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挡不住发展,这些跨国公司和研发中心为何仍选择上海?

疫情虽然影响全球经济,但上海的投资吸引力仍在。

4月8日,上海市代市长龚正在市政府为新认定的2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心颁发证书。上海市商务委透露,今年一季度上海实到外资46.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实现了逆势飘红。

总部经济多来自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此次获颁证书的跨国企业多数来自于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企业7家,数字信息科技及人工智能领域、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各4家,集成电路领域、新材料技术领域企业各3家。同时,行业领军企业多,31家企业中,2家来源于世界500强企业,3家大中华、亚太及以上区域总部落沪。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外资企业发展。今年相继推出了营商环境改革3.0版方案、加强投资促进32条、进一步利用外资24条等举措。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区两级领导集中走访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重点外资企业,市政府先后召开9场政企合作圆桌会议,切实帮助外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坚定外资企业投资上海、扎根上海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730家和466家;今年一季度上海实到外资46.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

疫情未挡住跨国公司总部在上海布局

全球知名运动品牌彪马(Puma)此次将地区总部放到了上海。“我们对上海非常有信心。”彪马(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菲利普 (Philippe Bocquillon)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疫情只是暂缓了品牌布局的速度,但并没有对彪马布局上海、布局中国的计划有任何影响。

“我不能确切告诉你具体数字,但品牌今年仍计划在中国开设几百家门店,包括上海。”他说,本来开店计划是从今年2月份启动的,受到疫情影响,现在从4月份启动,他们预计中国消费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谷之后,消费的温度会稳步上扬,为此做好了准备。

总部设在芬兰赫尔辛基的维美德是全球领先的制浆、造纸和能源产业的开发者和供应商,和中国有近90年的合作历史,目前在中国有四家世界级的生产工厂、三家服务中心、一个自动化技术中心和五个销售办公室。此次获颁上海市第32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2月10日我们就复工了,2月底全中国的工厂基本恢复生产,3月份上海工厂的生产负荷超过去年同期,今年一季度公司缴纳的税收也超过了去年同期。我们预计今年的生产运营情况不会比去年差。”维美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朱向东报出了一连串的好成绩。他告诉记者,尽管数字化办公发展迅速,但古老的纸张仍有向上发展的生命力。“因为国内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包装用纸、文化用纸和卫生纸的产量都处于上升态势。”

疫情也蕴含业务新契机

迈羲医疗刚刚把地区总部落地上海,就看到了新业务的契机点。“疫情发生初期,我们的投资方MC医疗健康集团和三菱商事积极协调日本的供货商,用最快的速度采购了120多万只口罩和其他防疫物资,但这几周,我们的主要业务变成了把国内生产的医疗物资出口到日本,支援当地的第一线。”迈羲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闵军敏锐发现,通过这次疫情,公司的业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疫情催化了变化,我们未来将加快与国内的优秀企业合作,从产品输入向产品输出转型,这是我们很好的机会。”

闵军透露,从行业来说,今年的业绩短期会有影响,但这是“黎明前的黑暗”,“2003年的非典疫情之后,中国医疗出现了一轮爆发性成长,我相信过了这个阶段,对于医疗领域的企业来同样会看到巨大的机遇。”

梅里埃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此次受颁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成立于1897年前,总部位于法国里昂,是法国最大的体外诊断公司、全球最大的微生物体外诊断公司,在病原体精准诊断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

梅里埃大中华区总部位于上海,是继法国、美国之后全球范围的第三大研发、生产、运营基地。公司先后与肿瘤医院、瑞金医院、华山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等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建立联合科研基地。

此次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团队第一时间将中国疫情进展与总部沟通,上海研发团队和总部科研团队一起,迅速启动C0VID-19检测试剂等研发。3月,梅里埃法国总部宣布成功研发2种C0VID-19病毒的检测试剂盒,已获欧盟认证的通用“ARGENE实时PCR核酸检测试剂盒”,以及获美国FDA认证的基于“FilmArray®”系统的“多重巢式核酸检测试剂盒”。针对危重病人多为多重感染这一情况,大中华区科研团队和总部研发团队一起,继续研发第3种能同时检测C0VID-19新冠病毒及其他多种呼吸道、肺炎病原体感染的快速分子诊断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