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拖把“擦亮”致富路

让农民致富,路子多种多样。而在赛罕区巴彦街道五路村,有贫困户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小拖把做成了大产业,“擦亮了”致富路。

“这次我们送来了500把拖把,每个袋子里装有50把,这些拖把是我们村的脱贫户做出来的,你们清点一下数量,顺便检查质量……”最近一段时间,赛罕区巴彦街道五路村驻村第一书记程文生忙得不可开交。

帮助村民清点、装运拖把

3月26日一大早,程文生就赶到村里和村民一起将做好的拖把装车,准备送到订户手中。

“这是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订的500把拖把,还有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学订的200把,今天都得送到。”程文生擦了擦头上的汗笑着说。

这是啥情况?驻村第一书记为啥送起了拖把?

在送拖把的路上,程文生向记者说出了原委。

“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拖把,这可是我们村贫困户的‘致富密码’。” 说起车上拉的这些小拖把,程文生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为在产业扶贫上谋求新突破,巩固好脱贫成果,巴彦街道五路村驻村工作队结合脱贫户实际情况,于2019年6月引进呼和浩特市灿友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拖把加工项目。通过试点培训,发现很适合本村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就业增收。通过村两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拖把加工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今年2月底,我们村的拖把加工项目收到来自全赛罕区各中小学校共2600个拖把订单。”说到这,程文生由衷地感到高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次订单的加工生产负责人叫董在文,是巴彦街道五路村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

“老董在2017年因突发疾病导致半身瘫痪,丧失劳动能力。”程文生告诉记者,自己到村里对贫困户进行调查时,得知董在文一家的情况,“就和村两委的同志们一起想办法帮助他家脱贫。”程文生说,“后来,发现拖把加工这个项目十分适合老董家,就帮老董做起了这个项目。”

加工拖把

当天中午,记者来到了董在文家看到,他正和老伴儿温培珍一起加工拖把。只见各式各样的木杆布料堆成了小山,董在文和老伴儿正按照拖把制造工序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在加工生产拖把的整个过程中,董在文负责安装塑料把手,老伴儿负责扎捆布条、固定螺丝钉以及组接,一个个拖把就是在老两口默契配合下加工而成。

看着一把把加工成型的拖把,董在文和老伴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谈起手中的拖把,董在文感慨万千,“刚开始,听程书记说要帮我们引进拖把加工这个项目,觉得不容易,可当程书记从网上把制作拖把的过程放给我看时,一下子觉着这个技术很容易掌握,而且拖把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个致富的好门路,所以决定依托拖把制造与销售,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这得好好感谢程书记。”温培珍接过了话题,“我们两个人年龄也大了,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程书记就把加工拖把的订单交给我们来做,制作这些拖把还挺简单的,也不耗费苦力,我们两个人一天能做30多把,还能增加一点收入,感觉这日子更有奔头了。”

“帮扶不是一时一刻,而是要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变‘输血’为‘造血’。”对此,程文生也感触颇深,“虽然辛苦点儿,但能够帮助他们增加收入也算值得。”

“万事开头难,起初我帮老董推销拖把,吃了好几次闭门羹,但是我不怕受冷落,再三地向各单位推销,最后好些单位被我的诚意打动了,便留下了一部分使用。”说起如何帮董在文打开拖把销售的门路,程文生笑着说:“由于董在文生产的拖把质量好,深得顾客好评,也逐渐打开了销路,很多单位都开始主动联系订货了。”

看到董在文两口子脸上的笑容,程文生也很高兴,“这次送往各学校的拖把将在新学期统一发放给各学校的学生公寓使用,数量基本能满足一个学期的使用需求。”

五路村引进拖把加工项目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只是我市探索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市诸多村两委会和驻村工作队不断探索新点子、寻找新路子,引进项目,以销定产,帮助脱贫户自食其力摆脱贫困。

今年,我市脱贫攻坚战将紧紧围绕严格落实“四不摘”“三不减”“一不降”总体要求和市委“底数清、政策清、目标清、责任清”的工作要求,咬定攻坚目标、坚持现行标准,挂牌督战重点工作,继续做好减贫工作,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强基础、补短板、建机制、转作风,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彻底解决影响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各类问题,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健全贫困监测预警机制,实现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有序过渡。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通讯员 郝克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