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才的摇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院校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高校,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 。

中国科大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该校有中国“科技英才的摇篮”之称,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称赞其为“世界一流大学”。

截至2018年5月,现有20个学院(含5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0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关注“志高生涯规划”公众号

基本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

学校现有20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1个系,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55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师资情况:

截止2013年,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572人,其中教授551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4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2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4人,“千人计划”38人,“青年千人计划”8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39人。~关注“志高生涯规划”公众号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有成、朱清时、王 水、钱逸泰、施蕴渝、伍小平、周又元、郭光灿、侯建国、陈国良、吴 奇、李曙光、张家铝、张裕恒、俞昌旋、郑永飞、潘建伟、杨学明、李亚栋、万卫星、陈 颙、童秉纲、杨国桢、石耀霖、洪茂椿、吴一戎、李 灿、欧阳钟灿、包信和、马志明、沈保根、赵政国、谢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多慧、范维澄、李国杰、万元熙、许祖彦、杜善义、魏复盛、刘文清、吴以成。

历史沿革:

创新立校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时的中国,最新技术的应用尚处在萌芽阶段,科技战线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于是,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成为当务之急。[2]

1958年5月9日,中科院党组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递办学报告,并聘请华罗庚、钱学森、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

困境求进

1966年,“文革”爆发,中国科大的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1970年,迁入安徽省合肥市办学。南迁使学校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截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1975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1967-1970届毕业生,举办“回炉班”,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后补充师资。~加入590252816QQ群 分享更多院校资讯!

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科大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学中心,并制订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改革措施。

稳步发展

院省部签署三方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协议

80年代末,科大制定大学生科研计划,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开放部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大力发展新型工程技术学科。

1983年12月,邓小平在一份关于中国科大的报告上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

1984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2年,科大入选“211”工程。

1998年5月,科大入选“985”工程。

1999年12月,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

崭新时期

自2000年至2012年,该校共有21项成果28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7年国家第三批重点学科评选中,入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理学6个。

2008年,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

2012年、2013年,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国科大获选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名。

2017年9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入选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1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揭牌成立,安徽省立医院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201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及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4月26日,中国科大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优势学科:

1. 双一流学科:

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拥有11个一流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2.第四轮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类学科共15个,其中A+包括:安全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地球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物理学7个学科,占比近半;数学、生物学进入A,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A-。

3.特色专业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特有的一种办学特色,1958年建校时,面对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现状,中科院提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全新办学模式。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中科院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

少年班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倡导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少年班自创立以来,坚持从“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和改善教学管理模式,倾力保证少年班教学和管理的开展。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凝炼成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秉承中国科大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10-20年后中国乃至世界上学术界、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少年班已毕业学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为91%,他们在科学研究、IT、金融、制造、媒体、生物医药等广泛领域,并已经崭露头角,做出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试点班

1985年,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科大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零零班)。

教学改革试点班选拔的两个主要途径:

1)通过高考直接报考,填报“理科试验班类”志愿;

2)通过新生入学考试选拔。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集中学校和研究院所的优质资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未来15-20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至2010年4月,已联合举办11个科技英才班。分别是:

1、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师昌绪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3、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6、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7、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8、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9、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天文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

11、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

质量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数学实验、并行计算、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微积分、生理学、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电磁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天体物理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生心理学。

省级精品课程

电子线路、力学、分析化学、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机械制图、电路理论、地球科学概论、有机化学、光学、数值计算方法、偏微分方程、计算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实验、非物理类力学、计算力学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算法基础、大学英语、生物化学、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中级有机化学实验、中国科技史概论、编译原理、符号计算系统软件、实验力学、数学分析、数学物理方程、信号统计分析。

教学成果

截止2012年,中国科大的毕业生近6万多人,同期毕业生中的中国两院院士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数、“何梁何利奖”得主、IEEE Fellow、陈省身数学奖得主、Parkard科学和工程奖、Technology Review“世界杰出青年创新者”、全美“大学发明家竞赛”大奖得奖数均为全国高校第一,973首席科学家、PECASE获奖人数位居全国第二位,获得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者的比例保持在20%-30%,位居全国第一;保送和考取国内研究生为50%左右,位居全国前列。

~加入590252816QQ群 分享更多院校资讯!

学位授予: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法学、大气科学、光学工程。

专业学位

学校现拥有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分别是: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

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美国《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期刊,中国自然科

学核心期刊。

《研究生教育研究》:(CSSCI)来源期刊。

《火灾科学》

《实验力学》:(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

毕业生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读研人数为83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46.2%,毕业生国内升学主要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他“985”高校及中国科学院系统等科研院所。

2018届本科毕业生出国(境)人数为50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27.8%,大多数获国外高校全额奖学金资助。根据2017-2018THE世界大学排名,本科进入全球综合排名前50位和前100位高校的比例分别占出国(境)的49.1%和73.7%。~加入590252816QQ群 分享更多院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