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一輩是親,二輩變淡,過了三輩不管飯”有道理嗎?

在農村,很多村的名字都很是大同小異,什麼李家村,王家寨,等等。聽起來不禁讓人感覺和姓氏有所相關,的確,村名的由來都和姓氏有一定的淵源,很可能你會發現一個村的人的姓氏幾乎完全一樣,當人一個村的人很多都是有共同的祖先,可能村名就是來源於祖先的姓氏吧。實在 是頗具道理性。

在過去村裡,一個姓氏的人是最親的,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事情都是先想著彼此。但是現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好,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似乎親戚們已經沒有十年前那樣親近了。很多現在的親近可能都只是形式,內心早就開始了疏遠,小編對此現象也很是難以理解。

這讓小編想到這樣一句俗語, “一輩是親, 二輩變淡, 過了三輩不管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首先一方面,大概是因為人們現在都在為生活勞累奔波,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走親戚,所以長時間的不見面不聯繫,感情就變得越來越淡。第一輩的人或許還會因為那份面子走親戚,那第二輩的年輕人又怎會顧忌那麼多呢?到時候父母不在了,自然會變得更加的生疏,所以感情也自然會變淡;那可想而知第三輩人會是怎樣呢?或許他們連面都沒有見到過,你平白無故讓他們去親,這怎麼可能呢?畢竟在如今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離開了誰都能活,所以可能從第三輩人就不怎麼來往了。

另一方面,很多人為了更好的生活,於是就遠離家鄉,常年在外,所以因為距離問題,也幾乎斷了所有的親戚,以至於感情越來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