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现争议题:“生”处还是“深”处?网友:我可能读了假书

诗词大会的热播,重又燃起了人们对传统诗词的热爱和关注。

今年的《诗词大会》收视仍旧火爆。节目组在新题型“划去错误项”中,设置了似是而非的迷惑选项,而这些迷惑选项在增加了题目难度的同时,也引起了观众们对于诗词版本的争议。

近期的诗词大会中,就有一道争议题,引起了观众们的热议。

选手彭敏遇到了这样一个题目:

要求在“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划去一个错误项,留下正确答案。

毫无疑问,此题一出,网友一片哗然。

其实关于“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的争议,早就出现了,却一直没有平息过。

该句出自杜牧的《山行》,让我们先从整首诗看起。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的一次山旅之行。

该诗无疑是一首秋之赞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景图。

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路上山,在途中竟然看到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居住的人家。

因为喜爱所以停下马车欣赏这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经秋霜染过,竟比二月的春花还要艳红。


诗词首句由下而上描写,读者仿佛可以跟随诗人的车马,由这条蜿蜒小路一起登上这满是秋意的山峦。“远”字表明了这条山行小路的绵长,而“寒”字则点明了深秋的季节,“斜””字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该句作者仅用了七个字,便描绘出了整体的山貌。

“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了诗人山行途中所见之景。此处的争议稍后再论,单看“白云”二字,便可知,此后不管是“生处”还是“深处”,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达山势很高,在如此高的山势海拔之处竟然“有人家”,这使寂寞的深山瞬间充满了生气。

美丽的景物总是让人流连,作为一个过客,诗人因喜爱这山中的枫林晚景而驻足停留,该句中“晚”字用得甚妙,它侧面点明了诗词前两句是白天所见之景,诗人因喜爱流连忘返,直到了傍晚,仍舍不得离去,可见他对枫林的喜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最浓墨重彩之句,诗人这一笔写得格外用力,将秋霜浸染的红叶和二月红花对比,此句更突出了诗人对枫林之爱。

这首诗将山林的秋色描绘的形象且颇具神采,足见诗人的功底之深。

分析完了全诗,我们再来看看诗词的争议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深处有人家。

关于是“深”还是“生”,学术界的争议尚存, (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中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中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积尘》中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时期永瑢、纪昀等编《四库全书》中则两种版本皆有收入。

而杜牧本人在《樊川集》中用“白云生处”较多,(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中评述道:“杜牧之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亦有亲笔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远甚。”直言用“生”字意境更佳。

诚然,从意境上来说,“白云深处”虽美,但“白云生处”更能引发遐想,相形之下,“生”字意境更佳。

如今较为权威的校本《杜牧集系年校注》和《樊川文集校注》都作“生处”,最新版的语文教材也已经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弱弱地说一句,其实笔者上学时,学的是“深”处。)

可见,关于该句的争议,如今大多数人更偏向于“白云生处”。而在《诗词大会》的比赛当场,选手彭敏划掉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顺利过关。

但无论争议如何,“白云深处”是很多人曾经背诵过的,关于这种有争议的诗句其实还有很多,我们读的当然不是假书,只是历史的车辙撵过。

你觉得呢?你所知道的这首诗是“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欢迎留言讨论!


—THE END—

作者:钟鸣用一朵花开的时间遇见,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

感谢您的支持,喜欢的朋友记得给我点个赞吧!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