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从3个角度解读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


《许三观卖血记》写于1995年,是余华继《活着》后创作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法国《读书》杂志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是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中央日报》,作为韩国三大报纸之一,称《许三观卖血记》是人生必读的100部书之一,豆瓣评分8.8分。被译为韩文、德文、意大利文等在世界广为流传。2015年,这部小说被韩国导演河正宇改编成电影《许三观》在韩国上映,豆瓣评分7.3分。

这本小说以“民间”为画面主体,通过描写许三观的日常生活,前后12次卖血娶妻、赎家具、吃饱饭、帮儿子渡过难关、治病等一系列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爱“于”善“,是一支时而低沉时高亢,为小人物唱响的赞歌。

余华在书中写道: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里,用朴实无比的语言讲述了许三观面对苦难生活抗争与妥协的故事,虽然作品名称含有“卖血“,但读起来也不乏平淡生活中的小幸福。许三观一次次”卖血“,是被逼无奈,也是在苦难中拥有幸福。

《许三观卖血记》这部小说的主题内容是主人公许三观面对苦难的顽强和乐观,大多数人的解读集中在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等情节和塑造“平民英雄”方面,对叙事结构、人物形象的分析评论较少。下面我从外聚焦型视角叙事、重复叙事、小人物形象三个角度来解读《许三观卖血记》的独特魅力。

一、 小说运用了外聚焦型视角叙事,让文章真实可信

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

外聚焦型视角叙事是指: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小说中的人物本身。我们读者通过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来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心理变化,跟随着小说人物一起进入情节。

也就是余华追求的“无我的叙述方式。“

作者余华在书中只是承担了记录者的角色,记录人物有什么动作,说了什么话,表现出什么神态,对这些行为活动,不发表自己的分析与意见。

如,书中一乐因许三观只不带他去吃面而负气出走,许三观找到一乐后,立刻背着一乐,却又破口大骂,在骂的同时,又将一乐带到面馆吃面。

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 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 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 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对话,展现了许三观的情绪以及内心心理转变过程,从最开始得知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自己的愤恨,到一乐出走后的无所谓,再到找不着一乐时的着急,最后转为“温和”的爱子之情。

通过外聚焦视角,使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读懂他们的心理变化,运用真实的语言、动作纪实,按照生活原本的样子进行他的故事,使得平淡的事件具有更强的感染效果。

二、 小说使用重复叙事,带来简朴有力的文本引力

重复作为修辞学术语, 是指依靠重复某一词或词组来达到特定效果的修辞手法。

这种写作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如《关雎》中的反复吟咏,体现了男子对心中女子的爱慕之情。

对于余华来说,这种写作手法的灵感,更多的来自于《马太受难曲》的感染,一首长达3小时的乐曲,却只有一两个主要旋律,这种“减法结构”反而更具有音乐感染力。

同样,余华将这种手法理解为:用一个短篇小说的结构和篇幅来表达文学作品的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余华就通过对12次“卖血“事件的重复叙事,构建了许三观平凡人物的一生,也赋予了“卖血”更多的意义。

第1次卖血是许三观对身体力量的自信,他用这钱娶了媳妇许玉兰;

第2次卖血是因为一乐打伤方铁匠儿子,他给人家赔偿医药费,换回了被拉走的家具;

第3次卖血是看望林芬芳,以此报复许玉兰曾经和何小勇在一起;

第4次卖血是在饥荒情况下,卖血带全家下馆子吃面条;

第5次卖血是让一乐、二乐在农村与队长搞好关系;

第6次卖血是为了准备好菜好饭招待二乐的队长,期盼二乐早日回城;

第7次到第11次, 许三观为了给一乐看病,在去上海的路上5次卖血,平均1个月1次,差点丢了命;

第12次,许三观卖血未遂。

小说通过对这一情节的重复叙事,形成了作品情节发展曲线以及回旋的主旋律。这多次卖血经历,是最底层的人面对生活苦难做出的抗争尝试与妥协,在潜移默化中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面对生活苦难“不得不卖“和“主动去卖”的思索。

同时,小说中还有大量的话语重复。

如:他们去告诉许三观说:‘许三观, 你家的一乐呜呜哭着往西走。“

“许三观, 你家的一乐不认你这个爹了。”

“许三观, 你家的一乐见人就张嘴要面条吃。”

“许三观, ……”

众多人对许三观说明一乐出走表现,一次次的重复, 可以让人从简单的话语中,得知一乐出走的真相。用“一唱三叹“的叙事节奏,推动叙事发展。

三、小说对小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千万个平凡人物的写照

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是指:人物设定平凡没有什么背景的角色。

主人公许三观作为普通平凡人物的代表,他的形象是有血有肉,滑稽又接地气,温情而深入人心。

(一)许三观的滑稽形象

许三观严格遵从着别人卖血的“土方”:“这水浸到了血里,人身上的血是不是就淡了?"

似乎卖血之前喝水可以压秤,可以多卖点钱。

看到许三观对待虚假“土方”,严肃认真的照办的神态,我们不由得一笑,作者正是由此刻画了许三观滑稽的人物形象。

(二)许三观的自卑、怯懦形象

一乐可以说是许三观最爱的儿子,然而自从知道自己不是一乐的亲生父亲之后,许三观心里就一直不得劲。

许三观老婆许玉兰的前任男友何小勇,也就是一乐的亲生父亲,遭遇车祸后,许三观不停的向周围邻居宣传“这是遭了报应”,直到许玉兰吓唬他说多了也会遭报应才停止。

许三观叫嚷何小勇遭报应,其实是自己不敢批判何小勇给自己戴绿帽的行为,内心认定车祸是老天在惩罚何小勇。

这正是许三观自卑、怯懦生动写照。

(三)许三观高尚、温情形象

一乐在上海得了肝炎,许三观一路卖了5次血,差点因失血过多丧命,最终挽救了非亲生儿子的生命。

“他要去的地方是上海,路上要经过林浦 北荔 西塘,百里 通元,松林、大桥 安昌门,靖安,黄店,虎头桥、三环 洞、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新镇。其中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血去上海。”

这段超越血缘关系的父爱,使得许三观小人物形象充满着温情与柔软。

作者余华通过描绘一位平凡的普通人的无知、愚昧、自卑、温情,呈现出了一个悲剧氛围中既令人感动,又令人发笑;既让人心疼,又让人无奈的平明小人物形象。

总结

余华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以朴实平淡的语言塑造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善良。在物质生活条件丰富的今天读来依旧有所收获,我们在感叹许三观的苦难悲剧时,也有机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存在困难,我们也要坚强如许三观,向善而行,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