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诸子百家思想

贾政,"假正经"也,是后世学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给贾政盖的帽,意在说明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

。他从小爱读书,规规矩矩走仕途经济,在贾政对宝玉的暴打,不难看出贾政深陷儒家正统教育中不能自拔,把仕途经济、考取功名和光宗耀祖看的比生命还重要;贾政不仅是在贾母面前的唯唯诺诺,正式儒式的君臣父子伦理;而且他在贾府养着一堆好谈天说地的"清客",完全一副儒家夫子的做派。一个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扛在肩上的人,反而到了最后任何一个都没有扛起来。遵奉"中庸",管家无能当官无望。贾政的失策之处在于他不能够识人,他豢养的"清客"的才能高下,就是一群道貌岸然之士,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人,就是贾雨村。

《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囿于伦常,困于多重社会身份的人,常常难以真实展露自我。元妃省亲的时候,元春尚且能够不顾礼制,流露自我,而跪在下处的贾政,只能小心翼翼的"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对答。要以宝玉的进步劝慰元春,也只得委婉含蓄的说"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这些地方,处处显示的是压抑真实自我的情形。元妃省亲时,贾府刚将大观园盖起来;八股文的世俗之人与宝玉在才学上的对比;很多地方,你会发现宝玉所对的楹联是非常的妙,真是妙口一吐,秀出万千诗情画意;相比之下,清客们虽然经受过正式的儒家正统教育,但是这种正式的教育挫伤了他们体察生活的一种心态,让整个人变得麻木起来;其实作者是在批判儒家思想对人的毒害,可惜贾政身在其中不知分辨,因为他认为的好儿子应该是好好读书,然后考取功名的人走上仕途光宗耀祖;相反宝玉是一个爱好玩乐,喜欢吃姐妹们嘴上胭脂的脂粉堆里的看似不学无术的阔少爷;所以,贾政素来对宝玉不是太亲近。

浊眼观物,对家事上下状况毫不知晓。在贾府的关系看来,她要叫贾政二叔;因王夫人的关系,她又要叫贾政姑父。所以不太管家务的贾政,对贾母和王熙凤有着双重的信任,丝毫不会管家里的事情。贾府最终被抄家,他很是无能为力,所有的事情都是贾琏等人上下跑动;他只能被动的等待着事情的转机,毫无作为,还好宝玉出家之时还留给贾府一个功名,最终圆了父亲的梦,但这又怎样呢?人已经不在了,有功名还有什么用呢?他一生追求的东西,一生想让儿子实现的东西,最终儿子给了他;儿子也离开了他、这或许就是命运里最大的讽刺吧。

法家:王熙凤

"强国必法家思想,修身必儒家思想",历代千古伟人,无不是阳儒阴法的运用高手。法家管理思想强调法治、主张法礼并重,先礼后法、因道生法,法、术、势糅合为一,是诸子管理思想的集大成。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公认的管家达人,偌大的一个贾府,一个大家,老爷、夫人、小姐以及丫鬟们的衣食住行,乃至月钱的发放,都由她一人掌管,也正是因为王熙凤超强的管理能力,才让贾府在"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衰落期仍然过了很长一段上层贵族才享有的奢华生活。王熙凤的管理是"法家"式的管理,单纯以严刑酷法为主,因此,她处理家奴一般都是"打一顿板子,撵了出去",很少施恩于人,结果,荣国府内的下人,对她除了怕,就是恨。她并没有一个严苛的制度规范,从而并没有达到利用制度规范来约束管理。


墨家:薛宝钗

毫不夸张地说,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能妥善处理与任何阶层关系的奇女子,她采取的主要方式便是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的"兼爱"和儒家的"仁爱"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墨家公然言利,儒家耻于言利。墨家认为"利益"中往往也包含着"仁义",此二者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来看薛宝钗的种种作为就会发现,无不体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原则。

对于贾府众人,薛宝钗采取了"兼爱"的态度,不论是对贾母、王夫人等贵族领导阶层、贾宝玉、林黛玉、惜春等平级小姐阶层还是对赵姨娘或是下人阶层,一律平等对待!正因为薛宝钗的这种做法,她刚进入贾府就将林黛玉比了下去,书中这般记载:"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在墨家"权其利害"思想的影响下,薛宝钗曾做出许多让读者"寒心"的事情,如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薛宝钗为了逃脱两难的困境,便以林黛玉做挡箭牌,让林红玉和坠儿误以为林黛玉偷听了她们的谈话,薛宝钗这种明哲保身的手段,其实正是墨家"利取大,害取小"的集中体现。

薛宝钗和墨家紧密契合的另一个要点都是她提倡节俭,虽然出身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薛家,但宝钗却并不似贾府众爷们、小姐们那样奢侈,从衣饰、住所、审美等等方面,薛宝钗都体现出节俭质朴的内蕴。薛宝钗的简朴观,跟墨家思想乃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薛宝钗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并不是说薛宝钗是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之人,因为家族是皇商,她的身上浸染了商人的精明果敢,并养成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社会,并期望能做出成绩来。

墨家提倡: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这种思想颇有唯物主义的风采,并深深影响了薛宝钗,让她养成了务实的处事习惯。

贾宝玉的"无材"思想,乃受《庄子》影响

曹雪芹独具匠心,给贾宝玉的前世安排了一个"无用之石"的结局,意在为贾宝玉无力补贾府衰败的"天"埋下伏笔,由此也定下了贾宝玉"无用之材"的人生路线,而完美契合贾宝玉此番秉性的书籍便是《庄子》,贾宝玉的"无材"正是《庄子》的典型思想。曹雪芹秉承写实的原则,在《红楼梦》中不遗余力地描绘贾宝玉对《庄子》的喜爱。

《庄子》中记述有一棵神社栎树,它长得高大粗壮,有百人合抱那么粗,而它之所以能够长得如此茂盛,就是因为栎树乃是"无用之材"。用栎树之木做成的船会沉没,用它做成的棺椁会腐烂,用它做成的杯器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的房屋主干会被虫咬蚀,因此栎树乃是"无用之树",农夫也懒得砍伐它,栎树才得以自由生长,成为巨树。

可贾宝玉的"无材"却得不到世俗的认可,尤其是父亲贾政。腐儒贾政之所以一直不喜欢贾宝玉,其实根本原因就是贾宝玉根深蒂固的庄周思想,贾政希望宝玉好好读书,考取功名,承担起挽回贾府衰颓的劣势,可是贾宝玉却每每以"无用之材"自诩,对贾家衰落的情形他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可这种态度在外人看来便是"放弃人生,消极度世"的苟且之举,所以贾政在笞挞贾宝玉时,恨不得将其打死,就是因为贾政知道,贾宝玉绝不可能承担起挽救贾府。

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我们无法做具体分析,但贾宝玉在学习庄子,追求"自适"境界之时,却也受到外界的诸多阻挠,且不论贾政、王夫人、袭人、薛宝钗、史湘云等人对他的规劝,光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功利氛围就足以让一般人望而却步,可贾宝玉天生"痴性",这也是他能够坚持自我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内心认同的"庄周之道"与"功利世俗"必定会发生冲突,而且是思想看法层面的冲突,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贾宝玉对历来"文死谏,武死战"的封建纲常伦理发起挑战。

贾宝玉的思想受到《庄子》的影响极大,他远离功名仕途,并竭尽全力与世俗力量做斗争,都是基于对"庄周之道"的认同,他像阮籍嵇康一样,宁愿做一个闲散的名流文人 ,醉卧竹林吟诗作画也不愿意考取功名。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诸子百家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