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2000亿美元原料药供应链风起


疫情的上半场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有人嘲讽有人援助,疫情的下半场,世界在焦头烂额之际依然关注着中国。从防疫角度,中国的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中国抗疫经验对各国或有借鉴之处。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此前有谣言说“无法从中国进口原材料”,于是日本人抢光了货架上的厕纸。

事实上,世界范围内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断掉,或都会让一大批企业倒下。中国作为名副其实的原料药生产大国,在国际市场举足轻重,2018年,我国原料药共出口到187个国家和地区。疫情之下原料药企长达月余的停工,像蝴蝶效应一般铺展开来,引发了全球制药行业上游供应链紧张、断裂等担忧。

作为制药行业的上游环节,原料药行业的发展与制药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药品市场规模的扩张将直接带动全球化学原料药规模逐年上升。随着中国药审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加上民族企业逐步走向全球,中国药企有望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蝴蝶效应:2000亿美元原料药供应链风起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国境内蔓延,期间主要原料药生产厂家复产复工推迟,物流运输中断,下游库存无法补充,订单交付紧张。随着疫情的发展,中国原料药产业链威力开始浮现。

作为我国医药工业的支柱,2019年我国化学药品原料药产量达252.3万吨,每年产量稳定在250万吨左右。《巴伦周刊》近期援引拥有多家原料药工厂的赛诺菲首席执行官称,

全球有60%的原料药都是中国生产的,因此很多跨国制药巨头都非常依赖来自中国工厂的原料药,随着中国疫情的爆发,中国经济也遭遇疫情的干扰,这很可能会导致原料药供应问题。美国FDA顾问也曾表示:“在原料药供应链上,如果中国出现问题,这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疫情全球蔓延,影响印度、中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原料药供给国,进入3月后,中国的疫情形势继续逐步好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所减轻,全国复产复工范围继续扩大。不过在中国疫情形势好转的同时,中国以外地区的感染人数却继续呈上升趋势。这一形势增加了中国面临的疫情输入性风险,导致人员流动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一些医药行业厂商因用工短缺而无法全面复工。而这也令对中国原料药和医护用品存在很大依赖的美国在也出现了药物“告急”。

2月27日,FDA报告了第一起因疫情引起的药品短缺事件,Bernstein分析师罗尼·盖尔表示,目前有关药品短缺的案例只有一个,但美国仿制药的“现货短缺”现象可能会在今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初出现。

FDA前负责人ScottGottlieb在2月底参加有关美国对流行病防控措施的国会听证会时说,美国不仅依赖中国原料药,而且还依赖中国制造生产原料药的化学原料。2018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原料药42.67亿美元,同比增长8.87%。其中,维生素类、心血管类、氨基酸类、抗肿瘤类、抗感染类、激素类等品类占据主要出口地位,96.6%的抗生素都是从中国进口。可以说,中国原料药掌握“美国药企命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原料药很多出自湖北。据了解,仅在湖北就有44家获得FDA或其欧盟标准认可的制药厂在为欧美提供产品原料。

随着近期美国陆续宣布对进口中国的口罩、手套、洗手液等防疫物质豁免关税,如今又宣布不对部分从中国进口的医药品加征关税。疫情爆发令美国意识到,需谨防在其关键经济领域的供应链脆弱性及对中国供应的依赖,为此,特朗普要求购买美国货以降低对华产品的依赖。但短期内无疑很难实现。

新冠疫情正在对美国健康医疗体系造成冲击,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处当地时间周四宣布,不对部分从中国进口的医药品加征关税。此前,美国贸易代表处已将洗手液、医用手套等进口产品移出征税清单。

在FDA报告美国出现药品短缺事件之际,3月3日,因为新冠病毒疫情对供应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印度决定限制限制包括扑热息痛、替硝唑、红霉素、克林霉素在内的26种原料及其制剂的出口,以保障本国供应。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印度去年一共出口了190亿美元药品,占全球出口总量的近五分之一。2018年,美国接近35%的药品进口来自印度。

而现今印度已成为对中国原料药进口依赖度最高的国家,自2014年以来,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占比逐渐增加至70%。2019年,印度进口了价值39亿美元的原料药,同比增长10.5%。印度排名前十的制药公司中,有七家均十分依赖中国的原料药,据悉,印度许多关键抗生素类原料药品种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甚至接近100%。

此前,印度制药联盟(IPA)秘书长贾因表示,由于中国原料供应中断,大型药企仅能维持2到3个月,小企业只能坚持30到40天。

据悉,印度药品生产商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采购的原料药或活性药物成分,主要包括抗生素类药物,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青霉素G(Pencillin G,以及基于该成分的其他产品如阿莫西林和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维生素C、D等。所有这些药物成分均基于使用以发酵为基础的制造过程,中国在这一领域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印度虽然近年来大力扶持“印度制造”,众多医药企业也纷纷向上游发展,原料药和中间体产量有所增加,但数据表明,印度短时间内对我国原料药的依赖无法摆脱。

此外,为了平衡欧洲对于源自亚洲地区原料药的严重依赖,近日总部位于法国的生物制药巨头公司赛诺菲宣布,计划将赛诺菲分布在欧洲各地的6个原料药生产基地结合起来,在欧洲成立一家新的、独立的原料药公司。

随着疫情的发展,各国医疗物资等陆续告急,目前很多国家的相关医疗防护用品都纷纷告急,像印度、韩国、德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多国更是早已宣布禁止口罩出口。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可能也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还能持续对外供应医疗物资的国家了,面对全球“抗疫”行动,中国原料药的地位将更加凸显。有人分析,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与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药物等相关领域药物大概率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目前新冠疫情已经发展至第二阶段,海外疫情现进一步蔓延,全球原料药供应链产业均受到一定影响,国内由于政府措施得力疫情得到控制,主要原料药生产地如浙江、山东、江苏、河北等省份新增确诊人数已多日清零,原料药企业均开始有序复工复产,物流体系逐步恢复,客户订单得以保障,中国原料药产业链重要性与日俱增。

接力:4000亿原料药市场持续发力

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洲和美国是全球主要的原料药生产区,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美国聚集了众多跨国大型药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环保、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欧洲和美国的原料药产能逐步降低,多数仿制药公司都没有自己的原料药生产车间,主要依赖进口。

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特色原料药厂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投资改善生产设备形成专业化生产线,特色原料药市场现有格局也将逐渐发生改变,亚洲的新兴国家在原料药行业的竞争地位不断增强。全球原料药产业逐步向亚洲国家转移。

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有所放缓,但作为非周期性行业,全球医药行业增速仍然高于全球GDP增速。做为制药行业的上游环节,原料药行业的发展与制药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据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对原料药的需求将保持增长,到 2024 年将上升到 23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

我国拥有1500种原料药,占全球原料药生产种类的75%。从产值上看,2018 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 1657 亿美元,我国原料药市场总值占到全球的总规模的一半左右。尤其是发酵类药物产品的产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现在全球60%以上的原料药在中国生产。从市场增速来看,国内原料药市场的平均增长维持在8.4%以上,远高于全球原料药市场的4%-5%增长。

从2011-2018我国化学原料药企业整体的经营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环保趋严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自2015年开始由于原料药产品的紧缺导致价格不断上涨,也带动了原料药企业业绩高速增长。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数据,2018年,我国以原料药生产为主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843.3亿元,同比增长10.4%;出口交货值680.6亿元,同比增长9.8%。

最近几年,我国原料药企业已经逐步完成了向特色原料药的产品结构调整,一些实力强劲的企业更是进行了CMO一站式服务的布局,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原料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原料药的问题在于资源的紧缺性,据有关专家表示,我国的成品药有1500种原料药,其中50种原料药只有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只有三家企业可以生产。10%的原料药只能由个位数的企业生产,原料药生产掌握在少数企业的手中。

据西南医药,国内拥有 29 家原料药、中间体公司,约 4000 亿市值,占医药板块市值比例约0.8%。纵观2019年业绩预告,该年度普遍盈利的行业当属化学原料药,也是唯一一个未有亏损上市企业的行业,净利润增幅中间值在31%~46%,而被普遍看好的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的中间值不过20%~30%。

资本市场表现也颇为出色,同花顺的化学原料药指数从2019年初的906.6点涨至年末的1391.36点,累计涨幅53.47%,远高于医疗器械指数的31.81%,以及生物制品指数的28%。

具体到企业,司太立(603520)是2019年化学原料药增幅最大的企业,该公司预计2019年实现净利润1.7亿元至2.1亿元,增长幅度为81.48%至124.18%。海普瑞(002399)则是唯一一家年利润超过10亿元的原料药企,也是全球肝素原料药的绝对龙头企业,全球市场份额占40%,预计2019年实现净利润9.5亿元至11.3亿元,增长幅度为54.17%至83.38%。但从出口角度看,美诺华(603538)、凯莱英(002821)、药石科技(300725)出口比例较高。

另外,石药集团(01093)在抗生素、维生素等细分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生素B12、阿莫西林等药品的出口也在国内位居前列。普洛药业(000739)目前原料药规模化生产品种70余个,销售过亿品种有11个,羟酸、D-乙酯等品种占全球市场重要份额。联邦制药(03933)是我国大型青霉素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商。浙江医药(600216)是我国大型和品种全的维生素类原料药企业,出口的还包括抗耐药抗生素、抗疟疾类等医药原料药。新华制药(000756)是亚洲大型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

医药带量采购政策,大幅压低药品价格,最终结果都是企业以较低价格来换取竞争机会,行业竞争也从销售端转移至研发生产端。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将竞争力聚焦于成本端,而原料药是生产成本的核心。

国泰基金明星基金经理程洲表示,强烈看好中国原料药企业的发展前景。未来中国原料药产业链将进一步发力。在巩固原料药全球产业地位同时,原料药企业也持续寻找产业的增量空间。由于大宗原料药品种已普遍产能过剩,未来原料药产业机会更多来自特色原料药品种的增加、规范市场的开拓以及向CMO及下游制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