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課扼殺了孩子的幸福嗎?

在當今社會,只要一提起補課,幾乎每一個家長,每一個孩子都有一把把的辛酸淚和一肚子的委屈及怨氣。可是,矛盾的是,家長們一邊極力反對教師補課,一邊又苦心搜尋網絡課堂或課外輔導機構,生怕孩子的成績被拉了下來。甚至認為,孩子的幸福就扼殺在無數的補課之中了。

為什麼要補課?補課真的扼殺了孩子的快樂和幸福嗎?要回答這個問題,真的要見仁見智,因為父母的觀念不同,家庭層次起點不同,會導致認知的不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建議大家去觀看兩部紀錄片,一部是中國導演鄭瓊花了7年時間記錄了3個孩子不同命運的《出·路》,一部是英國的邁克爾·艾普特花了49年時間,記錄了14個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的《56UP》。

中國導演鄭路,探尋的是年輕人在放棄或者完成教育之後的出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清楚地瞭解到: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些人的路上佈滿荊棘,有些人的路上要經過千軍萬馬上陣殺敵,費了很大力氣才終於到達羅馬,還有些人,他們就生在羅馬,他們可以放肆地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而英國的《56UP》,呈現出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富人仍富,窮者愈窮,只有教育改變命運。

我為什麼要推薦這兩部影片?我想說,一個人的觀念和出身真的可以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在上層家庭中,他們的孩子無論跌倒多少次,父母都有能力將孩子扶起來。所以補課對他們來說,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他們更願意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來生活,只要你喜歡,你就盡情折騰吧。折騰到筋疲力盡之後,他們仍然有千萬種方法讓孩子站起來,過上理想的生活,獲得幸福。比如萬達的太子爺王思聰,又如功夫巨星成龍的兒子房祖名等。

而一般家庭的孩子呢?他們是最願意付出努力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是最願意吃苦耐勞的父母。他們接近成功,所以更渴望成功。正因為有了這種渴望,他們的每一步都很踏實,即使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和時間,也不會埋怨。所以這個階層的家長們對待補課的態度是積極的,認同的,他們甚至會主動提出補課,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以我為例吧,我的家庭其實更接近底層家庭,但我的父母當年都是地主家庭出身,也曾是遠近聞名的書香之家。他們在解放初期曾經備受磨難,因為出身不好,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日子過得很是艱難。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70年代80年代時,也曾在烈日暴曬下,大雨滂沱中,在農田裡幹著苦工。但即使環境如此惡劣,我的父母從來不會放棄對我們學習上的嚴格要求。記得1986年我剛讀六年級,學校要求週六下午補半天課,一個學期要交5元補課費,還要交十斤米,十斤柴,這屬於一筆很大的開支了,我的父母卻毫不猶豫就幫我報了名。他們常對我說,就算乞討,也會讓我讀書,因為只有讀書,才是我離開農村,擺脫這種窮困苦累的生活的唯一出路。直到今天,我已經人到中年,兩鬢華髮漸生,每當我看到那些仍留在農村裡,雖然生活不再像過去那般艱苦,但滿面蒼桑,言談盡是家長裡短的同齡人。我不由感激我的父母,正是他們當年毫不顧及我的反抗,逼我讀書,才有今天幸福的我。

而生在底層家庭的孩子呢?他們的父母們一般生活貪困,學識少見識也少,大多數都遠在異鄉或在辛苦勞作中掙扎著維持家庭的開支,即使略有餘糧,也要貯蓄起來,以備危急特殊時期所需。而他們的要求也簡單,希望收入高些,希望住的房子寬敞些,希望身上有些積蓄。正因為他們的每一分收入得來都很艱辛,所以他們對於每一分支出都精打細算,他們眼光只看目前,不考慮長遠,更加不瞭解中國的現實。他們因為個人經歷所制約,格局不大,所以,對於補課,是最為強烈抵抗的群體。我長期在農村中學任教,所接觸到的大部分是這類型的家長,他們不懂得如何配合教師教育孩子,也不瞭解社會上的好工作為什麼都要靠考試獲得。他們考慮的是,我今天收入多少,我今天過得怎麼樣,孩子的事隨他,明天的事隨它,就算孩子讀不成書,也不見得會餓死,不如隨他們自由自在吧。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孩子的一種悲哀或幸福,我也只能且由他們去吧。

補課這種行為好或者不好,作為教師,我身份很尷尬,真的不好評判。如果我說好,很多人會在評論下說我,教師提倡補課,一門心思為了賺錢。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上,每一分收穫都一定要付出汗水,我們的老祖宗也說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且,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完全理解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他們必須在課外花多些時間和精力將落下的知識點補上來,才能“以勤補拙”,取得好的成績。而補課只是課後學習的一種手段,而且是一種相比較而言,更為高效的一種手段罷了。希望家長們自己作出正確的選擇吧!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見解。在我的身邊,包括我自己,從沒有有償為學生補課的行為,所以也不存在為有償補課搖旗吶喊的嫌疑。我之所以寫下這一段文字,實在是自己所經歷過,而且是有感而發,希望能為家長解除一些疑惑而已,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諒解。歡迎與我一起探討教育上的大小問題,一起為促進教育進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