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创新与变革,让建筑的故事更精彩

变者,天道也,思必出位,所以穷天地之变 。

——康有为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和计划。

原定的聚会取消,端午假期只能蜗居在家,没想到却开启了一次美妙的旅行。

在家阅读《建筑的故事》,欣赏精美插图,穿行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之间,再次体验创作者们创新与变革的勇气与力量。

从稻草屋到摩天大楼,从宫殿到艺术中心,《建筑的故事》带我们进行了横穿世界大洲穿越数十世纪的建筑之旅。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帕特里克·狄龙,选择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帕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学校,水晶宫,悉尼歌剧院和蓬皮杜中心等,并讲述了每栋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

书中的插图由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剖面图大师斯蒂芬·比斯蒂精心绘制,细致微观的剖面图让我们看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结构,并欣赏建筑的创作者的天才灵感。

世界上16座传世建筑的高光时刻……斯蒂芬·比斯蒂用彩铅画出了更细腻的线条,丰富的细节。如果愿意的话,读者甚至可以精确数出紫禁城太和殿的阶梯数。每张剖面图都有详尽但丝毫不破坏构图的图例解释……文本部分讲述了建筑营建过程中的故事,将读者重新带回了那些遥远的时代。引人入胜的剖面图和明晰的章节划分让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喜欢的部分开始阅读。图书末尾还附有索引和建筑大事记时间表。

——《号角杂志》


01 思维创新,缔造不朽金字塔


埃及第三王朝的法老左塞尔,担心自己死后,家族消亡,国家被征服,自己被人们遗忘。

如何能够成为征服时间的国王?

如何能够被后人永世记住?

冥思苦想之际,在远处连绵群山的启发之下,找到了答案。

人生短暂,山石永矗。

建一座石头陵墓!

一声令下,大臣伊姆霍特普开始执行法老的决定。

泥瓦匠们先把石头打磨光滑,石台层层叠叠,建成白色巨大金字塔。

此外,还在金字塔周围建造了神庙。外墙、连廊、庭院,依然采用石头建造。

工匠和艺术家为神庙制作了精美的装饰。


左塞尔去世后,被葬入金字塔中。

其他法老纷纷效法,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金字塔。

于是,在千年之后,金字塔被人类挖掘,被人们记住,被人们参观。左塞尔的名字一次次被人们提起。

虽然法老左塞尔的想法和做法都有些自私,为了给自己建一座坟墓,一座永世存在的坟墓,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金字塔。

但是,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了征服时间的国王。

金字塔虽然曾被风沙覆盖,曾被人类遗忘。

但是,重见天日之后,被人永世铭记。

作为金字塔的鼻祖,

左塞尔金字塔不仅第一次创造了近60米高的建筑奇迹,

而且成功地建造了一组完整的轴对称布局的建筑,

此墓的修建是埃及建筑史上的一次创新与革命,

它首次用石头代替砖作为建筑材料,

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的石造建筑。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埃及金字塔都矗立在尼罗河畔,供后人参观。

这是法老的幸运,也是人类的幸运。

如果不是左塞尔冥思苦想,挖空心思去思考,想出岩石建造金字塔陵墓方案;如果不是大臣伊姆霍特普设计的层叠阶梯建造方案,

古代埃及的历史将大为逊色,人类文明史的光辉也将暗淡无光。


02 改宗立派,成就圣索菲亚大教堂

作为古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三大帝国的首都,如今的伊斯坦布尔拥有一座独一无二的伟大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330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在君士坦丁修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

532年,查士丁尼大帝重建并扩建了教堂。

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感谢穆罕默德二世的英明,没有派人毁掉圣索菲亚大教堂,只是下令更改教派,在教堂内部做了改动,把基督教的饰物替换为伊斯兰教的物品。

最终,把基督教堂更改为清真寺,周围矗起四座高塔。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建成千年之后,依然成为当地人心中的圣地,成为伊斯兰人心中的圣地,供游客参观游览。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本身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但作为伟大建筑,其革新之处让后人念念不忘。

圣索非亚大教堂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 在空间上创造了巨型的圆顶,室内没有柱子支撑。

查士丁尼大帝重建教堂时,请来著名的科学家伊西多尔和安提缪斯,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

圣索菲亚大教堂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解决支撑和侧推力问题。

大圆顶离地55米高,在17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


03 园艺师设计的水晶宫,改变建筑模式

为了展示大英帝国的富强和伟大,英国人决定在海德公园举办一次博览会,对外公开征集设计方案。

最终胜出者是一位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提出建造温室的新方法:把所有的窗格设计为统一尺寸,把固定玻璃的铁框架也设计为统一尺寸。

部件制作完成之后,以最快的方式搭建完成建筑物。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上,展览馆水晶宫采用组装搭建方式,在几个月内拔地而起,并在展览会结束之后拆除,迁到伦敦南部重建,继续被人们所用。

虽然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但关于水晶宫的传奇,已经创造了历史。


水晶宫是第一座由金属和玻璃打造的建筑。

从此之后,人们改变了此前一成不变的建筑方式,建筑不一定要砖木石头建造。

提前定制部件,组装建筑既快又好。

这一建筑结构方式,我们沿用至今。

除了新颖的建筑模式,帕克斯顿的勇气也值得后人学习。

他只是一位园艺师,但是,有谁规定,建筑就一定是建筑师设计建造?

从这座建筑中,我看到了引发起新的、时代的审美观念最初的心理原因,这个时代里存在着一种新的精神。水晶宫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的标志。

——林徽因

唯有勇敢尝试,跨出创新与变革的步伐,才能创造出水晶宫这样的杰作,在人类建筑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被后人纪念。

创新与变革,让人类从穴居走向房屋建造,从金字塔走向摩天大楼。

创新与变革,让伟大建筑及建筑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以上,只是攫取了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建筑故事。

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翻阅《建筑的故事》。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擦亮星星,努力向孩子一样,用充满好奇的双眼看世界。

读书,旅行,做个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