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一生中经历了多少次绝望

杜甫,是我国唐代历史上有名的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而他也被誉为“诗圣”。就是这样一位诗人恰好生在盛唐转衰之际,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曾经西逃入蜀地却被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诗文有的豪放不羁,也有的感伤时事,那么有着“致君尧舜”理想的杜甫一生经历了多少次失望甚至绝望的现实?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大户人家,自幼家庭环境优越,母亲崔氏是当时有名的名门望族。由于有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使得杜甫年少时可以游历各方、欣赏诗文歌舞等艺术作品。这对他以后的诗文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杜甫七岁能作诗,少年时也很顽皮,他描写童年的诗作写道“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二十岁左右的杜甫就游历了河东、吴越等地,后来在开元年间参加乡试还有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落第后的杜甫反而过起了四五年骑马游猎的快意生活,期间游览了山东、河北齐赵故地,并留下了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一批诗作。


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遇见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之后又遇到诗人高适,并同游河南开封、商丘一带的风景名胜。天宝四年,杜甫又遇到李白,于是便共同饮酒写诗并探访炼丹求仙之事。天宝六年,杜甫前往长安考试,由于当时的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全部考生落第。李林甫垄断了科举晋升和官员升降的权力,杜甫不得不以奉献诗词谒文作为谋生的工具。他客居长安十年,逐渐变得穷困了起来。天宝十四年,已经四十四岁的杜甫为了谋生,将就担任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低阶的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官职。后来回到家中遭遇小儿子已经饿死了的悲剧,伤心难过的杜甫就在长安客居十年的经历写就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京师,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匆匆忙忙逃往蜀地,而太子李亨则前往灵武召集西北兵力。杜甫此时已经将家搬到鄜州避难,听闻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便前往投奔。不料途中与王维一同被叛军俘虏,侥幸因为自己官职太小没有被囚禁。虽然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也时刻抱着忧国忧民的态度关注民生疾苦。在这期间写出了“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的名句,表达了自己对唐军奔赴前线匡救社稷的支持。


随着郭子仪大军收复关中长安一带,杜甫得以有机会投奔肃宗朝廷。开始被授予左拾遗的职位,后来却因为上疏挽救房琯一事,遭到肃宗的贬黜到了华州。官军后来收复了河南洛阳、偃师,杜甫前往洛阳探亲。不久之后,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大战失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路上看到了到处流离失所的百姓,出于同情百姓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杜甫写出了“三吏三别”即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通过这些诗作,杜甫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乱的厌恶之情。


后来关中及华州大旱,杜甫也对朝政的污浊不堪感到失望至极。几经辗转,来到了西川成都,并建了一座“杜甫草堂”。杜甫当时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是艰苦。为此他写出了“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的诗句来记录自己生活的苦涩和无奈。到了秋天暴雨的时候,杜甫的茅屋破败不堪、妻儿冻馁、彻夜难眠,于是他写成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自己不为一己之忧而忘却天下寒士的忧国忧民情怀。随后杜甫又几经辗转到了奉节,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下租了一些田地、雇了些民工一同栽种维持生计。杜甫晚年又辗转漂流于江陵、岳阳、潭州、衡州等地,他一生经历坎坷、始终不得志又迫于战乱而漂泊。最后在乘舟前往岳阳的路上溘然长逝,他走后世界也依然就像他的诗所写的那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