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何我倒了你却没有倒?” — 关于饮酒

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餐饮业可谓是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本打算趁新春佳节赚个盆满钵满,不曾想差点关门大吉。话说往年的春节家家户户走亲访友自然少不了美味佳肴,准备上陈年美酿,这也是最让一部分酒量差的人犯难的时候,一桌子人轮到自己二两酒下肚便不省人事。这酒量到底怎么才能练出来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过程。其实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很简单,主要依靠两种酶,一种叫做乙醇脱氢酶(ADH),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ALDH),两种酶共同作用,帮助解酒。如图所示,酒精进入人体内,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变成乙醛,然后再经乙醛脱氢酶作用变为乙酸,最后再经多条代谢途径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其中第一种酶,就是乙醇脱氢酶,在大部分人中的数量和活性是没有太多差异的,但第二种酶 — 乙醛脱氢酶个体差异就比较明显了,我们常说“喝酒有害健康”,其实就是由于缺少乙醛脱氢酶或者酶活力不足导致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未能及时转化为乙酸从而过多过久停留在人体内引起的,它不仅能够损伤线粒体,抑制肝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合成,造成肝功能的下降;还会舒张血管,导致脸红筋涨,也就是俗话说的“上脸”。另外也有一些人喝酒脸色发白,这类人也是最危险的人群,因为体内两种分解酶的含量和活性都不高,使得酒精第一步分解过程都无法进行,大量的酒精聚集在血液中,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脸色发白,同时因为较少转化为乙醛,不容易引起不适,给人造成酒量大的假象,喝的更多,容易引起急性酒精中毒。而两种酶含量都比较高的人,因为酒精代谢较为迅速,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和水,出汗和排尿就会比较多,这类人相对来说酒量更好。

由此说来,先天条件不好的人,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呢?其实也不尽然,通过小剂量多次接触,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数量更多,活力更高的两种相关酶,并且使受体对酒精敏感度下降。但这种以损害健康为前提的做法并不提倡,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能少饮酒还是尽量少饮酒为好。

其实酒量大小最关键是在于喝酒时的气氛,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院刘铁桥教授研究表明,酒精能激活大脑内部的犒赏机制,使人产生欣快感,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产生渴求的欲望,让人有种越喝越想喝的冲动。其次,酒精能够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放松戒心,释放心情,尤其在跟关系亲近的人一起喝酒,平时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也能说出来,由此产生推心置腹的感觉,相互吹捧,容易引起精神上的共鸣,自然也就觉得千杯少了。

另外,有些人把市面上售卖的解酒药当作秘密武器以为可以在酒桌上大显神威,但小编需要提醒的是,这些解酒药多数属于保健品,并不能够加快酒精的分解,达到解酒的目的,即便有多半也是心理作用产生的误解,但至少也能帮助大家减少对健康的损害,所以了解下也是有必要的。

解酒药主要分为中药制剂、化学药品和保健品三大类,具体如下:

1. 以中草药浸提物为功效成分的产品。中草药解酒产品中,有以人参、葛花、葛根、三七、刺五加等单味中药为主要原料的,也有以五苓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传统方剂为主要原料的。产品类型主要有口服液、冲剂、茶剂、胶囊、片剂、饮料等。

中草药解酒的原理主要集中于4类:

①健脾化湿、消食化痰,适用于呕吐、脘腹胀闷、痰多头晕等症;

②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适用于酒后眩晕、话多或吐字不清等症状;

③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酒后口渴欲饮、烦热躁动等症;

④行气化积、消肿除胀,适宜于酒后胁肋胀痛、面目黄肿、腹部痞块等症状。

2. 以蛋白为功效成分的产品

以蛋白为功效成分开发的解酒产品。乳制品与酒精混合后,会促使蛋白质凝固沉积,在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酒精在胃内的进一步吸收,减轻醉酒程度。同时乳制品中钙含量丰富,可有效缓解酒后烦躁。

3. 以蜂蜜为功效成分的产品

蜂蜜解酒产品主要是利用蜂蜜中的特殊果糖,可有效分解和吸收酒精,从而起到快速醒酒的作用,消除酒后头痛、头晕等现象。

4. 以维生素为功效成分的产品

维生素在人体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机体维持健康。维生素解酒产品主要利用维生素可有效促进酒精在体内分解的原理,醉酒者可通过适时补充维生素制品,有效缓解酒醉状态,预防酒精中毒。

酒后小贴士

不要立刻睡觉

酒后立刻睡觉,体内新陈代谢变慢,酒精分解量减少,堆积在肝脏内容易得酒精肝。最好先坐着休息会,喝些白开水或者蜂蜜水再睡觉。

不要吃药,不要吃药,不要吃药(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很多药物服用期间都不能喝酒,因为酒精会和多种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的吸收,同时某些药物也会干扰乙醇的正常代谢,引起乙醛蓄积中毒。具体有哪些药物不能和酒同时服用呢,一起来看看吧。

①头孢类抗菌药: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拉啶。

这类药物结构中均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与酒同服会发生不良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即能够抑制人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蓄积,出现恶心、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此外,甲硝唑、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等药物也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临床上采用戒酒硫用于酒瘾患者的治疗也是基于“双硫仑样反应”原理,通过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让病人建立对酒精厌恶的条件反射,但该药有一定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不可长期服用。

②阿片类止痛药:可待因、哌替啶、丙氧芬等

该类药物与酒同服时,会增强对大脑中枢和交感神经的麻痹效果,使镇静作用更加明显,从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死亡风险。

③抗过敏药:氯雷他定、苯海拉明、西替利嗪等

这些药与酒同服会引起嗜睡、眩晕,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注意。

④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这类药会加剧酒精对胃的刺激作用,甚至引起胃出血。特别是扑热息痛,与酒同服后会加重肝脏的解毒负担,损害正常肝功能,甚至会引发肝坏死。

⑤心脑血管用药:硝酸甘油、利血平、甲基多巴等

这些药物都有扩张血管的功能,与酒同服后轻则引发血管痉挛,加剧头痛,重则引起血压下降,肠胃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⑥镇静催眠类: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等

这些药物在酒精作用下会被人体加速吸收,代谢减慢,从而使血药浓度短时间内迅速增高,严重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导致昏迷休克甚至呼吸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