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考砸了怕挨打,孩子报警求助:“棍棒”教育能出孝子,你信?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寄托着全家的希望。作为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有着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孩子长大成才。因此孩子的教育备受父母关注,如何教育好孩子始终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管的不严,怕孩子养成恶习;管的太严又怕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教育孩子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工作。

此前朋友家里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期末考试成绩下来,由于考的不理想担心父亲责罚,小浩(朋友孩子)竟躲在房间里打电话报警,说父亲要打他。

警察来到家里了解到情况之后对小浩进行了耐心的劝导,让小浩平时认真学习,不要经常玩手机。还让我朋友注意教育方式,不要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我那朋友肯定是经常以责罚的形式教育孩子,由此让孩子对他失去了信任。父母之所以惯于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受到传统思想所影响。

所谓“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棍棒”真的能出孝子吗?

对于孩子到底要不要进行体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那么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加家长体罚孩子的原因。

著名心理咨询师周顺良对这个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子女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让家长觉得不满,进而用体罚的方式来修正;第二,家长主观地放大子女的小错误、小缺点,却忽视了子女的优点。

“棍棒教育”真的有效吗?一位校长表示,“对待不同的孩子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对待处于不同年龄段、教育阶段的孩子,更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对于暴力惩罚,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在初期对孩子会有很强的刺激,如果持续下去,这种刺激会慢慢减弱,失去作用,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今后处理问题时也会想到用暴力来解决。

不少教育书籍都提到:“经常打骂孩子,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情商发展的”,所以这种“棍棒教育”不适用于所有孩子,有的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

别因“打骂”毁了孩子一生

很多大人会觉得,小孩子还小,不懂得尊严,打骂几下没事,只有打骂才能让孩子长记性,下次才不会犯错。

实际上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完全建立起来,打骂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尊严,还会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产生不信任和遗弃感,最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走向极端。

尽管父母管教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不少父母在体罚的时候,由于心疼孩子自己心里也很舍不得,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是促使他们继续采取这种“棍棒”教育。实际上这种做法很可能已经涉嫌违法,甚至构成犯罪。

长大成才,成为国家栋梁,这是每个家长寄予孩子的期望。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用智慧去教育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如果家庭生活制度从一开始就得到合理的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道路。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能动辄惩罚。在孩子小时候,一定会有一段淘气调皮的阶段。

如果教育孩子孩子却不听,家长怎么办呢?

1、学会容忍,包容孩子小错误

3岁之前是孩子最调皮的阶段,这时候他们的心思也最单纯,对外界充满好奇,也会尝试着去探索。这个阶段我们要学会包容孩子的小错误。

如果孩子一犯错误就指责甚至惩罚,可能会抹杀孩子探索的心,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会打消孩子对于新事物探索的欲望,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所以为了保留孩子那颗天真无邪的探索之心,多给孩子一些包容吧。

2、以平和的心态教育孩子认识错误

孩子小时候不听话,往往是因为在他们心里还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此时如果我们用过激的言语指责孩子,甚至体罚孩子,很可能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激发孩子逆反心理。

例如孩子有时候突然冒出一句脏话,很可能是他们觉得好玩从别人那学来的,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的打骂,孩子可能很抵触:为什么别人能说就我不能说。

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粗鲁的,是不好的。打骂不是目的,关键是要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3、言传身教,给孩子上好第一课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所以孩子如果不听话,家长也要检讨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在上学前,孩子总是以父母为榜样,喜欢跟着父母学,并且没有分辨能力,好的坏的都学。

所以家长一定要严格自律,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孩子又如何做好呢?一定要塑造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去影响孩子。

4、用耐心去分析孩子犯错原因

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往往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孩子犯下错误,或者产生一些不良的习惯时,若是我们没有发现并及时去指正,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去做,日积月累,孩子会越来越不听话。

所以平时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旦发现错误,及时与孩子沟通并指正,避免错误一直犯下去而养成坏习惯,这样更加难以更正。

在我们生活中,孩子的很多坏习惯都是一步步养成的,家长平时关心孩子并不仅仅是吃好穿好,还要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如有不良习惯及时沟通纠正,另外与孩子进行心对心的交流永远要比诉诸暴利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