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金毅设备有限公司为小清河复航“定制”出水陆两栖皮带输送机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3月21日,记者在小清河复航工程邹平段现场看到,一辆造型奇特的大型设备格外引人注目,不但可以在陆地上工作,而且在水中同样行走自如。它是由滨州市金毅设备有限公司研发团队针对小清河复航工程研发设计的水陆两栖皮带输送机,在国内属于首台套。该公司的智能装备工程机械+鲁班工匠产业化项目被列入了2020年的省重大项目。

“小清河是一条十分特殊的河道,河道很宽且水流急,清淤必须在河道不断流的情况下作业。河水涌动的情况下,挖掘机很难将从河底挖起的淤泥送至岸边。我们的方案是通过挖掘机将水底的淤泥挖出后,直接堆放到两栖皮带输送机的传送带上,传送带将淤泥快速输送到岸边。”滨州市金毅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树奎告诉记者。

为解决这一难题,金毅公司历时一年左右研发制造了这台两栖皮带输送机并制定了完整的作业解决方案。经过十几天的成功试验,3月23日起,开始调运设备大面积施工。

小清河跨越山东五市,在滨州境内流经邹平、博兴,是一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近九百年的历史,使小清河这条“黄金水道”成为一部刻着历史烙印的教科书。2018年9月,山东省政府把开工小清河复航工程提上日程。去年,小清河复航工程正式开工。

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工程。小清河复航后可以让魏桥集团、西王集团、京博控股等企业大大降低沿线运输成本,进口货物直达港口,实现“通江达海”梦。同时,这个工程也燃起了滨州金毅设备有限公司的梦想,让企业自主研发的设备,用到小清河工程上,贡献民营企业的一份力量。

滨州市金毅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军说:“我们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水陆两栖工程机械供应商和水陆两栖作业解决方案服务商,拥有10项发明专利和23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占据了国内水陆两用施工机械50%以上的市场份额,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今行走在小清河复航工程邹平段的水陆两栖皮带输送机的诞生,经历了一波三折。自去年起,王树奎带领公司技术团队一直与山东省规划设计院、中交公司进行对接,从施工方对整体解决方案的不予认可到认可,他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数十易设计稿。

如果说之前十多年金毅公司一直在做“水陆两栖工程机械”的文章,那么从对接小清河复航工程以来,金毅把眼光放在了能够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上,背后反映的是金毅寻求突破,要做国内水陆两栖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

怀揣着参与小清河复航工程的梦想,金毅公司找到了滨达实业公司。“我给滨达的老总们讲述了‘小清河的故事’,他们毅然决定与我们合作,春节前就拨付了1000万用于设备研发。设备研发成功后,我们对其进行租赁。”王树奎说。

这种创新的合作租赁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研发出的设备很快找到了娘家。

国有企业与国家级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强强联手,这是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到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最直接的方式。这一切的底气源于金毅公司自主研发的水陆两栖设备具有“专精特新”的优势。

有了滨达实业公司的资金支持,水陆两栖皮带输送机的研发生产插上了翅膀。小清河清淤工程将于6月底前结束,随着工程量的加大,金毅要在一个月内生产十台机组用在工程建设上。

与此同时,金毅公司被列入2020年的省重大项目的智能装备工程机械+鲁班工匠产业化项目也在加快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2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亿元。

这个项目以机械制造、再制造为核心,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中非机械易货贸易和非洲技术技能人才储备,搭建“三个平台”,即“滨州再制造(中国)贸易中心”“中非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平台”“德国工匠培训平台”。实施“两个计划”,即实施智能装备工程制造产业化项目及智能装备工程制造非洲工匠培养计划。

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长期保持产业领先地位的关键。“我们打造的平台能够强化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作用,共建高端化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市场实现等协同创新活动,能够在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王树奎说。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日益深入人心。金毅公司的主导产品为水陆两用挖掘机,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下,工程机械出口量高速增长。去年,该公司与加纳大使签署合作协议,将一起打造形成“智能装备工程机械+鲁班工匠”产业化示范模式。

金毅公司携手吉林大学、滨州职业学院,通过智能装备工程制造产业化及工匠培养计划,搭建“滨州再制造(中国)贸易中心”平台,加强机械再制造资源集聚、研发与对非易货贸易,推动国内机械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非洲国家机械设备的改造升级。同时,通过非洲机械行业培训、留学生培养和鲁班工坊设置,培养非洲技术技能人才。

该项目还通过金毅公司的德国培训、研发平台,以及国际教育联盟,带动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在中非及发达国家之间良性循环。通过2-3年时间,带动中非机械再制造易货贸易升级、中非机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打造中非机械再制造贸易、人才、技术新高地。

王树奎介绍说:“我们将通过培育以‘教育+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模式,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和行业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