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一杆枪!“胖五”成功后,扎根海岛的这个人激动地赋诗一首……

航天事业

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

各个岗位航天人的协力配合

他们不眠不休

与时间赛跑、与任务同行、与责任为伴

才迎来成功发射

这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2020年5月5日18时0分

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

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


总设计师李东在朋友圈赋诗,以表祝贺。


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介绍:

针对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新构型的特点和载人空间站工程高可靠等要求,研制团队围绕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工作。



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介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五号基础上,按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思路研制的一款新型大型运载火箭,也是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的大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发射,承担着我国载人空间站舱段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长五B“身高”近54米

相当于18层楼

与长五比,矮了约3米

“体重”轻了约20吨

长五B少了一个芯二级和一个级间段

也就是“腰”往上少了一部分

助推器(又称为“半级”)还是4个

所以长五B是“一级半”火箭



2016年李东在接受采访时曾言,这个火箭95%的技术都是全新的。“在研制初期,我们测算过,这个火箭的研制工作量,相当于一般火箭的3.5倍,但是到了研制后期,我们再审视的时候,发现当时估计保守了。我们的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我们首发试验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5岁。除了采取一些新的设计手段、设计方法之外,全靠我们这支队伍夙兴夜寐,这么多年,只争朝夕去拼搏,去努力。”


时间紧任务重

为了保证这次的圆满发射

“胖五”背后的文昌航天人们

为此度过了无数个不眠夜


2020年年初以来,文昌发射场通信站的航天人们进入了高密度任务期。他们需要尽快适应,投入工作。他们抓住了联试联调的机会,不断适应学习,锻炼分析问题解决故障的能力。


“开始大家戴着口罩工作都比较吃力,但看到所有人都秉持着任务第一的态度,就感觉为了任务什么都不是难事,失利纵然心痛,但我们依然信念坚定,信心十足。”回忆起年前到现在的这段经历,技术室主任宫翔感慨道。



技术员姜瑞宁就是其中代表。作为通信站的技术骨干,她身兼调度和光传输两个岗位。面对高强度压力的挑战,姜瑞宁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投入到学习中去:总结联调经验、完善处置预案、梳理技术资料。可这时候的姜瑞宁,已经是怀有四个月身孕的准妈妈了。


为确保24小时通信不间断,技术室人员硬是把宿舍搬到了离机房最近的位置,每人每周一轮。有轮休的时间,大家也会往机房跑,在看设备用设备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文昌发射场通信的巡护线人员也吃了不少苦头。巡护线路全长210公里,疫情当前,岗位人员需要长时间在外作业,所以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操作考核等项目成了每天的“必答题”。检查车况、装车器材、全面消毒、爬电杆、挖管道、拉电缆、趟泥泽、穿密林……


多少个不眠夜,他们也记不清了。作为通信最直接的保障对象,他们不断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做到“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此次发射任务巡护线工作。



通信机房里,各岗位参试人员正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开展指挥调度、各场景监视图像、光学设备图像、实况图像和火箭遥测图像,他们都在为测控、气象、勤保等业务的各种实时和事后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通信传输手段。话音指挥、卫星图像、频率信号、气象信息……只要需要信息传递,都要靠通信线路的畅通无阻。


“你们要做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任务结束后,指挥大厅的人群渐渐散去,通信机房依然全神贯注,他们还在为后续的通信传输做好保障。



其实每个人最初都有他的梦想,有的人坚持下来了,有的人中途改变了。但是不管你选择了什么,年轻的朋友们,我希望你们能够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不要为这个世界的风华,去干扰你的视野,不要因为短期内没有得到回报,就沮丧或者放弃,不要急功近利。

——李东



初心的背后是坚守

使命的背后是奉献

文昌发射场站里

一面旗帜高高飘扬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

文昌航天人扎根海岛

矢志航天的坚定信念。



如今,凝结着几代航天人心血的

长五B火箭已首飞成功

期待他们早日建成

中国人长期驻留太空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