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有人都是施害者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经典“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万箭穿心》是方方创造的中篇小说,于2012年改编为电影。这部影片不同于其它影片,没有大腕云集,没有斥资动辄十几亿、几十亿,却成功的刻画了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在播出8年后仍有众多人讨论剧中人物谁是谁非,这部剧之所以意味深长,是因为剧中的人物性格,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

评论区下方大多以讨伐女主性格强势为主,却不知造成悲剧的结局岂止是房子“万箭穿心”,剧中人物作为悲剧的推手,人人有份,看似无辜,却都是施害者。

一、李宝莉:强势、情商低、市井气息浓郁,骨子里并未想过分裂家庭,打不死的小强。施害者用扁担挑起自己的一生。

下岗后,厂里原来的领导给了她一次新的就业机会——汉正街卖袜子。卖菜出身,文化程度低,从小可见各类人物,所以在丈夫去世后能够迅速担起这个家庭,弹跳力很强。

她泼辣强势的性格在社会上容易结交铁友,强势中透露着坚守底线,透露着善良。与其说是他与搬家工讨价还价,倒不如说他是坚守底线。

在生活中我们有些人也是遇到过“坐地涨价”的情况。比如朋友搬家时好好的空调移机,就在装到新家时,搬家工人声称空调管坏了,得安个长的,问其价格,居然开口要价1100元。朋友当然拒绝,他是不会跳进“坐地起价”的“坑中”。

而她在丈夫去世后,多年未再嫁,独自一人撑起一个家。即便与建建发生关系后建建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我竟然不知道这社会都开放到发生关系后就可以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同样在汉正街工作的朋友家出事,她拿出家里的一千块钱为其解决实际困难,要知道九十年代一千块钱也是不小的数目。

她错就错在将市井气息带到家庭中是情商低的最典型表现。丈夫看不惯她操着一口脏话与搬家工争论。马学武长期以来受压迫,她虽然洞察到了,却不知道收紧自己的霸道性格,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明知道自己本意是不想离婚,却不知道婆婆的到来是缓解夫妻矛盾的最佳机会。

天下没有哪个男人能够忍受自己的母亲受委屈,母亲的出走就是李宝莉挂在马学武头上的一把“耻辱刀”,刀刀剜人心。

丈夫出轨后,要么选择不原谅。要么在原谅之后就别冷言冷语,旁敲侧击的方式去讽刺已经犯了错的男人,只能将男人的心推的更远。这就偏离她不想离婚,维护家庭完整的本意越来越远。你要的是什么?不离婚!那么想法和做法矛盾怎么能够挽回家庭?男人应有的自尊被你再一次践踏,这样的挽回不算是挽回,充其量算是报复!

二、马学武:懦弱、耍小聪明、不负责任,想逃离失败的婚姻,却戏剧性选择自杀。施害者用“我有理”贯穿整部剧情。

知识分子,大专毕业后进入国企,近一两年才升为主任,分得一套海景房。随着身份的升高,物质的充裕,潜意识里觉得宝莉越来越和自己不匹配。

孩子九岁,起码他们十年婚姻,宝莉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大家之所以评论宝莉性格强势,是因为看到了宝莉骨子里就有的秉性是不容易改变的。可是十年都是这样的,不能忍受为什么不早提出离婚?偏偏在搬进新房第二天提出?

从宝莉和小景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当年是马学武追求宝莉的,还信誓旦旦一辈子对宝莉好。以前匹配,为什么现在就不匹配了?最大的原因就是已经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有了主任的头衔,有了分得他的新房,有了养活母亲和孩子的资本。觉得宝莉的市井气息与他的距离越来越大,与其说他和宝莉性格不匹配,不如说他的地位、学历、房子使他有了觉得宝莉不匹配的资本。十多年的婚姻,搬进新房就离婚,不得不让人质疑提出离婚的动机。这是剧中第一次提到房子与宝莉无关。

宝莉与搬家工争论时,他躲进窗户偷瞄,搬家工即将撤离之际又佯装好人递烟递汽水。他们“坐地起价有理”,宝莉护的是家,他和宝莉唱对台戏,给自己在别人面前塑造一个“受气男”的角色。殊不知日子是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搬家工最后的一句话

与其说为马学武“伸张了正义,”倒不如说是口不遮栏的泄愤工具。

宝莉试着与他沟通,可是他根本没有给过沟通的机会,使用冷暴力加速离婚进度。

调查发现与专家的分析中:知识分子往往自尊心强、好面子、不善于宣泄和表达,但对感情的要求比一般人更加细腻“冷暴力”所造成的伤害就更加突出。

他以为以李宝莉提出离婚会有结果,却忽略了在九十年代离婚是少见的,何况李宝莉骨子里是个保守的女人。冷暴力继而出轨,给自己塑造“我出轨,我有理,我出轨是被逼的”这样的人设。世界上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只有互相迁就的两颗心。每个家庭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摩擦,如果每个摩擦都通过出轨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那把道德和法律置于何处?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也必将受到谴责和批判。

女人,没有天生的魔鬼。从马学武下意识的保护周芬那个动作来看。他从未觉得宝莉需要保护,在他眼里,宝莉无所不能,无需保护。可是他却用错了情,于周芬而言,他只是个被利用的工具。周芬的一句话可以证明这一点“马主任是个好人,可是不太懂得女人”。言外之意是我怎么可能和你有真情?

与其说马学武的自杀是因李宝莉强势的多米诺效应而起,不如说是自己懦弱、失恋、降职、下岗、自杀结局的咎由自取。他再一次给自己设置了“我的悲剧是宝莉导致的,我自杀,我有理,唯有自杀,才能解决一切困境”的人设。

说他自私不为过,都说下岗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稍微有九十年代记忆的人都知道,当时的下岗潮不是针对他一个人的,而是普遍性的。从1998年至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共发生下岗职工2137万人。用李宝莉的话说“我也下岗了,不一样找事做?汉口下岗的人那么多,都学他,长江都堵了

他有自杀的勇气,却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去照顾老母亲和孩子。把孩子的成长托付给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自己却选择一死了之来结束一切。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用自杀来逃避问题与其说是懦弱,不如说是无能!

三、周芬:人物性格细腻、温柔、善于攻心计。成功打破自己作为第三者被唾骂的困局,明明是施害者,却变成了局外人。

明知道自己已婚,明知道马学武家里有个强势妻子,却与他苟且。心思缜密,察言观色,毫不费力将自己推的一干二净。

她能记住马学武的生日不足为奇,可是在马学武和老婆冷暴力之际,细腻的问候生日,不懂得避嫌,更像是故意为之。从派出所出来后她丈夫说的“还不嫌丢人”足可见丈夫对此事的态度是愤怒的。

而大多数的传统是男人出轨多会被原谅,女人出轨不容易被原谅。她能在出事之后摆平丈夫回归家庭,还能继续跟“相好”一同吃早餐,足可见手段之高。

在马学武的儿子找她调查父亲死因时,反倒成了举证的证人,“你爸爸走的那天他来找过我,我要是知道他要走,无论如何也会留住他的。”她只捡了对自己有利的话,为什么在别人家破人亡后还要提及当年是谁报的警?是报复还是推卸责任?毫无疑问,她也是施害者。

四、宝莉婆婆:作为知识分子,成功给孙子洗脑。懂得制造仇恨,却不懂得收回仇恨的时机。三代悲剧的施害者。

马学武的人物性格与宝莉婆婆不无关系,但就本影片来说,马学武是单亲家庭,不光马学武看不起宝莉的文化程度,片中的婆婆也提到过宝莉文化低。从潜意识里是瞧不起李宝莉的,既然李宝莉成为儿媳妇已成事实,当儿子与媳妇之间出现矛盾时,却选择出走。他们母子俩从骨子里认为这房子的所有者归儿子一人所有。这点从小宝考上大学时老太太提到要宝莉把房子过户到小宝名下可以看出。

马学武去世时,小宝大概9岁,如果没人不停的灌输马学武的起因,小孩子的仇恨不至于这么深。老太太恨自己儿媳妇导致儿子自杀可以理解,但仇恨不应扩散到孩子身上。儿子的结局已经无法挽回,继续给孙子灌输仇恨心理完全有可能把孙子也推向至马学武的结局。这样心理不阳光的孩子即便再考上名牌大学,以后在社会立足与人交流中都属于障碍性人格取向。

小宝考上大学后,她再想孙子灌输收回仇恨的想法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此时孩子的性格已经定型。她又劝说宝莉把房子过户给孙子,让宝莉找个人。

这点有两种可能性:1.真心为宝莉好。2.骨子里可能也认为房子与宝莉无关。

与其说是老年丧子的悲情者,不如说把儿子和孙子都教育成懦弱和仇恨性格的失败者。

小宝:少年丧父,不知感恩其母,考上大学之际就是赶走母亲褫夺房产之时。是万箭穿心的最后施害者。

他在成长中是不幸的,从小失去父亲,在仇恨中长大,懂得何时收回属于自己也不属于自己的房产;懂得自己年少时需要母亲供养而隐忍;懂得翅膀硬了赶走母亲。不光不知道感恩,还企图夺走母亲安身的处所。最讽刺的是调查父亲死亡真相时问访的都是利害关系人。

第一位利害关系人周芬:小宝问:“那时候你爱没爱过我爸爸?你跟他好不好?”这样愚蠢的问题却是问的当年毁掉家庭的第三者身上足够讽刺。世界上没有哪个第三者会说自己有错误!而她当年也因为作风问题失去了工作,如今家破人亡中的儿子来问父亲死因,哪有人还会揽责?所以当初一颗定时炸弹让小宝继续恨亲生母亲。

第二位利害关系人旅馆老板:那时候的法律相对甚严,小宝母亲告发“卖淫嫖娼”对旅馆的影响不可能是一点儿没有。所以小宝的问询毫无意义。

在考上大学时要求母亲更改房主姓名,再一次证明了他也认为房子与宝莉无关。性格取向出了问题,只有仇恨,没有感恩,却将母亲以各种借口推出家门,无疑是悲剧的又一施害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无形中成了施害者。

十年前马学武在搬新家之际认为房子与宝莉无关;十年后老太太要求宝莉将房子更名认为与宝莉无关;儿子要求宝莉将房子更名也认为房子与宝莉无关。与其说房子与宝莉无关,倒不如说每个阶段的“无关”都是在自己达到目的后,有了膨胀的资本,宝莉没有利用价值有关。

看似所有人都没错,其实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错在错在三观不同硬要强容。都说婚姻不易,可是有些婚姻影响了所有人时,需要有放弃的决心,悲剧是捆绑的产物。用宝莉的话来说“我要是早知道是这样的结局,当初马学武提出离婚时直接离婚就好了”。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同时又是施害者。与其说是房子“万箭穿心”,不如说所有的穿心都来源于自己的抉择;学会放手!与其说放过别人,不如说放过自己!

文|冷清秋

作于2020年3月10日。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您有不同声音,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