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企产口罩机零件 两月吸金1亿

图片说明: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部门。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自主研发出非接触式红外额温计\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内地最新公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外贸大省广东一季度外贸呈现两位数下滑。在疫情下,外贸企业如何继续生存?大公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企业开始跨界生产防疫物资,在危中觅生机。如有汽车配件企业开发口罩机耳绳裁剪刀,两个月销售总额就达1亿,95%的国内外口罩机都用上了该配件,提高了全球的口罩产能。■大公报记者卢静怡

日前,记者来到一家台资企业──圣辰自动化公司的研发部。该研发部位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周边不少是高校合作开办的产学研园区。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总经理兼CEO陈泓霖,是理工科出身的“技术派”高管。他笑言,自己每天呆得最长时间的不是办公室,而是研发大楼。

新产品迅速打入市场

“我们公司至今已经生产了8000多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但对陈泓霖而言,这些产品的分量,或许比不上疫情期间紧急研发出来的一个小小的口罩机耳绳裁剪刀来得重。裁剪刀部件银色的刀锋闪出光芒,黑色部件印着一串字符“XG-23A”。“‘XG’代表‘新冠’。”陈泓霖目光炯炯,他手上这个小小的零件,两个月来给公司带来的销售额,超过了公司去年内销总和。

“这个产品,我们一个月可以生产16万只。这两个月总销售额约有1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在整个业界来说都是很惊人的。”这个数字有多惊人?陈泓霖说,他们公司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外销占比8成,内销占比约2成。去年公司内销总额为8000万元人民币。换言之,这个小小的口罩绳裁剪刀两个月的销售总额比2019年全年的内销总额还要高。

“第二波疫情在海外爆发,欧洲很多客户订单都停了,加上海关封关,我们有货也难出口。”陈泓霖来大陆发展多年,经历过沙士和08年金融危机,因此此次疫情最严重时,他也没有阵脚大乱。

在2月复工之后,陈泓霖雷厉风行,带领团队到口罩机企业考察。在口罩机生产线上,裁剪口罩耳绳线的环节依然是传统手工处理。“我们回去用10天左右时间,就研发了这个小小的耳绳裁剪刀,可以全自动裁剪,效率大幅提升。现在国内外有95%的口罩机都用了我们的配件。”

“虽然现阶段海外市场订单仍不明朗,但通过生产防疫物资产品,通过这个耳绳裁剪刀,很多国内企业也认识了我们。”陈泓霖说。这段时间欧美受疫情影响生产停顿,反而让内地有技术、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浮出水面。“过去不少大的厂商,倾向于找海外品牌生产商合作。在疫情下,他们才发现国内也有实力可靠的企业。”他说,公司在汽车配件行内知名度比较高,这次的耳绳配件生产,则让他们收获了打入内地自动化生产行业的“敲门砖”。

红外测温仪订单飙升

转型生产防疫物资,是当前风雨飘摇的外贸企业的救生圈。这段时间,不少外贸企业老板都发现,身边的同行都忙着“变身”:服装厂转做防护服、包装厂跨界生产口罩、数控线转型设计口罩机、洗涤用品增开消毒液生产线等故事不断上演。广东省政府官网披露,从2月至今,广东累计生产的口罩机占到同期全国产量的8成,口罩、口罩机、贴条机、胶条4类物资国家调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原本生产工业温度计的外贸企业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疫情期间,车间生产线几乎没停下来。只是,生产线上原先出品的各种工业类测量仪表,如今变成非接触式红外额温计、可投屏式红外热像仪等医用测温仪器。

“疫情发生后,在原有的工业类测温技术基础上,用了差不多半个月攻关研发,顺利转产医用测温产品。”优利德副总经理杨正军告诉大公报,在申请相关欧盟商品流通认证后,出口医用测温仪将成为今年业务最大增长点。“现有产能提升,国外需求增加,依靠原有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销网路,出口新业务发展的空间很大。”

丨编辑:吴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