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真的不行了?隔壁跆拳道学员盈门,10米外武馆门可罗雀,掌门人叹息:练武的人没了,还能叫武林吗

学传统武术,需长年累月的功夫,半年左右方有些成果。而学当下时兴的跆拳道,简单易学,一个月就能看出效果。武馆与跆拳道馆相距10米,一边寥落,一边拥挤。选择哪家,对学员家长来说,并不难抉择。

作者丨孟繁勇 编辑丨崔世海

下午4点30分,程浩从学校将8岁的儿子送到沧州市太祖武馆练武。这是一条商业街,超市、餐厅林立,一家挨着一家。武馆位置好找,门口摆着一架练功木人桩,在美食、送水等招牌的旁边格外显眼。

一进门,看到师父岳振忠,小孩子先抱拳,道声师父好,这才放下书包,换上练功服,到二楼练功房,做训练前的准备。

5点至6点训练一个小时。练武是苦事,家长不在场,怕看了心疼。先练站桩,双腿放开,与肩同宽,微屈膝,意守丹田,调匀呼吸。基本功站桩,三分钟起练,后来5分钟,慢慢到8分钟,现在一站35分钟。学员安静站桩至少半个小时以上,身上出过汗了,再练踢腿、太祖拳法招式。

儿子刚开始练武时,站桩身体发抖,5分钟额头出汗。现在练了一年,安静站桩半个小时,身体体质明显提高。程浩表示,练武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对人的精神面貌的提升也同样让人欣喜,这正是送儿子来学习武术的主要原因。

刚来时,程浩的儿子身体干巴瘦、易感冒,遇到事就哭。练了一年,身体结实有力,“性格上更坚毅了,和同龄人站在一起,气质不一样,特别自信、有神。”

太祖武馆目前有12个学员,年龄在7至12岁。送孩子来到太祖武馆练武的家长,理由和程浩相同。学武术,费用并不高,一个学员每月学费300元。武馆上下两层楼,240平米左右,附近门脸的租金行价,每年15万元左右。按这个行情,谁都能算得出来,开武馆是个赔本的买卖。

有人问沧州武术太祖拳传承人岳振忠,你的武馆为啥能开下去?岳振忠解释,“你觉得奇怪,听我慢慢和你说。”

太祖拳岳振忠


掌门人开武馆

武馆有三名教练,岳振忠、其子岳天逊,还有一名兼职教练王洪增。父子俩好说,自己家的武馆,什么工资不工资的,还不是自己管自己。

王洪增是请来的武术教练,要支付工资。每天下午2点30分来,下午6点30分下班,每月1500元。这点工资不够王洪增生活,于是其他时间去打工兼职,快递员、餐厅打荷工,给钱就干,赚钱就行。三份工,每月3000元收入,养活自己够花。

岳振忠有正式工作,在沧州当地防疫部门任职,主要搞预防医学,武馆业余时间开。员工工资、水电暖、物业,一年下来至少5万元支出,房租行价15万元,一年20万元硬性成本支出。二楼教武术,一楼用作童书绘本馆,会员制,30个会员,一人一年一千元费用,配送上门。合起来学费、绘本馆的收入完全不能覆盖成本。

武馆能撑到现在没黄,可也没有赔钱。有什么诀窍?岳振忠嘿嘿笑着,揭开了谜底:这上下两层楼的门脸房,是自己家的房产,没租金成本。他说:“我一年租出去,至少净挣十来万。可不行啊,你是传承人,你再不教,谁教呢?”

杨志刚是沧州东光县沙家门武术的掌门人,沙家门武术少有人练,也没有几个人教,他觉得这个门派眼看着要完了,想开武馆教学生。穷文富武,没钱开不了武馆。杨志刚自己家开公司,他在东光县开设酒店,还有两家超市,钱不是问题,没有人练武了,在他看来是问题。

2008年,杨志刚在院子里搭了个棚,沙家门英雄武馆开张了。门一开,还是没有人练。年轻人都跑出去挣钱,家里就剩下老人、孩子。武术还是要从小练,杨志刚找到关系不错的人,见面直言,“我开了家武馆,教沙家门拳。把你们家孩子送来,我免费教。练不白练,也强身健体不是?”

走了一家又一家,说了一次又一次,十来个孩子来到了大棚里,开始跟着杨志刚练拳。教人功夫,耗费时间。杨志刚家做着生意,时间有限,教拳,生意就顾不上。

老婆生气,责怪杨志刚,你不挣钱,就花钱。

杨志刚告诉老婆,教拳术,是为门派留个根,别让沙家门武术绝了。

本来老婆一肚子火,可杨志刚把开武馆的事上纲上线到一个门派的存亡,也不好说什么了。

武馆开起来,人们四处夸,一传十十传百,县里领导去参观。领导要来,不能太寒酸,又刷墙,添置些器具家伙什儿。约定日子,领导来了,夸一句,真是好武馆。好武馆,得花钱,前后20多万花出去,理想全是由钱堆起来的。

武馆每年达不到收支相抵,可是武馆的名声越来越大。杨志刚教徒弟不收费,新闻网上一搜一大片。人最多的时候,200多人跟着他练。院子里教不下,杨志刚以每年四万八千元的租金,在东光县城租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负一层地下室作为武馆新场地。

可谁承想,学武术的越来越少。白天武馆基本没人,经常开着门,没人来,也就关门了。晚上6点30分至8点30分,武馆的门打开,7至15岁的学员们进了地下室,跟着杨志刚练武术。

武馆开到现在,杨志刚处于骑虎难下的状态。关了武馆,沙家门武术或许就完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全白费了,“我再怎么着,也是这个门派的掌门人,你说我心里有多难受。”

直至赔了钱,杨志刚才发现,搞传统武术没饭吃,这几年的积蓄都花进去了。老婆现在不管了,你爱怎么样怎么样吧。家里酒店的生意,老婆核账,挣了钱老婆拿着,花钱的时候,再从老婆那里拿。

说到底,挣钱的时候少,拿钱的时候多。比如到沧州录节目。徒弟跟着一天,单位发工资的时候,要扣一百多元。东光到沧州120公里,过路费40元;加油200元;吃午饭,三盘饺子60元。一趟花出去300元。

杨志刚表示,时间久了,弄不起传承来,这武馆眼瞅着不知道还能撑几年。

沙家门武术掌门人杨志刚


学武的人越来越少

燕青拳传承人祁鸣松现在退休在家,他的武馆位于沧州市运河区杨庄新村,原先是他四哥的仓库,后来修整作为武馆,目前已经被划到拆迁范围。拆了房,武馆自然做不下去。没拆之前,每天有20多个学员学习燕青拳。

自练拳以来,祁鸣松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境地,学拳的人越来越少。他以为只是一家武馆的事儿,后来一打听,基本上相识的拳种,但凡开着武馆的传承人,学拳的人都不多。最后他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武术门派,都比以前萧条了。

学拳练武,对一个武术门派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拳的人多,门派兴盛。门派过去再如何辉煌,练武的人少,如今也是没落了。

祁鸣松无数次想找到原因。自己家的燕青拳,来学拳的学员,父母大多数爱好武术,想让孩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送过来学武。很多孩子6岁开始练,练了五六年,拳路有些模样了。再调教几年便有出息了,但这时孩子也该上初中了,学习紧,没有时间练,只好放弃。

家长提出来,学习任务重,下个月不学了。作为师父,也说不出啥来。不能让孩子不听家长话,只能对孩子讲,“想学武术吗?好好学习,成绩上去了,拿高分,妈妈自然会让你再回来学。”话是这么说,心里还是不得劲。

学员临走,祁鸣松还不忘嘱咐一句:孩子,你忘记了吃饭,也不能忘了练武。算盘子靠拨拉,武把式要踢打。学员听了,点点头,至于说能否坚持训练,全靠自觉。

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不练武了,没有什么比前途更重要。哪一家门派的掌门人,也担不起责任。于是,孩子们不来了,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了,沧州的武馆从兴盛时的200多家,到现在能够支撑下来的不超过20家。

仍然开门授拳的武馆,学员最少的一个人,学员最多的也不超过50人,像杨志刚一样租赁场地办武馆的少,大部分是自己的房产。

小孩子没时间练,18岁以上的练武者,更是少之又少。祁鸣松和学员们的父亲聊过,长大成人,要挣钱,买房子,娶老婆,养家养小孩儿,哪一样都需要钱。练武吃不了饭,18岁以上的学员,100个人里,也就两三个人在练。

有些好苗子,练到一定程度,改练竞技武术了。师父有时候遇到一个天分比较好的徒弟,心里高兴,尽心尽力地教。出功夫了,学员从传统武术,转到竞技武术上了,说不失望,那是假的。

传统武术是业余训练,对考学没有帮助。练竞技武术,参加国内各种锦标赛,拿到前六名,得到二级、一级运动员证书,可以保送进大学就读。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传统武术的发展逐渐式微是无法逆转的。武术天分再好,练得再出色,前面没有出路,他为什么要练?杨志刚、祁鸣松、岳振忠的学员不练了,当师父的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话都憋在了心里。

话虽如此,有小孩子要学,还是要教。不过教法不同。过去教学生以制服对手为主,如何进攻,技击实用为主。现在时代变了,按照社会上流行的教法,先教基本功,踢腿压腿,再教套路,以漂亮、好看为主,技击部分教得越来越少。

老辈人有句话,美观不实用,实用不美观。明白道理,但也不能逆社会潮流只教技击,不教套路。

体育院校的老师、裁判,都是练竞技武术套路出身,他们教出来的学生,重点自然在练习套路武术。想扭转以表演为主的竞技武术,难度非常大。这是社会潮流因素造成的,不以门派传承为转移。

门派拳术,实用功能传得少了,徒弟再传更少了,慢慢也就失传了。传承人想教,都不一定有人学。传统武术数百年,现在从实用功能上来说,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为主。

雪上加霜的是,如果仅仅如此,传统武术的竞争对手多多。小孩子们可以选择学习跆拳道、空手道等等,传统武术并不是唯一的选项。

燕青拳传承人祁鸣松指导学员练拳

离岳振忠的太祖武馆仅10米远的地方,便有一家跆拳道馆,600多平米,学员约有近百名,超过武馆很多倍。传统武术需要下功夫,短时间没有太多效果。二三年练下来,只是练马步、功架,确实很枯燥。

传统武术非一时促就,需循序渐进,是长年累月的功夫。最简单的五步拳,属于入门拳种。五个动作,比如说歇步冲拳、提膝穿掌、虚步推掌等,天天练,半年左右方可有些成果,很多学员坚持不住。

家长有意见,我送你过来三个月,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学到。而小孩子们喜欢的跆拳道,热闹,易学,一个月就能看出效果来。跆拳道等有一整套训练体系,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每个门派都有一个体系,你教你的,我教我的,各有各的规矩,无法达到类似跆拳道的统一化。

岳振忠的师父一生教学生近千人,但到现在还在练太祖拳的人,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这说明一件事,传统武术的传承,越来越难了。”

拳种失传危机

武馆难生存,学员就这么多,彼此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哪一家门派都不想绝了,你也想传承,我也想传承。谁的学员多,谁的门派风光。都想多收些学员,学费压价格,你多,我就少,到最后干脆免费教学。本来武馆吸引学员就困难,这下子谁也不好挣钱了。

学员选武馆,也看门派名气大小。是人都想出名,门派也不例外。早先的武林讲规矩,前辈们忌讳串场子。你练的拳种和我不同,不能到我的武馆里来。现在不一样了,想把自己的门派名声打出去,会两手,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找上门去,见到武馆师父,说声交流一下吧,这就要开打。

好听点的叫做切磋,难听点的话,脸上虽然笑模笑样,实际就是踢场子砸武馆。挑战的人来比试,不比气势弱下来,武馆没法开了。挑战的人也有讲究,掌门人不能去,赢了有面儿,输了丢份儿。选谁去?四五个徒弟,选择最优者,挑个时间,直接登门了。

见了面,奉茶一杯,客气话还是要讲:咱们玩一玩。两下里心里明镜似的,还得说场面话,让徒弟们练练,一看功夫行不行,二看拳法对不对。没说的话都在茶里,一举杯,眼望对方,无语声色:我赢了你,名声归我。

杨志刚开武馆,遇到过踢馆的事。那人专门找到东光县,摆明了要和杨志刚比试比试。挑战的人20多岁,一见面,话说得直,硬得像石头:杨老师,你练沙家门拳,我跟你学行吗?

杨志刚刚说句可以,对方又说了,我在少林武校练了几年,后来又接着练散打,杨老师,你说我跟你学什么?

杨志刚这才觉出不对味来,但小伙子主动来学拳,不能说什么。也客气地商量,你跟我学沙家门功夫?

小伙子一听,回一句:那好,你能不能当我师父,我得请教请教。

杨志刚这才明白过来,有些生气,你这不是摆明了来踢馆嘛!话说得软,和你学,打赢了你杨志刚,谁跟谁学呢?

两下里摆开架势,准备交手了。杨志刚指着武馆墙边挂着的护具,你穿上,咱们再切磋?

小伙子穿上了护头、护胸。交上手,小伙子追着杨志刚打,杨志刚不熟悉对方套路,一路打一路退,一直退到墙角,小伙子逼紧了,无法再退。杨志刚偷着空,左拳照着对手右肋下猛击一拳,对方闷哼一声,身子向右一歪,杨志刚紧接着右手冲着小伙子头部再打。

两拳下来,趁着对方招架的空当,杨志刚抽身移步,转出墙角,回身面对小伙子时,情势变了,这下子对方被逼到墙角。杨志刚在拳力测试机上一拳的力量约300斤,拳沉力大,猛击对方数下,小伙子捂着头,被打得半歪在地上,再两拳下去,对方躺在地面上了。

杨志刚这才停止攻击,拿掉他的头具,把心里话讲出来。这是变相的踢馆,在武林中,是最没德的做法,“武术无高低,功夫没好坏,你和别人比,脾气暴的人,会打坏你。”

小伙子服气了,要跟杨志刚学。杨志刚没教,直接告诉他,先回去修德,学好了德再来东光县。

天下武馆授徒,有规矩,讲究先传德,再传艺。无德不学艺。在沙家门武术这一门派,宁肯拳法绝了,也不传无德之人。杨志刚为此解释,不传艺,少一支;乱传艺,害一方。

以前传统的门派,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逐渐变化。老规矩,艺不轻传,你磕头拜我师门,不能再拜第二个师父了。现在学艺,想找谁学找谁学,磕头不磕头都不再是个问题了。

有心的,三节两寿(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一个月束脩,称为“三节两寿”),师父师娘过生日,拎着果盒点心,来家里看望。不来也没关系,现在通讯发达,过节发个问候短信,师父也就高兴了。

过去讲究绝技不教,异姓不教,门派常讲“关门练武、外出江湖”,讲的就是此种规矩。现在也不一样了,没人学拳,恨不得街面上拉人,有一个教一个,来一双教一双。

绝技教不教,如今也不再成为问题。岳振忠跟随师父学艺,师爷会的东西多,到师父这辈人,对于师爷教的东西一知半解。对于拳种的本质,比如说练功方法、攻防技艺,失传了许多内容,没有学全。

练武之人,一要有天分,二要有好师父,三要个人努力。少一条,武术传承就会失色,传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传不下来绝技,门派不长远,久而久之,武术面临失传危机。

现在做武馆,不能再和以前一样,绝技藏着秘不外传。门派武馆想生存,必须要把以前不外传的东西传出去。

杨志刚深明此意,并为此做了个比喻:社会快速发展,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拳种、门派、武馆、掌门人,仿佛坐在列车上的人,传统武术就是手里拿着的一张纸。若把手伸向车窗外,只要一撒手,这张纸就没有了。

杨志刚叹口气,“武林仍在,但没有了拳种和练武的人,那还能够叫作武林吗?”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观象台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