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祥林嫂为什么屡战屡败?身处困境的女性如何涅槃重生?

《祝福》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彷徨》的开篇之作,小说中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典型的底层“寡妇”形象,通过祥林嫂的一生,展现了当时底层劳动妇女的悲哀与社会的冷漠。

鲁迅在《题〈彷惶〉》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祥林嫂的丈夫在十几岁时便去世了,为了逃离逼她改嫁的婆婆,祥林嫂逃到鲁镇,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可惜没过多久便被婆婆抓了回去,还是被迫嫁给了贺老六;祥林嫂再婚后,没过多久又再次丧夫,甚至连唯一的儿子也离她而去了。

孤苦无依的祥林嫂只得再次回到鲁镇,因为祥林嫂改嫁“失贞”,两度“克夫”,鲁四老爷一家都嫌弃祥林嫂,禁止她触碰祭祀物品,最终祥林嫂在绝望中,在最热闹的一天,离开了人世。

祥林嫂一生都活在痛苦里,这不公平的命运让她活在人间炼狱中,人间无美梦,死后无天堂。读者可以跟随着文字,悲其所悲、痛其所痛,读完后心中的抑郁之情久久不能散去。

命运虽然对祥林嫂不公,但是祥林嫂并非逆来顺受,而是选择了抗争。但是祥林嫂每次抗争都以失败告终。

《彷徨》


01 祥林嫂的“三战三败”

《祝福》中重点写了祥林嫂的三次抗争,但是结局都是失败。

一战一败:逃离至鲁镇,却又被捉走

祥林嫂的第一次抗争就是在丈夫死后逃离到鲁镇。她察觉到婆婆打算卖掉自己的心思,拒绝被迫改嫁的命运,自己偷偷逃到了鲁镇,成为了鲁四老爷家里的一名女工。

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老爷看到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还在守孝期,便有些嫌弃;四婶看在祥林嫂“模样周正、手脚壮大”的份上,觉得祥林嫂可用,便不顾四叔厌恶,将她留下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祥林嫂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此她干活比谁都卖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仅仅三天,四婶便决定长期留用她,每月工钱500文。

能够做一个安稳的奴隶,祥林嫂心满意足,渐渐白胖了;可惜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她的婆婆找到了她,让几个男人将她绑到船上,带回了家里。同时还将祥林嫂辛苦3个多月存下的1750文钱全数拿走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


祥林嫂

二战二败:撞桌子自杀,却又未如愿

祥林嫂的第二次抗争就是在被迫改嫁时撞击桌子,想借此来摆脱改嫁的命运。祥林嫂被婆婆绑上花轿后,抬到了深山里。她婆婆为了八十千的彩礼,将她“卖”给了贺老六。

“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唯独肯嫁进深山野坳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祥林嫂宁死不屈,在婚礼上,一头撞在香案角上,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都止不住血。可想而知,祥林嫂已经豁出去了,不惜以命相搏。

最后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祥林嫂被迫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她与贺老六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过了一段宁静的时光。却不曾想,年纪轻轻的贺老六败给了伤寒,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了饿狼腹中的食物。

鲁迅


三战三败:捐门槛救赎,却又入深渊

祥林嫂的第三次反抗就是为了救赎而选择“捐门槛”。鲁镇依旧是那个鲁镇,而祥林嫂不再是原来的祥林嫂了,这里的人对待她也不似从前。此时的鲁镇,表面上“物是人是”,实则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果说初次来鲁镇时,祥林嫂的价值是做苦工的话,那么重回鲁镇后,祥林嫂的价值是撕开伤口供人鉴赏。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向祥林嫂打听她丧夫丧子的故事,后面又因为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而取笑她“不贞”,仿佛那伤疤就是祥林嫂不洁的铁证。

柳妈是将祥林嫂推进万丈深渊的“无形的手”,她表面“吃素,不杀生”,却恐吓祥林嫂,说等到祥林嫂死后,阎罗大王会将她锯开,分给两任丈夫。祥林嫂吓得魂不守舍,思考良久后,选择用“捐门槛”的方式来赎清这一身的罪孽。

“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捐完门槛后,祥林嫂一生清爽,觉得自己已经摆脱了不祥,可是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立刻将她打回了原形,她的心情冷到了极点,从此也不再反抗了,而是选择长久地沉默,最后在沉默中走向消亡。

祥林嫂


02 祥林嫂“屡战屡败”的原因

每一次抗争,祥林嫂都拼尽全力;可是每一次抗争,都以失败告终。为何诺大的鲁镇,竟容不下一个卑微的祥林嫂?为什么一心想坐稳奴隶的祥林嫂,最终却想做奴隶而不得?

一、内因:自身愚昧无知

祥林嫂每次的反抗都有着不彻底性和自身的局限性。祥林嫂本人就是“伪儒家文化”的受害者,社会让她“三从四德”,她便以此为尊。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死从子,可是没人告诉祥林嫂子死又该从谁?

在第一任丈夫死后,祥林嫂选择出逃,这便是为了逃离“改嫁”的命运。在被迫改嫁时,祥林嫂选择撞击,这也是为了“守节”。两次抗争的根本原因都是祥林嫂认为“失节事大”、“一女不侍二夫”,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祥林嫂宁死不屈。

这本身便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祥林嫂不是悲剧的主人公,而是一个旁观者,面对这样一个不幸的人物,祥林嫂是否会像鲁镇的其他女人那样,去鄙视改嫁的寡妇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祥林嫂没有超凡脱俗的能力,她也不过是千万受害者之一,她的思想早已被荼毒,如果她不是主人公,那么她也会在无形中成为别人悲剧命运的帮凶。

祥林嫂并不信鬼神,平时也不会去庙里上香,但是听说死后会被劈成两半后,祥林嫂赶紧去庙里捐了一条门槛。这一举动不仅告知了世人她的无知,更透露了祥林嫂的“功利主义”。

祥林嫂捐门槛并非因为信任神佛,而是为了“赎罪”,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这种行为与“临时抱佛脚”并无二致。

三次抗争,三次失败,都蕴含了祥林嫂的愚昧无知,这种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鲁迅


二、外因:封建礼教吃人

何为“礼教”?《礼记》中写道:“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教”最初的目的,是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将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可是历史长河中,一些糟粕逐渐根深蒂固,一些封建礼教“竟与这道理完全相反”。

祥林嫂被迫改嫁之事,人尽皆知,却无人同情;相反,鲁镇上的女人都觉得祥林嫂不贞不洁,以此来挖苦祥林嫂。四婶和柳妈都觉得“祥林嫂竟然肯依了”实属不该,还不如一头撞死、一了百了。可见贞洁观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她们心里。

祥林嫂被婆婆强行卖给贺老六,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如同夫家的私有财产一般,如此荒唐之事,无人出来抗议。卫老婆子甚至觉得祥林嫂的婆婆是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在讲述此事时,卫老婆子对祥林嫂的婆婆并无指责,反倒有几分敬佩。

按理来说,鲁四奶奶是大户人家,应该知礼节、懂礼数,但是听到祥林嫂的遭遇,与其说是同情,不如说是好奇中带有几分嫌弃。她们不曾将女人当成“人”来看待,也不曾将自己视为独立的“人”。“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在这里天天上演,她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03 身处困境的女性如何涅槃重生

小说的价值不只在于其历史意义,更在于其现实意义。我们现在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一些处境并未发生改变。那么,身处困境的女性如何才能涅槃重生呢?

一、拓展视野,不要让自己的“三观”由身边的亲友决定

蒋方舟曾劝告大家:“多读点书,不然你的三观是由你的亲朋好友决定的。”

现代社会,听到“女博士”三个字,有些人嗤之以鼻,似乎高学历成为了女性的缺点。在农村,也常会听到“一个女孩子,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的说法。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多读书,拓展自己的视野,不要让自己的三观被他人所左右。

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只有当我们站在智慧的高地上,才能拥有独立的三观,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眼界决定心态,视野决定未来

二、享受孤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人说:“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我并不认同。之所以很多人复读,是因为独立思考弥足珍贵。

安提斯德内曾说:“思想是比任何货色都牢固的城墙,因为它毫不会倒塌,也不会交到敌人手中去。”

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不被他人操控,这样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网上一旦传出一件事,便会有一堆人跟风评论,观点如出一辙,但是却很少有人首先去调查事情的真相,大部分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慢慢地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被人操纵而不自知。

所谓独立思考,并非是脱离群里,也不是要特立独行,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独立思考包含了认知谦逊:知道自己的无知、认知勇气:挑战自己的信念、自觉自省:分析自己的想法、换位思考:思考对立的观点、认知持平:确定观点平和等方面

独立思考的思维导图


结语

鲁迅通过写祥林嫂的屡战屡败,直指当时女性的生存遭遇。封建礼教是吃人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曾透露,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尽是“吃人”二字。

《祝福》以祥林嫂的现实存在为视角,以“祝福”这种仪式为载体,写出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更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国民的愚昧无知。被吃者也是吃人者,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正因如此,我们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树立自己的三观;学会享受孤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内心的强大才能造就现实的强大,才能逆转翻盘、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