况越好的父母自己带孩子的比例越低。而隔代带小孩,成功率不高于30%,因为祖父母辈带小孩,用的大多是传统方式,以撒谎敷衍小孩;用“小心点”“不要去”等口头禅妨碍小孩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贪小便宜;当着孩子的面讲孩子父母的坏话等……

中国文化里,过多强调生育是一种权利,甚至是一种义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忘了最最重要的一点,生育是一种责任。在你不能确定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陪伴时,请不要草率地生下孩子。《穷爸爸、富爸爸》里就有一句,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当然,不是说,夫妻一方必须辞职全职带小孩,这在中国也不现实,但当父母的,有没有竭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呢?双方都要上班的情况下,有没有把下班后的时间、以及周末拿来陪小孩,关注他想做的事,带他一起去认识世界、享受人生呢?

我总以为,衡量你是否在意一个人,最显要的参数,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对于一个人而言,时间比金钱可有限多了,你口口声声说爱孩子,愿意为孩子去死,但是你连每天一小时的亲密相处都保证不了,你爱个屁啊。

在做亲子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家长跟我抱怨,孩子跟他不亲,就爱自己外公外婆,每次都能准确收获我的谩骂——我说你纯粹是咎由自取,你自己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和老婆到处去旅游不带孩子去,在家也是打电玩不理孩子,你不付出光想要结果,想得美!早教专家说了,孩子才是研究大人的专家,谁对他有诚意,人家一目了然。

很多人又说了,我忙啊,我没空啊,有好多会要开、好多应酬推不掉——忙是不在意一个人、一件事的借口,像早教专家小巫说的,没有任何一份工作能把人24个小时都赔进去,只有重视与不重视。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最重要的会议,再忙都能抽出时间。

家庭教育和心理专家都指出,孩子0到12岁,尤其0到6岁之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与孩子分离,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两地分居,或者放在身边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专家公认的一点是,孩子0到6岁跟父母相处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所以,请别说那种“孩子还小,谁陪都一样”的蠢话了好么?我周围很多朋友说自己跟父母不亲,长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方式相处,就是因为小时候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大,跟父母的感情总隔了一层,哪怕长大后一家团聚了,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却很难形成。小时候父母缺位所造成的遗憾,是很难弥补的。柴静的《看见》里就写到一位心理医生,三岁之前,母亲把她寄养在别处,带着姐姐生活,重逢后,她觉得母亲不亲,觉得母亲更喜欢姐姐,五十年过去了,那个不公平的感觉一直在。

现在我的宝宝两个多月,因为各种原因(最主要是经济上的)需要开始工作,那一刻,我深感愧疚,这一点上非常对不起宝宝,只是我跟大部分家长一样都是非常普通的家长,经济压力大,没有办法一天24小时的陪着他,宝宝在家外婆带着,但是我回家唯一一件事情就是陪伴宝宝,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在这里,我也要表扬下宝爸,宝爸也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爸爸,宝爸小时候,被他爹“管”惨了,原来宝爸是一个非常爱游戏的的人,现在下班就是陪伴宝宝,跟宝宝唱歌,讲故事,像个孩子一样学宝宝讲话!这个时候的宝爸是最迷人的。哈哈

想起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的一句话: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几乎所有令父母头疼的儿童问题,如暴力、高需求粘人、沉溺游戏等等,最终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源头:父母陪伴的缺失。

No,是因为陪着的质量不高!

有调查表明有的孩子平均一天只能从父亲那得到7分钟的陪伴,从母亲那得到11分钟的陪伴,而被调查的很多父母都还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陪着孩子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令父母和孩子双方都非常抓狂的现象——父母觉得自己很委屈:我下班回家后牺牲了所有时间陪着你,你还想怎样?

而孩子方面呢,也觉得很委屈,这不是我想要的陪伴,可是不知如何表达,只能通过不断调试自己的心理,不断试探或者挑战。

最后慢慢封闭自己的内心,之后转而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另外的渠道宣泄出去,比如,电子游戏。毕竟,电子游戏从来没有让他失望。

所以问题就出在:父母不明白,陪着和陪伴,是两回事。

孩子心灵纯净,非常敏感。

很多父母陪着孩子的时候,刷朋友圈、聊微信,端着手机对着孩子拍拍拍,其实一点儿都不高明。

“假装在陪伴”其实比缺席更严重,因为我们的行为在告诉孩子,即使我们在一起,你太无关紧要了,以至于我可以分心去考虑其他事情。

父母的陪伴,仅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满足了孩子的吃喝,驱赶了孩子的黏扰及依赖。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所以,希望我们有条件的家长能尽力陪伴孩子,最主要是高质量的陪伴!

很多家长都会跟我说,老师啊,我家条件不好,不得不出来打工,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老家给老人带,我自己也没有文化去管教孩子,不知道怎么去管,等等,总是有很多的借口,对,就是借口,其实我跟天下众多的家长一样,生活不是很富裕,我的宝宝也是没有准备就怀上的,当时我想着孩子既然怀上了,就是跟我们有缘分,是一定要生下来的,那一分钟,我就决定,孩子是必然要跟在我身边的,最后我自己的妈妈愿意来帮助我照顾宝宝,(在这里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妈妈)这也是现在普遍家长的困境!

研究表明,父母陪伴孩子跟时间是不成正比的,重点是高质量的陪伴,有的家长即使天天陪着孩子,也是心不在焉,玩手机,做其他的事情,这些还不如不要陪伴了。

有条件全职陪伴孩子的更好,如果没有办法全职的,也要尽量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写来写去乱七八糟了,总之一句话,多多陪伴孩子,重点是高质量的陪伴,不要假装陪伴!

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陪伴孩子,希望我能早日实现这个目标!!!!!!!!加油加油加油

ps:其实我的宝宝现在还太小,但是一些现实问题,陪伴孩子的时间大大减少,这篇文章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就是重重的打脸,先去面壁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