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拥有他有多难?

电子元器件最精密的就是芯片。

而国内诸如小米、vivo、OPPO这样的手机厂商,都是靠其它供应商给他们提供芯片,自己没有能力研发。

华为则是从10多年前开始,组建了海思团队来研发芯片,至今还只是做到在低端机上使用。

芯片其实是半导体原件的统称。

往大了说其实就是集成电路板“本板”。一开始进行电流计算的,是一巨型的计算机。

有人用18000只电子管,6000个开关,70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万条线组成了一个超级复杂的电路,诞生了人类第一台计算机。

重达30吨,运算能力5000次/秒,还不及现在手持计算器的十分之一。

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芯片,就是把这庞然大物,经过70多年的技术演进,越做越小。

承载的板子小了,是因为材料纯度极大的提升。

电路上的金属线小了,是因为用了光刻的技术。

……

芯片,就是这样简单纯粹,一堆进行0/1计算的电路板,做得越来越小,就是芯片。

唯一衡量芯片好坏的标准也是如此简单,计算能力。为啥Intel、高通的芯片就那么好,海思和联发科的芯片就没那么好。

答案很简单,计算能力没那么强。

芯片核心技术到底是个啥

技术研发有三条铁则:

1、研发就是烧钱烧时间,这是根本;

2、有需求或者认为有需求才会投入研发,这是动机;

3,研发第一步必然是探究已有的同类技术,俗称山寨。

把技术拆一拆,大概就这么几样东西:设计、材料、生产设备,而设备本身也是设计和材料,所以归根结底,技术可以笼统地说成材料加设计。

芯片设计是整个行业的最上游。

而芯片设计,即IC设计,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链五大环节中的第一环,毫无疑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连芯片的设计都无法完成,那么后续的其他环节自然也无法顺利的开展。

全球市场美国独大

芯片设计是将系统、逻辑和性能的设想转化为物理实现的过程,也是整个产业链中技术含量和利润率都相对比较高的环节。

目前市面上的芯片设计公司可以分为两类,即有自己生产工厂的,和没有自己生产工厂的。

在传统的芯片设计环节中,

美国的企业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市场,

中国台湾的芯片设计可以排在第二,

而中国大陆在经过了数年的集中发展之后,目前可以排在第三。

尽管排在第三,但是也仅占10%左右的市场,而且主要集中在技术相对比较简单的细分芯片中,和美国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目前全球前十的IC设计企业中,只有华为海思是中国大陆的企业。

像高通、博通、英伟达和英特尔等企业的核心产品,即电脑、手机的CPU和存储器等芯片,主要属于通用芯片分类,而这一类芯片的技术含量最高,也是目前我们国产化最难,进度最慢的细分市场。

国产芯片更多的集中在专用芯片领域,包括了消费电子、人工智能的芯片。

没钱=没有入场的资格

中国芯片公司的研发费用实在是太低了,这个行业就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研发支出就好比入场券。

从每年研发费用看(预估):

英特尔公司 超过 800亿元人民币,台积电 超过 140亿元人民币,高通公司 超过320亿元人民币,博通公司 超过190亿元人民币,美光科技 超过124亿元人民币,联发科 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英伟达公司 超过 90亿元人民币,

国内芯片营业收入最高的10家公司研发费用(预估):

华为海思 研发费用是56亿左右。比特大陆 预计全年研发费用是12亿左右。紫光展锐 研发费用是15亿左右。中兴微电子 研发费用是9亿左右。韦尔股份 研发费用8.4亿紫光国微 研发费用5.0亿汇顶科技 研发费用5.9亿士兰微 研发费用2.7亿兆易创新
研发费用1.6亿

集成电路大基金

大基金累计已投出1188亿元,二期“保底1500亿元”。

这里先讲一下集成电路大基金投资的方式:大基金主要是通过参股、定增的方式撒钱的,大基金给上市公司投一笔钱,占有一定比例股权,然后企业拿着这笔钱开展新业务和新的研发项目。

大基金主要投了中芯国际、三安光电、汇顶科技、兆易创新、长电科技、北斗星通、北方华创股份、长川科技、国科微电子、通富微电等企业。

芯片制造与中国技术

为了把30吨的运算电路缩小,工程师们把能扔东西全扔了,直接在硅片上制作PN结和电路。下面从硅片出发,说说芯片的逆袭之路。

第一:硅

硅的主要评判指标是纯度,你想想,如果硅原子之间有一堆杂质,那电子就别想在满轨道和空轨道之间跑顺畅。

无论啥东西,纯度越高制造难度越大。

用于太阳能发电的高纯硅要求99.9999%,这玩意儿全世界超过一半是中国产的,早被玩成了白菜价。芯片用的电子级高纯硅要求99.999999999%(别数了,11个9),几乎全赖进口。

直到2018年江苏的鑫华公司才实现量产,只是目前产量少的可怜,还不及进口的一个零头。

难得的是,鑫华的高纯硅出口到了半导体强国韩国,品质应该不错。

不过,30%的制造设备还得进口……

电子级高纯硅的传统霸主依然是德国Wacker和美国Hemlock(美日合资),中国任重而道远。

第二:晶圆

把这圆柱切片后得到的硅片也是圆的,因此就叫“晶圆”。

切好之后,就要在晶圆上把成千上万的电路装起来的,干这活的就叫“晶圆厂”。

晶圆加工的过程相当繁琐;

首先在晶圆上涂一层感光材料,这材料见光就融化,那光从哪里来?

光刻机,可以用非常精细的光线,在感光材料上刻出图案,让底下的晶圆裸露出来。

然后,用等离子体这类东西冲刷,裸露的晶圆就会被刻出很多沟槽,这套设备就叫刻蚀机。

再用离子注入机在沟槽里掺入磷元素,加热退火处理,就得到了一堆N型半导体。

完成之后,清洗干净,重新涂上感光材料,用光刻机刻图,用刻蚀机刻沟槽,用离子注入机撒上硼,就有了P型半导体。

整个过程有点像3D打印,把器件一点点一层层装进去。

一块晶圆可以做多个芯片。

芯片放大了看就是成堆成堆的电路。

提个问题:为啥不把芯片做的更大一点呢?这样不就可以安装更多电路了吗?性能不就赶上外国了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答案出奇简单:钱!

一块300mm直径的晶圆,16nm工艺可以做出100块芯片,10nm工艺可以做出210块芯片,于是价格就便宜了一半,在市场上就能死死摁住竞争对手,赚了钱又可以做更多研发,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中国军用芯片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因为军用不计较钱嘛!可以把芯片做的大大的。另外,越大的硅片遇到杂质的概率越大,所以芯片越大良品率越低。总的来说,大芯片的成本远远高于小芯片,不过对军方来说,这都不叫事儿。

第三:架构

用70亿个晶体管在指甲盖大小的地方组成电路,想想就头皮发麻!一个路口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就可能导致大片堵车。

所以芯片的设计异常重要,重要到了和材料技术相提并论的地步。

七十年代,英特尔率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X86架构。

随后英国ARM公司提出了2个轮子的汽车方案:ARM架构。

进入21世纪,智能手机横空出世,芯片的能耗和体积一下成了关注点,于是ARM架构一飞中天,几乎垄断了手机芯片。

最近有新闻说,中国和ARM要成立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ARM欲借此重回芯片制造商的角色,中方当然走的还是市场换技术的路子。

有了基本架构,后面的设计依然是漫漫长征路,所以还得要有好工具,简称EDA软件。

Synopsys,Cadence,Mentor,三巨头几乎垄断了全球EDA市场,一水儿的美国公司。

直到最近,熬了三十年的华大九天终于露头了,这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二级公司,连续多年以50%的年增长率狂追,算是站稳了脚跟。

第四:设计制造

但凡要处理信息,基本都有芯片,包括通信芯片、服务器芯片、手机芯片、电脑芯片等等。

早期的芯片复杂程度不算夸张,所以设计制造可以在同一家公司完成。

最有名的:美国英特尔、韩国三星、日本东芝、意大利法国的意法半导体;

中国大陆的华润微电子、士兰微;

中国台湾的旺宏电子等。

后来随着芯片越来越复杂,设计与制造就分开了,有些公司只设计,成了纯粹的芯片设计公司。

如,美国的高通、博通、AMD,中国台湾的联发科,大陆的华为海思、展讯等。

大名鼎鼎的高通就不多说了,世界上一半手机装的是高通芯片,AMD和英特尔基本把电脑芯片包场了。电脑和手机是芯片市场的两块大蛋糕,全是美国公司,世界霸主真不是吹的。

台湾联发科走的中低端路线,手机芯片的市场份额排第三,很多国产手机都用,比如小米、OPPO、魅族。

华为海思是最争气的,手机处理器芯片麒麟,市场份额随着华为手机的增长排进了前五。

最近华为又推出了服务器芯片鲲鹏920,5G基站芯片天罡,5G基带芯片巴龙5000,性能都是世界顶级的,隐隐看到了在芯片设计领域崛起的势头。

在大陆的芯片设计公司,台湾顶住了小半边天,另大半边天原本是塌着的,现在华为算是撑住了。

还有一类只制造、不设计的晶圆代工厂,这必须得先说台湾最大的企业:台积电。正是台积电的出现,才把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分开了。

2017年台积电包下了全世界晶圆代工业务的56%,规模和技术均列全球第一,市值甚至超过了英特尔,成为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

晶圆代工厂又是台湾老大哥的天下,除了台积电这个巨无霸,台湾还有联华电子、力晶半导体等等,连美国韩国都得靠边站。

大陆最大的代工厂是中芯国际,还有上海华力微电子也还不错,但技术和规模都远不及台湾。

不过受制于台湾诡谲的社会现状,台积电开始布局大陆,落户南京。这几年台资、外企疯狂在大陆建晶圆代工厂,这架势和当年合资汽车有的一拼。

如果大陆能整合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并利用灵活的政策和庞大的市场促进其进一步升级,中国追赶外国的步伐至少轻松一半。

第五:核心设备

芯片良品率取决于晶圆厂整体水平,但加工精度完全取决于核心设备,就是前面提到的“光刻机”。

光刻机,荷兰阿斯麦公司(ASML)横扫天下!不好意思,产量还不高,你们慢慢等着吧!无论是台积电、三星,还是英特尔,谁先买到阿斯麦的光刻机,谁就能率先具备7nm工艺。没办法,就是这么强大!

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也做光刻机,但技术远不如阿斯麦,这几年被阿斯麦打得找不到北,只能在低端市场抢份额。

阿斯麦是全球唯一的高端光刻机生产商,每台售价至少1亿美金,

2017年只生产了12台,

2018年24台,

这些都已经被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抢完了,


2019年预测有40台,其中一台是给咱们的中芯国际,不过最近听说莫名其妙被烧了,得延期交货。


相比于光刻机,中国的刻蚀机要好很多,16nm刻蚀机已经量产运行,7-10nm刻蚀机也在路上了。

不过离子注入机又寒碜了,2017年8月终于有了第一台国产商用机,水平先不提了,离子注入机70%的市场份额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

涂感光材料得用“涂胶显影机”,日本东京电子公司拿走了90%的市场份额。

即便是光刻胶这些辅助材料,也几乎被日本信越、美国陶氏等垄断。

第六:封测

封测又又又是中国台湾的天下,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月光,后面还跟着一堆实力不俗的小弟:矽品、力成、南茂、欣邦、京元电子。

大陆的三大封测巨头,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混的都还不错,毕竟只是芯片产业的末端,技术含量不高。

中国芯

国务院印发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研发的过程来看,需求不缺,资金不缺,只要烧足了时间,没理由烧不出芯片。

当前,中国芯片的总体水平差不多处在刚刚实现零突破的阶段,虽然市场份额不多,但每个领域都参了一脚,而且势头不错,前景还是可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