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城 舜帝故里 行走在春天里系列:国家森林公园―诸城马耳山

诸城市马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市区南20公里,占地约4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17.8米,为鲁东南第一高山。因主峰二巨石并举,远望状如马耳,故名“马耳山”。景区内五老峰、松朵峰、鸽崖峰等奇峰高峙竞秀,山间岚气蔼蔼,泉水淙淙。太公祠、钓鱼台、仙人洞、龙山泉、隐龙寺、石龙寺、齐长城、桥上庄、马耳山庄等名胜古迹点缀整个风景区。



马耳山地处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是渤海众多水系的源头,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沿山势垂直分布着赤松、枰柳、柞树、茶树、银杏等20多科1000多个植物品种,植被覆盖率达97%。不仅如此,马耳山还有狼、狐狸、獾、七彩山鸡、鼹鼠、蛇等100多个种类的野生动物。马耳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山场8000亩,均为公益林。





马耳山南北走向,由片麻岩、花岗岩构成。山脊处有横亘绵延的“齐长城”。“齐长城”诸城段,西自皇华镇的马耳山,东延至皇华镇的龙湾头,再延至林家村镇的马山后和台家沟南岭,然后入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长49.8公里。打开乾隆《诸城县志·总图》可见,马耳山与喜鹊岭之间为“黄草关”,这是“齐长城”一道险峻的关隘。






马耳山还是附近村民测量天气的“晴雨表”。每遇天旱,人们就频频翘首远望马耳山,盼望“马耳戴帽",早降甘霖。原来,这里有着“马耳山戴帽,大雨就到”的说法,意为马耳山只要白云缭绕,第二天就能降雨。山顶两峰之间山腰处有一洞,深不可测,称“仙人洞”,天若降雨,洞即生云,云绕双峰,袅袅娜娜,似一少女披纱,端坐于琼楼玉宇,堪称奇绝,此胜景史称“马耳腰云”。






马耳山的文化:

马耳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唐代箫颖士、北宋大文豪苏轼三顾马耳山、清乾隆皇帝东巡游历过马耳山,并留有诗篇歌咏之。历代文学大家深为马耳山的雄奇瑰丽所折服,对马耳山情有独钟。





《游马耳山》

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合沓尽溟涨,浑浑连太清。

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

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乾坤正含养,种植总滋荣。草树皆秀色,雏麋乱新声。

攀岩挹桂髓,洞穴拾瑶英。此地隐微径,何人得长生。

宿心尚葛许,弥愿栖蓬瀛。太息宦名路,迟回忠孝情。

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安得从此去,悠然升玉京。――唐代 萧颖士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北宋 苏轼

《雪后书北台壁》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北宋 苏轼

《雨》

昨来马耳遇兰路,早见峰头罩絮云。――清 乾隆

《望马耳山顶出云》

雨溢龙湾曲,去蒸与耳巅。如棉腾岂雾,似谷扬非烟。——陈烨 诸城琅琊西社“八友”之一

《东武吟》

南睇双尖见马耳,石罅生云白如水。——李澄中 清代诸城著名文士

《怀念故乡》

超然台上昔曾游,马耳常山一望收。——王希坚

《看山》

乡音入耳动我心,故里热土暖我身。五岳看山归来后,还是对门马耳亲。——臧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