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敲响警钟,父母与即将成年的孩子到底要怎么相处?

〈〈少年的你〉〉热播,几个孩子的遭遇让人心疼。可心疼之后映射出来的父母和即将成年的子女该怎么相处,却让人深思。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架起孩子走出成年之前迷茫的桥梁。

魏莱,花一样的少女,却永远没有了未来。魏莱之所以像个双面人一样穿梭在家庭和学校中,是因为她的父母除了要求她学习成绩外,没有真正捕捉到她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父母对自己学习以外的部分予以重视。

魏莱父母遗漏掉的,恰恰是她成长中最需要的:学习压力之下的心理疏导。

冷漠的父亲,只要她的学习成绩好,让自己脸上有光;爱钱的母亲,何曾真正关注过女儿缺爱的内心?

这些造就了一个在学校霸凌弱小,在家是个完美小孩的魏莱。

如果她的父母,去关注她成长过程中的孤独,迷茫和慌张,及时指引,疏导和沟通,她的未来,会是很值得期待的。

对于生理年龄已经成年,心理年龄却还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孩子,及时捕捉孩子的需求,并予以关注。

而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典范,非龙应台莫属。

当她发现自己的小安安长大成人了,母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她感觉这个曾经散发着奶香的小男孩离自己越来越远,她就决定和儿子一起以书信的方式重拾联络。

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母子的沟通引发很多读者的共鸣。

当安德里在给母亲的信中说:"青春岁月,我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

龙应台在Email里问安德烈:"请你告诉我,你信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

安德烈在给母亲的回信中说:"能不能拜托拜托你,不要只跟我谈知识分子的大问题,生活中还有凡俗的快乐。'性,药,摇滚乐'当然是一个隐喻。"

这对母子的沟通,让人着实佩服龙应台的敏锐和安德烈的直率。他们的信件不仅仅是母子语言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更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后的和谐。

有读者说感谢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信件,让自己可以和女儿一起分享他们母子的通信,可以讨论和激辩,让母女可以有彼此沟通感情的机会,发现女儿成长中的问题,让自己可以更好地和女儿相处。

生活中不乏一些神经大条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困惑迷茫的时候,向父母倾诉,这类父母的官方回答是:"屁大点孩子,好好念书就行了,哪儿那么多事?看来还是把心没有用到学习上。"

父母的这几句话,将孩子欲想向父母打开心灵沟通的门被重重关闭,从此父母就有了"这孩子,主意正着呢,啥都不跟我说"的抱怨。

他们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不作为,才让孩子成为啥都不愿意和他们说的人。

希望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孩子向你求助,一定要放下身段,倾听孩子的心声,好帮助他们走出迷茫。

沟通,才能加深了解,才能知道孩子内心的期许。

龙应台说,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而孩子成长遇到迷茫,就是他们心灵最深处的痛。父母要做的就是通过沟通了解他的需求,然后做好一个温暖明亮的光源,让孩子借光成长,借光走出迷茫。

2包容,不纵容,不宠溺,正确引导,及时修枝打叉,促使孩子长成

和孩子相处的楷模,值得一提的还有黄磊和孙俐夫妇。

孙俐曾在微博中爆料过多多新染的发色,引发网友一波热评,其中指责居多。

当我和女儿讨论时,她站队黄磊夫妇:"我喜欢这样的父母,他们开明包容。"

黄多多成长的一路,从打耳洞,化妆,涂指甲,每一桩每一件多爸多妈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黄磊亲切地叫女儿为"多多小人儿",对她成长中的变化,或赞美,或中立,将自己的态度明明白白的亮给孩子。

而多多从他们的态度中,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他们的包容开明,将多多培养成一个善良上进,多才多艺的美少女。

黄磊看似散养不在意的包容下,让多多自儿童时期就成为有爱的小姑娘。

在〈〈爸爸去哪儿〉〉中,曹格的女儿Grace因为年龄偏小,特别爱哭,多多总有办法将她哄乖。

在要选一个爸爸留下来照顾孩子时,她选择了曹格,选完后她抱着自己的爸爸哭了,说她想选自己的爸爸,但是因为Grace小,需要照顾。其实多多自己那个时候也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

和孩子的相处中,包容开明,是对孩子爱心的养成。

前几天,大连13岁男童杀/害女童案,由于田参军律师的出现,李天一案件又被大众津津乐道了一阵。

在李天一入狱事件之前,2011年,15岁的他因为无照驾车并殴打一对夫妇上了外媒的热搜。面对成千上万愤怒的网友,他的父亲李双江曾经为他向公众低头道歉。

而当时李天一被外媒冠以"被宠坏的孩子"。

包容可以养成爱,但是对孩子爱不是包容他的所有。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无疑,黄磊孙俐夫妇,对孩子成长中的包容,是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没有触及原则和法律。

而李天一成长中父母的包容显然已经变质成纵容和溺爱了。他犯了错误,老父亲低头认错,让孩子少了担当和责任心,以致后来闯出大祸,引来牢狱之灾。

孩子的成长,似一棵树的成材,父母可以包容他长得不够高大挺拔,但不能纵容它长成一棵歪脖子树。这个过程中,爱和包容是养料,促使他长大,但是修枝打叉同样重要,这可以促使他成材。

和孩子相处,可以包容,但绝对不能纵容和宠溺。

3彼此信赖,但不依赖,可以促使孩子独立,学会判断。

女儿9月份上大学了。这几个月中,我们都在适应没有彼此在身边的生活。

女儿和我适应的都不错,她除了临近周末向我诉求想回家之外,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的相当妥帖。

我也在业余重拾自己的爱好,让自己过的很充实。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寻求依赖。

在双11的时候,她说想要自己添置一些东西,让我给她特批一笔剁手基金。

在这之前,她的一应采买,大到衣服,小到袜子卫生巾,都是我一手包办。

当她提出要自己添置物品时,我妈果断不同意:"她没买过那些东西,买回来质量不好怎么办?"

我没有反驳母亲,也没有质疑女儿的能力,我思忖之后,给她说:"妈妈给你500块钱,你先挑你急需的东西买,要是质量不好或不合适,就退掉,自己要学会自己给买回来的东西把关。"

她给我说:"妈妈,我没想到你能这么信赖我,让我自己去买,我还担心你不放心我呢。"

说不担心是假的,可是我不放手,孩子如何成长?先从花钱这一本能开始,用我对她的信赖,让她养成对生活必需品优劣的辨别。

如果我连生活必需品的采买都要限制,去告诉她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她永远都学不会在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判断去甄别优劣。

父母的信任,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也可以帮助她提高生活中的判断力。父母的信任,让孩子更独立。

由于我对她的信任,让孩子也会生出对我的信赖。

她将舍友的性格说于我,将和老师同学的相处说给我,吐槽过男生的缺点,惊叹过学校的藏书,分享过校园的美食与小情侣的吵架......

她将自己在学校的经历,认为值得分享于我的,毫不保留的说与我听。她说这样会让我安心,少些牵挂。

的确,社会上的纷繁复杂,让大学校园也有染之。把一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送去大学,父母最担心就是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

父母和孩子彼此之间的信赖,孩子对父母的不设防,可以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朋友,及时掌握孩子的动向,可以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和孩子相处,相互信任,信赖,但不依赖,有助于孩子独立,有助于父母安心。

因为孩子终要长大,终要自己生活。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个"不必追",证明我们的小可爱已经长大,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这个广阔的天地。

只愿我们走在成长路上即将成年的孩子,是在父母的了解,包容和信赖下成长的。

迎着父母曾经给的温暖光源,走出少年的迷茫。

在父母的包容下,感受并学会爱。

在彼此的信赖间学会独立和判断。

以一个虽单薄却挺拔的背影,告诉父母自己已经长大,让父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