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明十八先生墓"(七批国保)

安龙"明十八先生墓"(七批国保)

"明十八先生墓"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新安镇马场坝天榜山下,因为埋葬着南明永历小王朝东阁大学士吴贞毓等18位大臣和内官,故名"十八先生墓"。

国保碑

包括有:内阁大学士吴贞毓(正五品,明末为从一品)、兵科给事张镌(正七品)、词林蒋圪昌(官阶不详)、词林李开元(官阶不详)、吏科都徐极、大理寺少卿杨钟(正四品)、太仆寺少卿赵赓禹(正四品)、光禄寺少卿蔡縯(正五品)、武安侯郑允元(皇帝授封,无品级)、御史周允吉(正七品)、御史李颀(正七品)、御史朱议㞙(正七品)、御史胡士瑞(正七品)、武选朱东旦(正五品)、仪司任斗墟(正五品)、玺少易士佳(正六品)、司礼太监张福禄(无品级)、司礼太监全为国(无品级)等十八人。以上官职出自"明十八很先生成仁处"墓碑碑文。


明十八很先生成仁处(照片来源网络)


墓区约4000余平方米,由墓区、祠堂、摩崖三个部分组成,依次渐高,四面高墙围护。墓园依山势逐级向上。墓前是一座4米高,6米宽的大石坊四柱三门,坊上刻有"岿然千古"、左右分刻"成仁"、"取义"8个大字,系贵州省著名书法家陈恒安先生补书,坊上镌刻松、梅、竹、兰花卉浮雕。墓前有小石坊一座树于大石坊之后,上刻"明十八先生之墓"7字,坊柱、坊幅上刻云龙、狮子,刻工精细,形态生动。坊后即墓,以细砖块石镶砌成圆形,直径2米,封土高2.5米。

陈恒安 (1909- 1986)照片来源于网络


"十八先生祠"建于墓后,地势较墓区略高,石级层叠而上。"享堂"面对陵墓,歇山顶28柱石木结构,两厢配殿为16柱硬山顶石木结构,堂殿均以浮雕石礅作柱础,配以卷棚式回廊、刻花门窗,细磨石板镶嵌地面,翘檐飞斜,雕梁画栋,凝重古雅。

享堂内原设置十八先生栗主牌位,现改悬20幅"明十八先生之狱"绘画,系贵州国画家黄天虎所绘,配有文字,以便游人观赏并了解史事。东、西厢配殿为硬山顶,正殿为歇山顶。墓区陈列有出土后经修复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碑。

享堂之后有"忠泉"一方。江之春《安龙纪事》载:十八先生殉难之时,"安龙之三尺童子,也无不流连叹息"。据传,当时天色突变,风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涌出,百姓说是天公流泪,因此,将此泉名为"忠泉"。忠泉水清冽甘甜,细流涓涓,从石罅中流出,池水澄碧如镜,上有石桥横跨。泉口石壁镌刻"忠泉"二字。泉后紧傍山岩,岩下即"多节亭";亭后石壁中央,有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兴义府知府余云焕补刻的"十八先生成仁处"大字。亭右岸畔有粉墙青瓦长方形建筑,形似小船,名"虚舟";

两边石壁上,有李烈钧、居正、王伯群、吴鼎昌、任可澄等题刻。民国5年(1916年),南笼县知事洪寅加修墓,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壮观瞻。1937年,县长张曾复呈请拨款修墓、祠,中央行政院、贵州省政府允准拨款修复,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为公祭日。蒋介石题"碧血千秋",居正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王伯群题"浩气长存",李烈钧题"瀛州神境",吴鼎昌题"重如泰山",任可澄题"藏碧辉岩",胡刚题"浩气长存",刘时范题"天地正气",均刻于麓石壁。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府张重修墓,其于张之洞撰(《十八先 生文)》刻石列于墓左。张镁兴义府试院右侧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轩敞, 有祠门、敬业堂、流芳亭、怀清亭、享堂、正祠、多节亭、净香池等,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诸多建筑造型各异,工艺精湛,与府试院诸建筑浑然一体。祠内诗文楹联众多,不少出于名家之手,如洪亮吉、叶酉、舒位、赵翼等人,语义深刻,书法精湛。张之洞代父作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知府余云焕,安义镇总兵何雄辉重修十八先生墓,将十八先生祠复建于墓后山麓,在墓区修建亭榭、池塘,种植花草树木,余云焕补刻"十八先生成仁处"大字于墓后石壁。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府李祖章修墓,增建"虚舟"、"多节亭"。解放后,省、县人民政府对保护这一古迹分重视,迭次拨款维修祠、墓,1964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1987年总计拨款20多万元。将祠墓全面修复,对外开放。2013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扼杀了李自成起义军建立的大顺政权后,明朝江南诸王曾先后建立起4个政权,以图恢复明室,又相继被清军所灭。

1646年,一批明朝遗臣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于广东肇庆,次年改元永历。永历政权建立后,曾调动南方各省明军抗击清兵,以图阻止清军南下。但在清军强大攻势下,永历政权的抵抗犹如以卵击石,无力阻挡清军铁蹄,被迫亡命于粤、桂、湘、黔四省,东躲西逃,颠沛流离。

电影剧《长河东流》桂王朱由榔


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牺牲后,遗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部将统领,并确立联明抗清大计方针。1652年2月,孙可望遣兵迎永历帝入居安龙。李定国率师东进,与清军浴血奋战,军威大振,迫使清廷曾打算与之议和。随着抗清斗争的节节胜昝,孙可望逐渐滋长称帝之心,后挟永历朝廷以自重。永历帝如坐危城,欲召李定国统兵入卫,于是与朝臣合谋,不料谋泄,孙可望遣将至安龙问罪,将18名朝臣下狱、杀害,史称"十八先生之狱"。这一史事,《明史》、《清史稿》和《永历实录》、《安龙纪事》等历史著作均有记载。陈翰南明内阁大学士吴贞毓等十八人殉难后,其家属及安龙百姓将他们合葬于城内西北隅天榜山下。

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正月,李定国由广西至安龙为十八人垒墓,建庙于马场。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朱由榔移居昆明,遣使赴安龙为十八人树碑(此碑于1980年修墓时始出土)。碑镌"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九个大宇,由朱由榔亲题。至此"十八先生"之称便流传下来。十八人的姓名、职官及死难事,系由通政使尹三聘题写。清康熙以后,曾有不少名人学士为之立碑修基,赋诗作文撰对。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始建十八先生专祠。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张镁重修十八先生墓、祠。张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

南笼厅通判曾为十八先生墓立碑,略载十八人姓名、殉难始末及诸臣绝命诗于后。乾隆初,朝廷为吴贞毓等赐祭,守土官将《明史·吴贞毓 传》刻于碑石。于"享堂"中增设十八殉难朝臣粟主;配殿中附祀古其品、李如月、林青阳三位明臣。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贵州学使洪亮吉、南笼府知府曹廷奎修墓,沈"?"(此字为左右结构,左边是"火"、右边是"鼎")撰记立碑。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兴义府知府陈熙"?"(此字为左右结构,左边是"衤"、右边"甫")修墓。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知府朱著诗二首,刻石列于墓右。

明末以来,著录十八先生死难一事的史书和野史笔记甚多,如《明史》、《清史稿》、《贵州通志》、《兴义府志》、之春(《龙纪事)》屈大钧(《龙 逸史)》王夫之

大学士吴贞毓吴贞毓,字元声,一字长声。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宜城镇(今江苏宜兴宜城镇)人。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三月,贞毓等18人为孙可望所杀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中进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明毅宗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年号弘光,贞毓任户部主事。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弘光帝失败后,唐王朱聿键称帝,改年号为隆武。贞毓任吏部文选主事。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隆武帝失败后,他参于拥立桂王朱由榔,贞毓升太常卿。次年(公元1647年)正月,改年号为永历,贞毓任郎中。

二月,永历帝逃至桂林,贞毓任吏部左侍郎。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任户部尚书。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二月,永历帝因广东西会城失陷,贞毓随驾先至浔州(今广西桂平)。其时,孙可望在贵州自称秦王,胁迫朝廷降旨封赠,贞毓和大学士严起恒都竭力反对,孙可望便怀恨在心。同年十一月,孙可望密派亲信将官把严起恒杀害。当时贞毓因奉旨出使在外,才免遭其害。

贞毓回朝后,进封为东阁大学士(宰相)。 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清兵南征,形势紧迫,永历帝召文武官员商议,有的主张到海滨李元胤处,有的说到安南(今越南)避难,有的主张渡海抵福建附郑成功。武臣马占翔、宦官庞天寿与孙可望相互勾结,阴谋策划,坚持要到贵阳。贞毓因以前反对孙可望封王,没有多言。于是,孙可望一伙于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二月遣兵,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改为安龙府,作为永历帝的宫室,其实是一座非常卑陋的房舍。宫人守将也不行君臣的礼节。永历帝心中忧惧,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这时,马占翔管军事,庞天寿指挥勇卫营,军政大权都落在孙可望亲信党羽的手中。他们相互勾结,策划另设内阁九卿科道官,改印文,立太庙,定朝仪,甚至准备改国号为"后明"。永历帝愈来愈感到事态紧急,听说晋王李定国已定广西,军声大振,便与贞毓等人密议,想下密旨,令定国统率大军速来护驾。贞毓说:"主上忧危,正是我辈报国之秋,谁能充此使者?"当即有林青阳愿受命冒险前往。

李定国接到永历帝的旨意,感慨涕泣不已,决心率兵前往贵州救驾,迎接永历帝。但是,贞毓等人奉永历帝密诏,召李定国勤王的事,在定国到来之前就泄露了。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三月,贞毓等18人为孙可望所杀害。贞毓就刑前,神色不变,面对苍天道:"吾尽忠保国,今逼于奸逆,以死报国,臣之职也!"并赋绝命诗一首:"九世承恩愧未酬,忧时惆怅定良谋;躬逢多难维依汉,梦绕高堂亦报刘;忠孝两穷嗟百折,匡扶有愿赖同俦;击奸未遂身先死,一片丹心不肯休。"赋诗毕,慨然就义,年仅38岁。


为了自保 南明的几个政权都与耶稣会有联系(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下资料来源于:《明十八先生墓石刻赏析》

十八先生墓石刻主要有:

——《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碑,清石质,方首,高1.47米,宽0.82米,厚0.17米。碑阳正中楷书阴刻"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9字,每字0.1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9行,满行26字,共计161字。记吴贞毓等"十八先生"名讳、官衔及遇难原因。通政使司通政使尹三聘、安龙军民府知府范春鳌立于永历12年,清顺治15年(1658),原立于十八先生墓前。1981年维修十八先生墓时出土。今存安龙县文管所。

——十八先生祠堂,位于墓后,坐北向南,中轴对称。由正殿、东西两配殿组成,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正殿面阔3间,通面阔16米,进深1间,通进深5.8米,穿斗式歇山青筒瓦顶。配殿面阔3间,通面阔14米,进深1间,通进深4.9米,穿斗式硬山青筒瓦顶。门、额、坊上雕有刻工精细,形态生动的花草、鸟兽等图案,鼓形石柱柱础浮雕八仙过海、姜太翁钓鱼等图案。

——"十八先生成仁处"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长形,高2米,宽0.98米。竖向楷书阴刻"十八先生成仁处"7字,每字0.25米见方。上款"光绪癸未仲夏",下款"郡守余云焕补泐"。刻于光绪9年(1883)。

——"藏碧辉崖"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长形,高2.25米,宽0.98米。竖向行书阴刻"藏碧辉崖"4字,每字0.5米见方。任可澄题于1939年。

——"浩气常存"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长形,高2.12米,宽0.98米。竖向楷书阴刻"浩气常存"4字,每字0.5米见方。贵州西路专员胡刚敬题于1939年。

——"天地正气"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开形,高2.2米,宽0.98米。竖向楷书阴刻"天地正气"4字,每字0.5米见方。柏文蔚敬题。

——"浩气长存"摩崖石刻(1939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长形,高2.25米,宽0.87米。竖向篆书阴刻"浩气长存"4字,每字0.5米见方。王伯群题于1939年。

——"孔曰成仁"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1.1米。竖长形,高1.1米,宽0.65米。竖向行书阴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仁至,所以义尽,居正"18字,每字0.1米见方。作者年代不详。

——"瀛洲神境"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8米,竖长形,高1.9米,宽0.98米。竖向楷书阴刻"瀛洲神境"4字,每字0.45米见方。李烈钧题于1939年。

——"碧血千秋"碑,位于祠堂后,青石质,方首。高1.68米,宽0.98米,厚0.17米。正中竖向楷书阴刻"碧血千秋"4字,每字0.4米见方。蒋中正题于1939年。

——"重如泰山"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2.66米。横长形,高0.68米,宽2.14米。横向楷书阴刻"重如泰山"4字,每字0.4米见方。前溪吴鼎昌书于1939年。

——"天地同流"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2.66米。横长形,高0.68米,宽2.28米。横向楷书阴刻"天地同流"4字,每字0.4米见方。刘伯龙书于壬午年(1942)。

——"缅怀先烈"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1.1米。竖长形,高1米,宽0.76米。竖向行书阴刻"春风驻马拜先贤,短碣佳城数百年,慷慨勤王人十八,飘零云国路三千。丹心莫补偏安局,青史常留绝命篇。试问奸臣犹在否,万山无语泣啼鹃。"吴俊题于1945年。

——"忠烈可风"摩崖石刻(民国),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8米。竖长形,高1.95米,宽0.87米。竖向楷书阴刻"忠烈可风"4字,每字0.45米见方。落款:"王漱芳"。

——"天地正气"摩崖石刻(民国),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8米。竖长形,高1.98米,宽0.95米。竖向楷书阴刻"天地正气"4字,每字0.35米见方。落款:"专员刘时范敬题"。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南明十八先生遇难,已经300多年矣,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教科书,永远值得借鉴。十八先生墓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和最重要的一处南明历史文化遗址。十八先生墓石刻文化,体现了盘江八属石刻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是研究明清时期石刻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更是研究明朝灭亡的宝贵资料,在文化上、艺术上、史料上、学术研究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