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是原罪——简析《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之处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以及往前推两年,一直是充满了商业元素,电影作为多方投资的产物,在中国这个蓬勃发展的电影大市场中如鱼得水。情怀效应、明星效应以及某种题材受到特殊欢迎,导致当下电影市场一度出现了模式化生产的情况,例如最近上映的《爱情公寓》,被贴上“原班人马回归”的标签,实则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玄幻片,如此猖狂的涉嫌欺骗观众的情况下仍然四天狂揽2亿票房,情怀效应可见一斑。

在如此商业电影泛滥、国产电影市场质量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我不是药神的》出现,像一股清流挽救了中国电影的口碑,这样一部小众题材、小众演员再到小众故事组合的电影,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达到9分以上,是自《霸王别姬》来的第一次。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分为好几个方面,首先在于它的主题寓意。电影自始至终都在发问“谁是药神?”,导演赋予一个穷困潦倒的保健品老板以“药神”的形象本就极具讽刺意义,而老板程勇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钱。电影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下社会底层白血病患病人群的生活现状,即“众生皆苦相”,而上帝——是钱。贫穷的患者承受不起高昂的药费去求助程勇,急需用钱的程勇铤而走险远赴印度走私低价药,“钱”贯穿了整部电影,导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趁此将程勇塑造成一个无私、高尚的人,而恰恰相反通过程勇这个角色真实的反应了在“钱”面前人性的曲折历程:从最开始单纯的以盈利为目的到中间放弃危险的走私药品,转去做服装厂,再到最后吕受益死后,怀着无比愧疚的程勇将钱又投向了患者,直到这我们才可以说上程勇是一个无私善良的人,导演也完成了对他“药神”的形象塑造。而我们不免感慨,这种情况下成千上万的病人寄希望于一人,程勇作为一个个体被赋予了“救世主”形象,难免像白日焰火,过于牵强。电影在此突出的讽刺意义跟映射,成为了本片最具现实意义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点。

很长时间以来,动作片、爱情片以及以好莱坞科幻片几乎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部份额,几年前上映的《归来》、《黄金时代》等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则“有口碑、无票房”。而像《白日焰火》这种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我们国内观众几乎是零关注。相比来说,《我不是药神》不像历史片那样乏味平淡,也不像《白日焰火》这般晦涩难懂,它就是一部简单的现实主义电影:取材于民间的真实案例,讲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众生相,针砭时事般的反应了当下社会的医保看病问题,这样组合起来将观众完全代入了电影里,大家都感同深受,所以才能在内心达成认可。另外本片一大亮点在于人物的塑造,每个角色都有特殊的设定以及地位,角色的性格特点在推动情节发展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角色形象的鲜明也很大程度上突出了本片的立意。程勇作为的普通保健品老板通过赚钱实现了自我升华,他的成长构成了电影的完整故事线;警察的窘迫处境与挣扎,映射了在法与人性面前的选择两难。而我个人认为最典型的黄毛一角的设定,是本片的大“善”,他是最矛盾的角色之一,也是每个阶层的缩影,而最后的车祸情节也成为了本片最“扎心”的抒情点。

总体来说,《我不是药神》不比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例如《king》、《辩护人》般有力、发人深省,因为受到我国审核制度的影响,剧本的创作方面做了很多妥协,比较明显的是结尾的程勇入狱时的万人相送画面,便是法与人性的博弈,也是导演与制度的博弈。不过导演还是尽可能的通过药贩子、警察执法以及病人斗争的矛盾与困境映射跟讽刺了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制度缺陷跟人文问题,并引起了大众的共鸣,成为一时间的舆论点。所以本片无论在主旨寓意还是当下电影市场上都意义非凡,不仅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发人深省、令观众认真“走心”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