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组合拳”失效!西水东进,中国有望成世界资金避险高地


有生之年,我们见识到了"巴菲特过去89年都没有见到过的场面"。过去一周,美国及世界其他股市的暴跌可谓史无前例,其中,代表世界资本市场风向标的美股一周暴跌熔断两次更是前所未闻,为此,继本月初意外降息50个基点后,3月15日,美联储再次紧急降息至零利率,并启动量化宽松(QE)计划,释放资金7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万亿元)。

然而,美联储一次性打完所有弹药之后,却没能挽救美股的颓势。经历了上周"黑色一星期"的美股再次遭遇"黑色星期一"的暴跌熔断,美东时间3月16日早上,美股开盘大幅低开,道指跌9.78%,纳指跌6.12%,标普500指数跌7.47%,继3月9日和3月12日之后,美股触发本月第三次熔断,亦是美股7天连续发生3次熔断的情况。

可以说,美联储的紧急行动让原本已经风声鹤唳的金融市场陷入更为罕见的恐慌局势,从而引发了投资者对于"全球性经济危机是否即将到来"的焦虑。不过值得思考的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之际,做出不同选择的投资者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有人因波动而获利,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心理博弈,始终隔岸观花。那么,当下全球资产是否会迎来重新分配?全球资金又将流向何处?哪里才是资产的最佳避风港?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1、 时隔23年,美股为何暴跌熔断三连?

1987年10月19日是美国股市有名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下挫了22.7%,纽约股市一天蒸发了5000亿美金的财富。这种异常的非理性的波动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开始考虑要如何在市场过度波动的时候,给市场一个冷静期,防止盲目跟风和踩踏事件。因此,三个月之后,美国推出了股指熔断机制,分为7%,13%,20%的三档下跌熔断。

在熔断机制实施的三十余年的美股市场中,此前真正触发熔断仅有一次,也是史上首次美股熔断: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暴跌7.18%,收于7161.15点,创下自1915年以来最大跌幅;不过,第二天道琼斯工业指数大幅反弹337.17点,涨幅4.71%,收于7498.32点。彼时,历史中的美国股市发生了什么,为何暴跌触发熔断机制?

这要归咎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在泰国央行宣布泰铢开始自由浮动后,泰铢对美元当日即贬值15%以上,这也象征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拉开序幕。随后,这场金融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等地,这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造成亚洲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同时也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高速发展景气。

这场金融风暴的溢出效应最终也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美国股市,留下了美股史上首次熔断的记录。

回到当下,2020年的3月也是可以载入全球金融史的魔幻月份,而时隔23年后,本月首次熔断之后的美股,并没有像1997年幸运地在第二天大涨,反而创下了史上第四次熔断记录。截至3月16日收盘,道指暴跌近3000点,创史上最大单日下跌点数,标普500指数跌11.98%,纳斯达克指数跌12.32%。那么,造成本月美股连续三次发生熔断的原因又是什么?

事实上,自从2月下旬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扩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已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在俄罗斯拒绝欧佩克石油减产提议之后,3月6日沙特抢先宣布大幅下调原油价格,提高日产量,正式掀起史上第四次石油价格战,这也成为压死全球金融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3月9日,国际油价暴跌30%,创下1991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同日,作为全球股市领头羊的美股触发本月第一次熔断,全天下来, 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7%,道指狂泻超2000点,创2008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冲击之下,全球13国股市也先后经历熔断。据统计,自2月19日以来,全球股市总市值累计蒸发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2、力挽狂澜,美联储使出终极大招却遭市场打击

哪怕美联储在短时间内接连出手,打出"降息"和"扩表"的组合拳也未能拯救美国股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美联储一步到位的举措并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同。要知道,2019年标普500指数和纳指创下2013年以来最大年度涨幅,道指则创下2017年以来最大年度涨幅,首要归功于去年美联储的3次降息与超4000亿美元的扩表。

而为何这次美联储"百发百灵"的终极大招却不再管用呢?究其根本,主要有三个原因。

(1) 美国疫情处于早期阶段

此前大多数专家认为,美国拥有一流的科学家、现代化的医院和庞大的公共医疗基础设施,是最能预防或控制流行病的国家之一。然而,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防疫形势却出乎意料地从"美国能应对"发展到"国家紧急状态",

截至3月17日下午,美国累计确诊病例升至4661例,死亡85例,不断快速增加的数字令外界对美国防疫能力的质疑与警惕骤然升高。

在3月11日的美国国会众议院监督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美专家表示,该国疫情的拐点还远没有到来。据央视新闻援引《时代周刊》15日报道,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提供传播模型的实验室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已错过遏制新冠病毒最佳时期,预计全美感染人数将在4月底达到峰值,可能有高达100万人的美国人被感染。换而言之,美国防疫形势还处于早期阶段,美联储这时就放出降息"王炸",这让市场担忧后续疫情失控时再无常规的利率工具可用。

(2) 美国页岩油危机重重

自2016年底以来,为了应对美国页岩油革命带来的全球石油过剩局面,以沙特为首的OPEC成员国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产油国进行了持续至今的OPEC+减产护价行动,才得以让全球油价维持在每桶50-70美元的中高区间运行。然而,这却给了美国页岩油可趁之机。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已占据了全球石油市场的18%,超过俄罗斯和沙特的16%和15%,成功跻身全球第一大产油国。

有分析指出,沙特表面上是因与俄罗斯谈崩了才发起石油降价行动,但是实际目标却可能是针对美国页岩油商。据了解,美国原油开采成本在35美元/桶以上,俄罗斯的成本约为17美元/桶,不到美国的一半,沙特成本更低,仅为10美元/桶。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如果沙俄价格战长期维持下去,那么美国页岩油商将会是三方中最先倒下的。这只石油"黑天鹅"尚未离去,美国金融市场就必然存在诸多变数。

(3) 美国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根据美国国债时钟表显示,目前美债规模已达23万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国债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了美国GDP的增长速度,过去一个财年,美债规模增长了5.6%,而美国名义GDP增长了3.7%,这意味着美国赚钱的速度根本追不上其印钞的速度,如果美国国债在其GDP的占比越来越高,该国债务危机的风险就越来越大。

而且,近期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达到百年新低,如果后续美联储连续降息,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下降,这会否引发各国央行抛售美债呢?另外,自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11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经由3.8万亿美元扩张至4.36万亿美元;在本此新的QE4刺激下,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不出意外将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资产负债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可以说,巨额债务是悬在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不留神,便有落下的危险。

3、危中寻机,中国有望成世界资金避险高地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美联储这次货币政策能否奏效仍然存疑。国内经济学家任泽平也针对美联储的紧急降息行动表示,零年利率+量化宽松完全是饮鸩止渴,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尽快控制疫情,以短期代价换取长期胜利,然后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来稳增长。不过,3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美国经济可能会由于此次疫情陷入衰退。

毫无疑问的是,特朗普的表态也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已然大幅上升,对全球资产来说,重新划分阵营的拐点已经出现,避险情绪浓厚的各大投资者正在寻找资金投资的安全港。危中寻机,从三个方面来看,中国或成全球资金避险的目标市场。

(1)中国防疫经验丰富

有分析人士指出,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将不可避免,衰退的持续时间将由疫情持续的时间决定,市场上的风险资金或许将由疫情严重地区流向经济复苏最快的国家;而最早控制疫情的中国市场,有望成为世界资本相对安全的避风港。目前,中国防疫形势已趋于稳定,经济活动也逐渐恢复正常,基本面强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表示,从目前疫情进展来看,中国经济会先于西方国家45天复苏。

不过,在全球战疫的大背景下,难有一国一城能够独善其身,应对无国界的病毒,必须依靠无国界的合作。因此,中国始终坚守疫情防控最前线,截至目前,中国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此前中国也决定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共同抗疫的国际合作等等。中国驰援各国的种种行动无疑为世界动荡的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也为中国经济巨大反弹积蓄力量。

(2) 中国股市相对抗跌

疫情冲击下,A股显然更为"抗跌",过去三周美股累计下跌超20%,但上证综指跌幅仅7%,这或许得益于中国防疫效果明显提振市场信心、中国政策工具相较海外国家更加充足,以及中国与美国市场相关系数较低,因而在全球市场动荡的过程中,A股市场拥有充足的韧性。另外,A股估值正处于全球股市洼地,目前美股处于10年扩张周期顶部,而A股则在10年周期底部;加上中国经济和企业仍具高成长性,这对全球资产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研究机构普遍认为,目前来看,A股短期或继续震荡,但整体增量资金流动性仍然充裕。据港交所披露易信息,3月10日,摩根大通一天内大幅增持15家中国公司,包括邮储银行、中海油田、中石化炼化工程等,对中国平安的加仓幅度更是高达21亿港元。

(3) 中国债市机会诱人

同时,纳入国际主流指数的中国国债也被称为"抗疫资产"。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3月9日数据显示,今年2月,海外投资者在国内债券市场交易规模达5999亿元,同比大增161%。其中,境外投资者买入债券3635亿元,卖出债券2364亿元;净买入1271亿元,净买入环比攀升134%。截至2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规模达1.95万亿元,同比增29.03%。

可以看出,全球防疫形势升级之际,人民币债券避险色彩渐显,中国资产广受市场青睐。一旦国际金融市场恐慌情绪稍有平复,更多国际资金将西水东进。对此,3月13日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表示:"当前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国可能是投资避险的最佳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