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排查高风险国家地区在穗4553人

4月17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广州市第81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专题)。会上,广州市副市长黎明梳理了广州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的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对入境人员全员闭环管理

黎明表示,2月27日起,广州对重点国家入境人员进行严格检疫。

此后根据国外疫情发展态势,3月21日起,对所有从境外(不含港澳台)经广州口岸入境的人员,以及经港澳台地区和市外口岸入境来穗且来穗前14天内有外国旅居史的人员,其目的地为广州的,全部进行核酸检测。

3月27日起,从广州地区口岸入境人员(含港澳台地区,含中转旅客),目的地为广州市及广东省外的,全覆盖进行核酸检测和隔离医学观察,实行对入境人员全员闭环管理。

“广州采取这些措施,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阻断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黎明表示,在此期间,专家对外国籍病例及其关联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外国籍在穗人员可能存在感染和传播风险,为了排除隐患,市政府3月22日发布7号通告,对3月8日零时后14天内入境人员,全部纳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居家隔离,并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尽力做到4个“全覆盖”

通过回溯排查,发现来自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病例比较多,且出现本地关联病例,所以4月2日开始,广州市开展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在穗人员的大排查工作,并尽力做到4个“全覆盖”。

一是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在穗人员进行全覆盖排查,纳入健康服务管理。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后,解除健康服务管理,并纳入后续健康监测。解除健康服务后的第7天和第14天要复查核酸项目。截至4月16日24时,全市一共排查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在穗人员4553人,全部进行了核酸检测。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天广州报告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比较多的原因。”黎明解释道。

二是对涉疫的重点场所进行全覆盖排查。实行“一例一案”、“一场所一案”,针对涉疫场所内的重点人员和有潜在感染风险的一般接触者,开展摸排,比如档口业主、工人、顾客、物流员工等,全面排查和进行核酸检测,纳入健康管理。

黎明表示,截至4月16日24时,共排查15163人,已报检测结果7978份,仅1人阳性,已及时公布。

三是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全覆盖流行病学调查。成立了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专班,下设20个流行病学联合调查组,分区分片开展调查工作,从病例初筛阳性开始,全面摸清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沿病例线索摸排其他可能被感染的人员。甄别密切接触者967名,均已纳入追踪管理和隔离医学观察,其有7人发病确诊,21人转为无症状感染者。

四是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主动排查全覆盖。每天全广州地区医疗机构的门诊量约16.7万人次。通过医院的预检分诊,把其中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全部分流到发热门诊进行诊疗,并进行核酸检测。每天全市发热门诊患者约2900人,目前大排查通过这道防线筛出4个病例。

对药店、小诊所加强监测

在此基础上,广州还对药店、小诊所加强监测。要求各零售药店、诊所对入境人员和接触过境外来穗人员的患者,在购买感冒、退烧、止咳等药物时,全部进行身份信息登记,并由社区“三人小组”跟进。

黎明介绍,累计开展外环境采样监测2.5万个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广州通过回溯、排查加健康管理服务,三管齐下,消除旧隐患,阻断新风险。黎明表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境外疫情在广州传播的风险已经得到有效管控。”

焦点

广州近期新增病例中无症状感染者占85%

发布会上,广州市副市长黎明详解了排查发现的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黎明表示,经过密集性地全面排查,相关结果已经在最近的疫情通报中公布。4月7日以来,全市共报告确诊病例21例,无症状感染者122例。

广州疫情未发生较大传播情况

黎明说,近期疾控专家持续对疫情进行评估分析。目前广州疫情仍以境外输入病例和输入关联病例为主,没有发生新冠病毒较大传播的情况。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都是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在穗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只有极个别病例是与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

“密切接触是有特定含义的。”黎明表示,其一是在密闭空间中的密切接触。比如在环境比较密闭、通风条件不是很好的地方,且没有做好个人防护或没有做得很到位(不戴口罩或摘下口罩)的情况下,与病例的近距离接触。

黎明介绍,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病例曾到过同一家比较密闭、拥挤的小餐馆、小酒吧用餐或聚集。

4月14日广州报告的两例境外输入关联确诊病例,发病前在专业批发市场地下室长时间工作,并曾在工作期间摘下口罩饮食。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力有限

“近期发现的新增病例还有一个特点,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比较高,占85%。”黎明表示,但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力有限,相对于确诊病例其传染性相对较弱。目前广州也暂未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引起后续传播的情况。但是通过主动排查,就可以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阻断”。“把传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同时,黎明还分享了近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她表示,面对新冠肺炎这种新发传染病,全球对疾病的认识、防控策略是一个不断更新、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前期,通过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广州市的本地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一家十口,七人感染,三人幸免” 市疾控释疑个案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在会上就“一家十口,七人感染,三人幸免”的个案释疑。

张周斌表示,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有两个,一是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二是密切接触传播。

“我们在排查梳理后发现的这些病例,基本上也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来感染的。”张周斌介绍,第一种是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共同生活很好理解,就是和伴侣、父母等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张周斌举例道,天河区有一个家庭便是非常典型的家庭聚集性密切接触传播。这个家庭一家十口人,住在广州某一城中村自建房,共7层高,其中1-5层出租用,6-7层是他自己家里的十个人住,其中包括一个外籍感染者,和他的妻子,三个孩子,还有他们的岳父岳母,妻子的弟弟和弟媳、侄子。

“外籍感染者被发现后,整栋楼都作为密切接触者被隔离。”张周斌介绍,这一家先后发现有7个人感染,只有3个人没感染,其中包括妻子的弟弟、弟媳和侄子。“她们都是吃完饭就回到自己的所属楼层休息,还有一个侄子也是吃完饭后就回房间很少出来,所以与其他人交往接触也相对较少。”

张周斌表示,由于其他7个人接触非常频繁,所以这7个人都相互感染了新冠肺炎。“这是典型的由家庭共同生活造成的新冠肺炎病例。“还有一些案例是大家租住在同一个套间,也是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则是密闭空间内的密切接触。“最近广州市的一些重点场所,比如绿松石小酒馆,通通商贸城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空间较为狭窄,空气流通性非常差。”张周斌表示,小酒馆大概是一个80-100平方米的小店,除了入口的一个门外,里面没有窗户,通风性非常差,但是很多外籍人士频繁地光顾这个小酒馆,和这个小酒馆关联的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非常频繁地去这个小酒馆,而且都是在午夜喝酒聊天,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我们发现有些感染者可能连续七八天都光顾了这个小酒馆。”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冯芸清

实习生 梁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