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近日,有位襄阳老者对襄阳大李沟(又名大吕沟)产生了兴趣,一直在探寻大李沟的源头,偶然间问于我,我凭直觉做出了回答:我推测大李沟的源头应该是普陀堰水库、白龙堰水库和黑龙堰水库,源头可向西一直追溯至丹江口串联。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大李沟和普陀沟的流向示意图


虽然给出了答案,但我心中还是有不少疑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襄阳人,我对襄阳有很深的感情,我觉得应该有必要再弄清楚一些。于是我查阅了相关地图,现将我个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指教。

一、普陀沟是大李沟的支流,大李沟是小清河的支流,清河是汉江的支流。

大李沟是清河的支流,清河是汉江的支流,这个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这里主要讲一下普陀沟是大李沟的支流。目前的普陀沟已经随着它的断流,很少有人知道了。普陀沟命名于普陀堰(水库),从普陀堰流下来的一个水沟被命名为普陀沟。普陀沟发源普陀堰,自北向南流经黄庄、鏖战岗、古邓城、横穿卧龙大道、在普陀龙湾和襄轴家园小区中间流过,在江山南路处断流,但查阅地图可大致推算出其之前流向,大致向东南方向流经汉江路和中原路交叉路口,沿汉江路向南流入大李沟。

普陀沟具体流向如下图: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普陀沟的发源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普陀沟流经鏖战岗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普陀沟流经邓城遗址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普陀沟横穿卧龙大道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普陀沟在江山南路附近断流


  • 关羽水淹七军的水或来自普陀堰,水沿水流普陀沟而下冲淹七军。

普陀沟流经鏖战岗,而史料记载关羽曾在鏖战岗水淹七军。鏖战岗的名字就是形容那场战争,鏖战即激烈的恶战。至今鏖战岗仍有当年关羽擂鼓助威的擂鼓台(约300平米),只是人们从台上取土使台地变矮了,台地上曾发现过箭头,马铃铛等古物。由此可以推断关羽曾经水淹七军的水很有可能就是普陀堰水库的水。史书记载当年八月大雨,洪水泛滥,关羽了解地形,在普陀堰水库筑起大坝,待水蓄满,放水冲淹于禁所率七军,最后取得胜利。

  • 古邓县县治邓城选址或与普陀沟有关,主要考虑生产、生活需要。

古邓县(南阳郡管辖)县治邓城遗址在今天襄阳市邓城大道以南、卧龙大道以西的位置,而普陀沟正好流经此处。古人大多都在河边筑城聚居,这不仅是饮水的需要,更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基本上所有的古代城池旁边都有河流。查阅地图发现,古邓城附近正好有一条普陀沟,邓县县治邓城的建设极有可能与普陀沟有关系,普陀沟或是古邓城选址建城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 普陀沟应该被重视,逐步疏通恢复其流向。

目前普陀沟已逐步被人遗忘,很多襄阳人知道大李沟,却不知道大李沟的支流普陀沟,实际上普陀沟作为历史古迹更应该被保护。由于时代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普陀沟断流已经成为现实情况,樊城仅剩一条大李沟没有断流,樊城急需水系来美化城市环境,而疏通恢复普陀沟就成为最佳的选择。建议将城区段普陀沟渠化,与大李沟再次连通,让襄阳樊城城市形象提升一步。

二、大李沟应由白龙堰和普陀堰各一支水流汇合而成。

经查阅地图,我个人初步判断目前存在的大李沟发源有两支,一支源于白龙堰(向东南流),一支源于普陀堰(向西南流),两支合并后向东南流、再向南,再向东南流至王寨附近想东北方向流去,直至汇入清河。白龙堰水库附近还有一支河沟向流去,在樊城牛首附近汇入汉江。而普陀堰、白龙堰等一直向西串联至丹江口水库。

大李沟具体流向如下图: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大李沟发源于两个水库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原本曲折的大李沟现已被区划取直(中豪附近)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大李沟在王寨附近90度转弯


探寻襄阳大李沟、普陀沟的源头及流向,希望疏通渠化普陀沟!

大李沟最终流入清河,清河汇入汉江

由于先秦两汉期间,襄阳一带多洼地大李沟支流很多,应该有不少季节性河流和水坑,而能够长期一直保持的水流量的,应该就是现大李沟大致的河道。近些年,襄阳加大了对大李沟城区段的治理,规划设计的樊城环形绿道也包含了大李沟,同时沿大李沟还将建设水淹七军公园、大李沟带状公园、樊宛公园等。目前已经建设了樊城西侧都市风情带大李沟到月亮湾园路段2.6公里的绿道,相信在2021年,大李沟将真正以风景带的形式呈现在襄阳市民面前。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若有不当指出还望各位指出,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