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迷茫无助,生个孩子就解忧了

我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也是一个很重视孩子教育问题的妈妈。在做了妈妈以后、在学习了家庭教育之后。我对自己,对家人,对这个世界都有了全新的感悟。

以前的我非常的自卑,甚至抑郁寡欢,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谁都不顺眼,遇到事情总是想到了消极的一面,悲观厌世,也常常与人发生冲突。

我常常感到烦躁、焦虑、抑郁、恐惧,但是还没有严重到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后来我有了孩子,也许是因为母亲的天性,也许是因为医学上所说的生理原因产生的激素。

初为人母,对怀里那个肉乎乎软绵绵的小东西,爱不释手,爱不够,看不够,黏不够,亲不够。

也许是孩子的到来承载了我的希望,成就了我的价值感,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要做个好妈妈,呵护他一辈子。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任何的问题我都会上网查资料学习。幸好现在的时代网络发达,信息爆棚。

当我决定自己要努力要成为一个好妈妈的时候,我的学习力与日俱增,到了愈发不可收拾的情境。我疯狂的迷恋上了心理学、家庭教育。

在学习了家庭教育之后,我知道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先和孩子搞好关系,要想和孩子搞好关系就必须先处理夫妻关系,要想处理好夫妻关系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要想爱自己首先应该先认识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从而改善自己内心自卑、抑郁、消极的心理状态。

于是我重新的认识了我自己。我知道了作为人类,天性就是积极向上的,爱学习的,都是有需求的,不管是生理的需求,还是心理的需求包括: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有些人为什么变得悲观厌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懒散被动呢?是因为他们在更早的童年时期天性被压抑被扼杀了,感觉到了自己不被重视,不被爱所导致的。

可是作为那些孩子的父母,他们觉得自己是非常爱孩子的,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爱呢?因为我们过去的教养模式决定了以前的父母不懂爱、不会爱。

俗话说,连老母鸡都会爱自己的孩子,父母怎么可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关键在于父母爱孩子,可是不懂孩子,不懂人的天性,不懂得如何爱自己。

爱-这一个字要说来太宽泛了。爱可以是小情小爱,也可以是大爱无疆。爱是什么?爱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掩饰和假装,爱是行动、是语言、是心态、是信任、是习惯、是礼物、是肢体动作。

了解了爱的真谛,你才能滋养自己,滋养家人。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常发生:孩子把花瓶打碎了,妈妈说:这么大一个花瓶你没看见吗?你走路那么着急要干嘛去?这样的语言是在表达爱吗?爱的语言可以这么说:噢,小心宝贝,你没受伤吧?是我把花瓶放那里的,真抱歉。

孩子在画画,你在玩手机,这是爱的陪伴吗?这只是在监管,在执行任务而已。

长辈在说教批评孩子时,你可能会说:妈,你别管了,孩子不会听你的。爱的语言会怎么说呢?妈,您辛苦了,谢谢你帮忙管教我的孩子,现在您休息一下,这里交给我吧。

当你听到的是爱的语言的时候,你还会和家人产生冲突吗?不会的。有了爱的心态也就有了爱的语言。

当你的心中充满了爱的能量,你所看到的大部分问题都不是问题,你之前所困惑的关系都没有关系。当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你说话的语气、方式、包括你的面部表情都悄悄的发生了变化。你说话的语言都变成了爱的语言。

当我足够爱我自己,肯定我自己,相信我自己。我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所有别人认为不美好的事情,我们都能把它看成是美好的。不信你可以试试!

当你看见花谢了,你不会想到花谢了,就看不见美丽的花了,你会想到果实就要生长出来了。看见下雨了,你不会纠结于工作不能如期进行,你会想到可以正好来一次雨的洗礼。看见日落,你不会想着一天就这么结束了,而是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只有满怀热情的期待并拥抱自己的明天,世界因为有你而留下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