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東北王胸有丘壑!
在中國近代史上,張作霖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張作霖是在一無學歷、二無錢財,三無背景靠山的情況下,完全憑藉自身的努力由浪跡鄉間的小混混,到奉天王、東北王,最終坐上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的寶座。
在民國史上,張作霖無疑是個風雲人物。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張作霖自幼家境貧寒,讀書很少,但他對知識有一種強烈的渴求。早在八角臺時期,張作霖就主動結交了不少的地方鄉紳、“名士”。進入奉天后,更是不拘一格招攬人才,關外的“知名之士”,如袁金鎧、孫百斛、曾有翼、談國桓等人紛紛受到張作霖的重用。這些人素以才學著稱,袁金鎧、談國桓兩位更是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通過和他們的接觸,天長日久,耳濡目染,張作霖漸漸對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潛心研習和揣摩,書法技藝大有長進,時而舞文弄墨,為後人留下了難得一見的墨寶。
“張作霖手黑”:寸土豈能讓他人
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6月,張作霖退出北京,回到了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
張作霖雄居東北時,對日本人的各種要求均拒不合作。他對付日本人的辦法也別具一格,一次,張作霖出席日本人的酒會,酒過三巡,一位來自日本的名流力請大帥賞字,他知道張作霖出身綠林,識字有限,想當眾出他的醜。但張作霖抓過筆就寫了個虎字,然後題款,在叫好聲中,擲筆回席。那個東洋名流瞅著“張作霖手黑”幾個字笑出聲來。隨從連忙湊近大帥耳邊提醒,“大帥寫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個‘土’成了‘黑’了。”哪知張作霖一瞪眼睛罵道:“媽那個巴子的!我還不知道‘墨’字怎樣寫?對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嗎?這叫‘寸土不讓!”這番話如同給日本人當頭一棒。在場的中國人恍然大悟會心而笑,無不揚眉吐氣,日本人則目瞪口呆。
這個“寸土不讓”的故事也流傳到現在,人們都打心眼裡佩服這位黑土地上的民族英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作霖作為一個軍閥,對內寸土必爭,對外卻能始終保持一定的民族氣節,盡最大可能維護了東北的權益不受外族侵犯。張作霖一生與日本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張作霖在早年奪取東北大權的過程中,確實得到了日本的大力資助,但隨著張作霖實力的不斷增強,張作霖產生了擺脫日本控制的想法,對待日本屢次要求兌現二十一條,採取各種手段,使盡陰謀伎倆時,張作霖總是虛與委蛇,加以巧妙地推諉和搪塞,敷衍了事,使得日本人無可奈何。張作霖曾多次表示:“我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做叫子子孫孫抬不起頭來的事情。”
張作霖曾自豪的說:“個人成敗事小,地方存亡事大”,“日本人要求的二十一條在我這裡一條也沒有得去”。正是由於張作霖這種寸土不讓的做法,引起了日本的強烈不滿,最終慘遭日本人毒手,殞命皇姑屯。雖然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張作霖是一位民族英雄,但他為維護東北的權益所做的努力還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皇姑屯”事件“東北王”火車被炸資料
書法風格不一,自成一體
張作霖的書法風格不一,其運筆時而逎勁雄渾,樸實厚重;時而則如柳葉搖曳,稚嫩而無雕飾,他的書法很難歸於哪一體,抑或哪一個流派,可謂不拘一格,自成體系。尤為可貴的是,張作霖從不附庸風雅,在流傳下來的張作霖手跡中的文字大多樸實無華,內容多為自省、自警、自勉的語句,絕少抄錄別人,他的書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獨特的性格特徵和行為準則,正所謂:“言為心聲”、“文如其人”。
張作霖書法意境賞析一: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
“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這是張作霖的墨寶之一。東北籍元老王化一曾這樣評價張作霖:“張作霖出身草莽,不識之無,而能叱吒風雲、統一東北、經略蒙疆、進而問鼎中原,自有其成功的道理。”緣由張作霖是一個不甘寂寞、有勇有謀、意欲有所作為的人。遠在張作霖創辦“保險隊”時,他就曾對同伴吐露過自己的心聲,他說:“當今之世界,東北無主,我等不應安居一方,而應將小股流匪合併一起,形成強大勢力,而後稱霸東北。”
當時的張作霖好比當年與同伴許下“苟富貴勿相忘”誓言的劉邦,鴻鵠之志無人能解。但這些絲毫沒有妨礙張作霖的政治野心,他在審時度勢毅然主動接受招安後,拼命效忠朝廷,遠赴大漠剿匪,忍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困苦,終因剿匪有功屢獲升遷。1911年,不願偏安一隅的張作霖終於利用清廷鎮壓辛亥革命的有利時機,以“率部勤王”的名義進入了當時東北的政治中心——奉天城,掌握了奉天的軍事大權。此後,張作霖又憑藉手中的軍事實力,先後排擠掉了幾任都督,獨攬奉天的軍政大權於一身,從此,登上了政治舞臺。當我們再次回味這句“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時,似乎覺得它正是張作霖走上他人生第一個權力高峰後的內心獨白。
張作霖書法意境賞析二:“天理人心“、“慎行”
“天理人心“、“慎行”也出自張作霖之手,它們曾被鐫刻在帥府假山的門洞上。它似乎是張作霖在告誡每天在這裡經過的文武官員,為人父母官要謹慎行事,要講天理人心。張作霖常對左右說:“天心即民心,為官者要上體天心,下察民意。”
張作霖在當政的十餘年中,儘管窮兵黷武,但對下屬的要求卻十分嚴格。有一次,張作霖的把兄弟吳俊升來給張作霖拜年,給張作霖的兒女每人1000元的壓歲錢。張作霖見狀,不禁大罵:“媽了個巴子,有這個精神頭,把黑龍江的事情好好辦辦,就比什麼都強了。”嚇得吳俊升忙給張作霖磕頭:“大帥別生氣,我一定照大帥說的辦。”
張作霖要求屬下嚴格,自己也不徇私情,對利用他的職位為虎作倀的親屬甚至不惜大義滅親。張作霖的三夫人戴氏有一胞弟,一日,閒來無事,到城裡遊逛。一時興起,用隨身攜帶的手槍將街道兩旁的路燈打滅,以此為樂。張作霖得知此事後極為震怒,下令將三夫人的胞弟予以處決。事後,戴氏對張作霖的做法非常不滿,張作霖講:“我殺你弟弟,真是萬不得已,我不能私親戚以負父老,我身為首長,縱容親戚犯法,又有何臉面去法治天下呢?”不勝悲痛的三夫人從此和張作霖形同陌路,削髮為尼,抑鬱而終。
張作霖書法意境賞析三:一丸塞函谷,三箭定天山
“一丸塞函谷,三箭定天山。”這是最能體現張作霖氣吞山河、凜凜軍人風範的墨寶。函谷關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雄關要塞,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在這裡張作霖將東北比作函谷關,寓意為我只要用一隻軍隊就能守住東北,而只用三支箭就能平定天下。民國初年,全國各地出現了眾多稱霸一方的大小軍閥,待袁世凱死後,中國更是出現了軍閥混戰、分崩離析的局面。張作霖在掌握了奉省的軍政大權後,得隴望蜀,很快兼併了黑龍江、吉林兩省,成為獨霸一方的“東北王”,也使得以張作霖為首領的奉系實力大增,得以與關內的直系、皖系相抗衡,出現了奉、直、皖的鼎足之勢。羽翼漸豐的張作霖爭雄中原的野心隨著實力的增強急劇膨脹。他以調停直、皖之爭為名,揮師入關。他計取軍械,擴充武裝,進兵京畿,染指中原。為取得奉系對北京政府的絕對控制權,張作霖不惜與昔日的盟友兵戎相見。在通過兩次直奉大戰,付出了巨大傷亡代價後,張作霖以勝利者的姿態入主北京,並最終榮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寶座,成為北洋軍閥末代國家元首,實現了他多年的人生夙願。“一丸塞函谷,三箭定天山。”是理想還是寓言?
縱觀張作霖的一生,他既有陰險的政治野心家的本性,又有深謀遠慮、當機立斷的成功謀略家的素質,他既有庸俗的江湖義氣,又有知人善任的高世之才,他集愛國與賣國於一身,他是一個多種矛盾的集合體,是一個值得細細品讀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