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名女童被性侵26万人围观,除了愤怒还能教会孩子什么

今天想讲的事情让我气的瑟瑟发抖,是今早好朋友转给我看的,发生在韩国的“N号房事件”。


简单地说,将女孩变成“奴隶”,威胁她们拍淫秽视频,然后放到网络聊天室进行贩卖。


截至目前,有74名受害人,16名未成年,最小的11岁,将近26万人观看了直播。



此刻的我在卧室打开电脑,手还在发抖,不寒而栗,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女儿在客厅上网课传来的回答声和欢笑声。


未成年人性侵频频发生,作为父母、作为整个社会,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们的未来呢?


我想写一点什么。


1


性教育不要忽视隐私和界限


现在越来越多父母都开始重视性教育了,我之前也写过不少。这些要做,而且要从小开始,不断强化。


1、告诉孩子隐私和界限的概念:性教育只是告诉孩子“身体不能让人碰”,你这是在敷衍啊!

2、让孩子学会保护身体界限:社会“凶险”,这才是家长帮助孩子“金刚护体”的第一步

3、关于身体安全教育:防性侵的安全教育要从小抓起,愿我们孩子的善良都能有锋芒

4、如何帮助孩子了解身体:妈妈你为什么有乳房,我没有|和孩子一起聊聊身体吧


但有一点,我想尤其拿出来提醒大家的。


不要因为我们成人的一些“面子”而不自知地让孩子成为潜在的性侵对象。


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成长经历中,总会遇到一些并不是让我很舒服的成年人的热情,比如陌生叔叔(父母的朋友)的亲吻拥抱。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常常,我们大人会说,没事的,让叔叔抱抱,叔叔是喜欢你的。


有时孩子对我们说,“我不喜欢这个叔叔”,我们经常还会不当一回事,甚至还会教育孩子,要尊重成人。


我们总以为性侵的人都长着一张坏人脸,都是陌生人,其实并不是的,更大比例的性侵就是存在我们身边的熟人。



所以千万不要只是盯着理论上的“性教育”和“安全教育”,而忽略了孩子细微的求助信号。


性教育和安全教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从小可以尊重孩子建立的界限感,可以不强迫孩子非要去接受让他们不喜欢、不舒服的举动。


这些做起来不难,关键我们先要从意识层面重视,可以放下所谓的“面子”。完全可以很客气地和对方,也和孩子说,我们和叔叔握握手,表示友好吧。


这个时候,父母的“撑腰”就是在帮助孩子强化他们的界限感,这一次又一次的撑腰就会变成以后孩子敢于坚定说“不”的力量。


2


不形成身体羞耻感


我之前写过《想让孩子自信,从鼓励臭美开始吧!》,当时就有很多朋友留言,父母小时候对自己的一些评价。




“不三不四、妖精、不学好”,这些评价看似是父母在希望孩子不要把心思放在打扮这件事上,但殊不知,这样的评价也让孩子产生了对于追求美、对于自己身体的羞耻感。


性侵大部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很多时候的性侵都是先从前期“冒犯”一步一步开始的。


很多人最初受到冒犯后不敢发声,很有可能就是小时候那句“你那么爱美不学好,是不三不四的女人”,让她们觉得自己有错;


或者让她们觉得,自己发声就需要承受社会更大的压力,会被批判为“荡妇,去勾引他人的”,所以他们选择了忍。



性侵的人坏但不蠢,他们也会挑选对象。


那些唯唯诺诺,稍微吓唬几句就不敢发声的人,那些本来就自我不接纳的人,就很容易成为被他们操纵,成了他们专挑的“软柿子”。


这一点不仅仅只针对女孩的父母们,男孩被性侵的比例也很高。


而男孩对于美和身体的认知更容易被打压,特别是很多男孩小时候喜欢摸小鸡鸡而被吼叫,这些也会让男孩形成羞耻感。


摸下半身就是自慰吗?别再用错误认知伤害孩子了


让孩子从小明白自己的任何部分都很美好,自己值得追求美好,他们就能对自我认知形成一个正面印象,对自己的界限很确定,而不是为外界言论所累。


3


让家拥有治愈的力量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信任》,里面讲的一个14岁女孩与一个恋童癖之间发生性侵之前和之后的一系列故事。


发生事情之后,当女孩慢慢走出阴影后,她的父亲却无法摆脱,他开始查看女孩的聊天记录,时不时地责骂嘲笑女儿竟然会喜欢一个40多岁的男人。


电影《信任》的剧照


父亲的种种行为,不断地在提醒女孩自己被性侵的经历。


让她开始失去信任,失去对自己的自信,开始怀疑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傻?我为什么这么傻?” ,之后女孩选择了自杀。


身体的伤害容易痊愈,心灵上的却很难,更难的是自己最爱的家庭又让自己经历了二度心灵侵犯。


这虽然是个极端例子,但想想我们的日常也有这些缩影。


孩子考试失利了,回家后父母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周末让你复习,看到没?”;


孩子被人打了,父母第一时间看到就说,“你打回去啊,你怎么这么软弱啊,被打了还不吭声”。



是的,这些其实是父母“心疼”的另外一种表现,但这些话语在孩子耳里却是在伤口上撒盐。


他们那时最希望的就是得到父母的一个拥抱,告诉他们“没关系的,这次没考好,我们下次努力”;“哎呀,宝宝哪里疼了,妈妈来吹一下”。


房子被纵火后,是先去抓那个放火的人,还是先去救屋子里的人?

错误伤害已经发生,是先执着于教育指责、愤怒报复,还是先帮助自己和孩子疗伤?


这个选择很容易做,但是我们在日常和孩子的互动中却总是失去了靶心。


4


联合一个村来养育孩子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才稍微平复了不少。


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坏。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的还是有很多,与其陷入“害怕”中,不妨想想刚才提到的这些,我们是否做到。


性教育、安全教育到位了吗?

有没有认真对待孩子表达的任何“不舒服”?

有没有从小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身体接纳?

有没有让家成为治愈的地方?


但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反思,每一次社会事件发生后,我们是主动发声还是旁观吃瓜?


电影《聚焦》的剧照


我好朋友曾经揶揄过我,觉得我生了孩子后,变得越来越“心怀天下”了。


我当时就是这么和她说的,我只是觉得,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做的事情,就是构成我们孩子所生活的未来。


从这点来看,我只是做了一个很自私的“利人利己”的选择而已。


“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靠的是整个村庄的支持,那毁掉一个孩子整个村庄也脱不了干系”。


不要觉得这是发生在别的国家的事情,不要觉得我们不会遇到这些事情,不要有“这不关我的事”的心态,像希望自己和我们的孩子怎样被对待那样去对抗去谴责。


人生一定有暗流和礁石,父母提供孩子的这些力量,才能让他们有正能量护体。


父母心里的爱和光,才能照亮他们的前路漫漫。


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好,但我们还有时间去改变,把我们的愤怒和抱怨,变成声音和行动,去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心里的正义和人性,就能抵抗正在或者将要发生的黑暗。



谢谢这个公号,我现在可以利用我的文字把我想说的,传播给了更多的人。


也许还是很微小,但我想邀请你们一起,因为再微小的声音,汇聚到一起,就能形成震耳欲聋的效果。


本文转自:大J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