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小七孔:坝区带就业 试点带全局 村社带农户

人民网-贵州频道

今年以来,荔波县小七孔镇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村产业革命,以“八要素”为引领,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春耕备耕好时机,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索走出一条“坝区带就业、试点带全局、村社带农户”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坝区带就业 助推农村产业振兴

时下正值春耕时节,在小七孔镇中心坝区桑园内,随处可见群众劳作的身影。

“这一片以前基本是荒地,而且不成片,为加快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统一规划流转土地,在这一片种上了易栽种、产量高、效益好的桑树,成功打造了1200亩桑蚕示范基地。不仅如此,坝区周围还发展了规模800亩的精品水果基地,200亩野生铁皮石斛,400亩青梅,生态牛养殖50头等产业。”在中心坝区,中心村脱贫攻坚队长杨林说道。

据悉,依托坝区资源优势,深度贫困村中心村不仅有了产业,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也随之解决。在驻村工作队积极引进下,荔波县兴心桑蚕养殖有限公司入驻中心坝区,以土地流转和“公司 支部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截止目前,小七孔镇中心坝桑园已完成冬伐,预计5月初养蚕,年出售蚕茧8批,年售蚕茧27.5万余斤,年产值550.94余万元,直接带动当地贫困群众352人就业,发放务工报酬160余万元。

此外,小七孔镇还成功调整了架桥坝区总面积1101亩、豆村坝区总面积509亩,主要发展食用菌、百香果、蔬菜、冷水鱼等特色产业,收益喜人,农业产业直接间接带动全镇群众就业1086人,人均收入1600元/月。坝区结构调整,把一片片荒山、荒地变成了一道道连线的“风景”,形成了“山上有树、坝上有果、群众有钱”发展新格局,百花齐放的产业着力推进小七孔镇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试点带全局 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小七孔镇融合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及全域旅游等因素,在全镇范围内探索出别具一格的“一核一带两区”产业发展模式,在“一核”上坚持把“旅游 扶贫 产业”作为致富重要抓手,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全街道产业遍地开花、全面发展,着力打造农旅一体化美丽乡村。

在小七孔镇新街村老三组50亩的闲置土地内,几台挖机、推土机整轰隆隆的正在翻犁、平整土地中。

“我们充分利用毗邻国家5A级小七孔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所以在新街村三组计划先种植50亩百香果,果子预计7-8月份成熟,到时游客过来就可体验现场采摘果子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能把百香果产业打造得规模化、品牌化。”小七孔镇党委书记陈祖鹏说。

据了解,下一步,小七孔镇将在驾欧片区农业产业上狠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农旅一体化美丽乡村样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从而借助旅游业之风,带动下油菜、罗汉果、百香果等种殖产业发展,形成了农旅一条线,使小七孔镇驾欧片区摇身变成全镇的“菜篮子”、“后花园”。

村社带农户 保障群众增收致富

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径,小七孔镇积极采取“公司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农户”的“村社合一”模式,通过社区“两委”以集体资金入股,村民以土地、劳动力、闲散资金等要素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在小七孔镇拉欧村大力发展罗汉果等产业,带领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到合作社中抱团发展。

“感谢村里面的合作社带着我们发展,鼓励我们以自家土地入股合作社,不仅有土地流转费,我们还可以在基地内打工,一天可以挣个100块,算下来,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2.4万至3万元,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在拉欧村150亩的罗汉果种植基地,拉欧村板潭组贫困群众莫德胜一边除草一边高兴地说道。

拉欧村“公司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农户”的发展模式,只是小七孔镇“村社合一”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镇已成立村级专业合作社13个,在“村社合一”合作社引领推动下,通过发展罗汉果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带动了32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加,实实在在的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集体增实力、村级组织增活力”的强村富民特色发展之路。(文/图 吴柔)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