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面?网友神回复:因为舍不得吃肉!

山西不仅是中国有名的面食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面食之根。追溯过去,山西面食文化至今已有两千年。古时山西凭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小麦、荞麦以及各种豆类,其被世人称之为杂粮王国,它的面食文化在汉时已经达到惠及四海,泽被五洲的盛况;东汉末年,羊肉泡馍开始传向西北地区,元朝时期,马可波罗将山西面食带回意大利,此后山西面食开始远播世界各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积淀,山西面食推陈出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美食。远古的尧王饼到如今的鲍汁面,从封建宫廷中的小窝头到民间的灌肠,从刀削面到通心粉,从太原街头的面食馆到日本的荞面馆......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特殊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山西独特的面食文化,而面食文化又孕育山西人特殊的饮食习俗。

山西人嗜好面食,汤食更甚之。在山西长年干旱的气候中,百姓“日作而出。日落而息”,就像《平凡的世界》中所描述的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品茗的条件,全靠吃饭里面的汤水来补充。山西更有民间流传“吃饭先喝汤,一辈子 不受伤。”传统饮食古训,在后世农家代代相传。

农村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人们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蹲在门口,或到街中的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家长里短好不快活。待到农忙季节,许多农村都习惯往地头送饭,或带干粮在地头休息时进食,民间俗称"打尖"或者"打饥儿"。天寒之时,农家老小盘腿上炕就餐,常备在中央,儿女做两旁,媳妇边上坐,方便盛饭,一家老小,热闹火红。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俗话说娇儿宠称多,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为“煮饼”,魏晋则名“汤饼”,南北朝谓之“水引”,唐朝则叫“冷淘”。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面食的众多称谓与制作花样,都彰显这山西人对面食的喜爱与高超造诣。

2019年,源于山西造诣的一款手工海藻面出现在湖南,引来无数人的追捧与喜爱,作为手工面的制造商中垦臻品得到了顾客们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