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現在極端崇拜明星的人們?

陳琦


極端崇拜明星的人太多了,他們或許心中沒有目標,沒有志向,無腦崇拜,或者因為明星的顏值,或者因為他們的某一項藝能,由剛開始的喜歡變成到後來自我麻痺的一種變態信仰,這些崇拜毫無疑問的對自己毫無用處,反而有害,就天天看八卦新聞,看到有不利於自己心中那個如夢幻泡影的明星的負面新聞或者有人吐槽他心中的明星時,他們會受不了,慢慢發展到後來就會引發粉絲之間的罵戰,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可是他們又不願意醒,沉醉其中無法自拔。這種行為是幼稚的,是不成熟的,幾乎沒有人能改變他們,出了他們自己,誰也救不了他們。我們不斷的強調一個人一定要三觀正確,首先得認清自己來這個社會是幹什麼的?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在追星的途上不斷的墮落下去,這樣是很不好滴。


忌貪忌燥


沒辦法,我家就八歲的孩子剛才都還說長大後要當明星。問他為什麼?他說可以演電影掙很多很錢來打遊戲,我的天啦,這個電影和遊戲在八歲小孩的腦子裡打下了烙印。我問為啥不當科家和英雄,他說不懂,反問我們英雄和科學家是人嗎?能掙好多好多錢打遊戲嗎?我給他講了英雄和科學家的深遠意義後,他說,那我當了英雄和科學再回來演電影。這時,我哭笑不得。我沒說半句假話,這該怎麼辦呀。誰來拯救孩子們啊。


6920401629


70後,也追星。記得上初中時,把一首首喜歡的歌抄寫在本上,把貼畫貼在相應的歌曲背後。有幾張超大的翁美玲貼畫,讓同學看了一下就給撕了,夾到他歌本里了。[流淚][流淚]但是我們沒有象現在的歌迷,肉迷這麼瘋狂。在九十年代,趙傳在上海演出,一個小姑娘因趙傳在自己的體恤上籤了個名字。見了誰就說"這是他給我籤的名″。不知這丫頭現在如何?


LFD0351知足常樂


追星是一個很普遍的事,大部分追星族為女生,追星只屬於個人愛好,不能因為崇拜的偶像某些品行不好而諷刺、挖苦追星族,每一個藝人都有自己的粉絲,追星要有度,不能因為偶像而做出一些瘋狂的事,如為了維護偶像而說一些低劣的話,或瘋狂的崇拜偶像,甚至傾家蕩產去看演唱會等,追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適當的追星會使生活變的有情趣,而盲目的追星會使生理、心理受到一定的壓迫,若能良好的控制,追星是一種鼓勵上進的行為

"粉絲",是英文單詞FANS的音譯,意思是"熱心的追隨者、狂熱者、愛好者等",現在主要用來指各類明星特別是娛樂明星的崇拜者和支持者。"粉絲"成為被普遍使用且有固定含義的詞語,是從2005年平民選秀節目《超級女聲》唱響全國開始。"粉絲"分老、中、青三代,但青少年是其中為數最多的。

近年來,一浪高過一浪的選秀活動造就了大批的"粉絲",瘋狂的粉絲們也成為眾多選秀活動中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尤其隨著在社會上的日益流行和普遍認可,"粉絲"已不僅僅單純替代"追星族"、"歌迷"、"影迷"、"球迷"等,而成為所有人、事、物的迷、狂熱者、喜愛者、支持者的統一稱謂,成為狂熱迷一族的最強代名詞。

有人說:"脆弱是粉絲的第一特性,瘋狂就是第二特點,而偏執也是粉絲必須的特質。"還有人說:"粉絲是個天使與魔鬼同在的連體兒。


羽羽123456


我覺得崇拜偶像是人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現象,不同時代崇拜的對象群體就發生了改變,但凡事過猶不及。

現在大多數青少年的偶像都變成看那些明星,但是明星身上也有閃光點,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不能因為崇拜明星而去幹擾到他們的生活,尤其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那些極端崇拜明星的粉絲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明星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

另一方面,有些粉絲乘坐十幾小時飛機,去給明星接機,結果也就只能看一下而已,其他什麼也沒有。像那些一天什麼都不做,一天想著這個哥哥那個哥哥的追星的人,我覺得這樣是特別不好的。我覺得還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一味的為見明星不管不顧的,所以任何事情都有謹言慎行,理智追星才是正道。

明星身上也有正能量,所以我覺得喜歡一個人,要學習他們身上對我們有利的一面,學習一下特別勵志的東西,而不是盲目追星。

對那些過分崇拜偶像的現象,我感覺他們可能就是迷失了自我,我覺得有可能他們把這個偶像想象的太完美了,才會做出這些瘋狂的舉動。





怪怪的撲撲熊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在這個追求入時,崇尚時髦的摩登時代中,特別是在我們這群“視時尚為珍寶,視陳舊為糞土”的中學生身上,“追星”現象的出現已不是什麼稀奇事。現在,“追星”的“集結號”已經吹起,一下課,校園裡便滿是同學在“高談闊論”,談論自己的“idol”。

然而,當然也有些出“出淤泥而不染”,“居茅廁而不臭”的人,我便是其中一員——反對“追星革命”者。

對於“追星”這個時代的“新產物”(不,或許古代也有,只不過古人“追”的或許不是現在的歌手一類人物),我並不是完全否認它也有好處,只可惜這些利處與弊處相比,只是滄海一粟。

“追星”,從字面上理解,有著“難於上青天”般的困難,而它的意義,似乎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傷害。

關於“追星”的壞處,主要有三點:一,浪費時間;二,分散精力;三,容易“誤入歧途”。

我們中學生,當今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還面臨著學途中最重要的兩次考試——“中考”與“高考”,而“追星”的三大壞處,又恰恰會給我們以致命的打擊。而處於青春期心理發展中的我們,又沒有很好的自制能力,一不留神就會掉入“陷阱”。而我們“研究”明星歌曲的時候,便“犧牲”了研究一部名著的時機;我們專心背歌詞時,就“葬送”了背課文、單詞的時間;我們聽了一場演唱會,又“揮發”了自己一個學期甚至好幾個學期的學費。真是“害人不眨眼”。

有非常經典的兩個例子來證明這些。

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為了見到自己的偶像,足足在偶像劉德華的床底下呆了十七個小時!

同樣十七歲,同樣為劉德華的“粉絲”,一個花季少女為了追劉德華而見上他一面,“追”窮了家庭,還導致自己的父親因無法負擔因此帶來的龐大開支而投河自盡------

這便是血的教訓!

也許你會問我,追歌星那樣,那追偉人呢?

我認為,我們現在不能因他們偉大而盲目追捧。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可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因此我們對偉人在保持尊重的同時也應保持一顆平常心。畢竟,在我們這個年齡,對事物是非還缺乏很好的辨別能力,也沒有很明確的人生觀,若因偉人的一些影響,或好或壞,盲目選擇自己人生的道路,都十分危險。

總而言之,“追星”只是現代人隨波逐流的一種現象,並不能經受起時間的考驗。

追星路漫漫,這路還不是水泥路、柏油路,是山間小道,崎嶇、坎坷,一不留神就摔個“嘴啃泥”,輕者則輕微擦傷,重者便身體殘疾,只得放棄這段路。若有人能走到頭,或許還能有所收穫。


妖孽彡


現代偶像明星行業區別於傳統的名人偶像崇拜,有了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賺錢。

當一個東西與資本相關,成為了資本尋求增殖的工具以後,他必然會變得異化。對於偶像崇拜這個行業來說,偶像崇拜越深,就越容易被控制,成為免費的勞動力和持續不斷的“韭菜”(消費者)。而實際上能被輕鬆牢牢控制和煽動的群體,往往是人格正在發育和建設中的青少年。我們如今看到的很多極端崇拜明星的“粉絲”,基本都是人格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和還沒有進入社會的學生。

偶像崇拜本就是人們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一環,無論是崇拜明星、偉人、大企業家,實際上都是一樣的。現代的偶像明星行業已經區別於傳統自發而形成的偶像崇拜,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商業化體系。

以流量明星為例,流量明星能帶來的利潤包括但不限於:粉絲周邊利潤,影視作品利潤,商業代言利潤和演唱會利潤、唱片利潤等,而這一切的利潤都是建立在“粉絲經濟”上。

對於資本來說,創建一個集體的、宗教化的粉絲團體,能夠極大的增強粉絲粘性。這就是所謂的“應援會”“粉絲群”等組織存在的根本性原因,這些組織中往往有一兩個來自官方的“核心成員”,資本通過應援、打榜等儀式化的集體活動建立粉絲團隊的集體歸屬性,並通過“核心成員”控制粉絲團體操縱輿論。

但是宗教化的粉絲團體其弊端在於,在大量粉絲中必然會製造出一些“狂信徒”,由於青少年人格正在形成中,這些狂信徒往往多數為青少年和學生,這些狂信徒是一把雙刃劍,在正向方面,他們能成為偶像的“自來水”,在遭遇危機時能挺身而出,也是最支持偶像事業的人,在反向方面,如果運營團隊不能正確引導情緒和方式,這些“狂信徒”將成為不可控的“定時炸彈”,給“偶像”帶來不可預知的問題。

之前所謂的“紫光閣”,最近的“227”事件,都是這些“炸彈”引爆的例子。



現在的年輕人追星一般都是跟隨潮流,從眾心理。羨慕明星高薪工資和臺上的光芒,把一些演員明星當做偶像。

其實不是說追星不好,而是不要盲目追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跟風。科學家的精神難道不比一些影星歌星值得我們學習嗎?醫生救死扶傷,為人們冶療難道不能成為我們的楷模嗎?所以年輕人更應該科學的選擇自己的偶像,確定努力的方向。千萬別盲目追星,否則會對自身造成不利的影響,迷失了方向。

在這次疫情中,李蘭娟院士說的話:“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那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樑之才!希望媒體,教育部門,全社會能夠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崇尚科學,要尊重科學家,要努力成為科學家。疫情過後,希望全社會樹立健康觀念,樹立生物安全意識,多科普健康知識,多一些憂患意識”。這是多麼有哲理的話啊!那些盲目追星跟風逐流的人這時候清醒一下自己的頭腦了。

話又說回來,追演藝明星這件事很早時代就有用。影帝周星馳,賭神周潤發,女神關之琳是以前的當紅巨星,他們受過很多人的追棒。或許有的人會說,他們演技很好,十分努力拍戲,得到應有的名聲和金錢是理所應當的。那麼如今的演員也有刻苦之人,胡歌,勒東,孫儷等演技也很不錯。在對他們崇拜的同時,更應該學習他們那種刻苦的精神,對演技的高要求,而不是隻看到他們光鮮的外表和收入。





時空147


自從有明星開始,崇拜明星的現象就存在了,而極端崇拜明星的人,每個時期,每個年代也都會有。

各年代的明星崇拜現象

邁克爾·傑克遜,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他的每場演唱會,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了,每場演唱會也都有因激動,因亢奮而暈倒被抬出去的人。

上世紀香港樂壇的“張譚兩派之爭”,也是引起過軒然大波的。這次事件並不是張國榮和譚詠麟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較量,而是他們的兩家粉絲之間的爭鬥。

他們兩個人當年的火爆程度,對於90後,00後來說是陌生的,是無法想象的。就連我這個80後,也只能從資料中考證,而無法切身感受了。

當時的整個香港樂壇,被他們一分為二,一家為張派,一家稱譚派。兩家粉絲經常互掐,都覺得自家歌手比對方強。尤其是有一方得獎之後,兩家粉絲掐的更是瘋狂。這樣一度讓兩個歌手很尷尬。

後來,張國榮即宣佈不再參加任何與音樂有關的評獎。

哥哥退出評獎,無形中給後來的“四大天王“留了機會。四大天王中的劉德華,當年也有一個著名的事件。一個女孩因為太喜歡他,一直想見他,爸爸不得不變賣了家裡很多東西陪他到香港找劉德華,最終,爸爸無法再繼續忍受女兒的這種行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後來的明星,有張信哲,任賢齊,王力宏,周杰倫,再後來的,大概就是謝霆鋒,吳彥祖這些,年代與我們越來越近了,一直到近幾年的歸國四子,以及19年爆火的肖戰和王一博。

粉絲與流量的關係

不知什麼時候起,“流量”這個詞開始流行起來。大概是近幾年網絡平臺的發展和推廣,讓粉絲們可以參與到明星的運作和成績裡面。本來,粉絲和明星的互動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無非就是聽演唱會,買專輯,收集海報。

但是,現在因為互聯網,追星就變成了更多元化,更具體化的事情。粉絲的每一次打榜,都能為明星帶來實際的成績。相反的,明星流量的大小,排名的前後,確實與粉絲有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當粉絲可以參與進來的時候,當粉絲的行為可以影響愛豆的時候,粉絲心裡自然是有成就感的——你的成績,有我的一份。於是,就有了比先前要高漲的多的熱忱。

電子產品的普及,讓追星的時間成本降低

我上學那會,追星只能靠雜誌,記得那時有本雜誌叫做《時代影視》,是一個月一刊還是半個月一刊,記不清楚了。這本雜誌就是所有追星者的精神食糧和主要渠道。那時追星的時間成本還是挺大的,因為得等嘛,等到雜誌更新才能瞭解新的訊息。

但是,現在,電子產品的普及,只有你不想看,沒有你看不到。上午發生的事,下午就知道了。所以,追星的時間成本幾乎沒有了。

而且電子設備裡炫目的視覺聽覺共存的感官刺激,遠比單調的雜誌報刊要強烈的多,吸引人的多,尤其是對於年輕孩子,更是無法抗拒。

只看到明星的光鮮

電子產品的普及,讓明星的曝光率越來越頻繁。再加上媒體的大肆渲染,所以,很多孩子只看到明星很帥,很酷,很有錢,穿名牌。

他們根本看不到,明星背後的心酸,以及每個明星背後其實是有團隊,經紀公司和資本投資的一系列運作的。

崇拜明星本身沒有錯,但是,除了看到明星的帥,酷,有錢之外,還應看到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堅持,他們在娛樂圈摸爬滾打的堅強。


然見裡的偶遇


追星是每個人的自由,我們每個人都年輕過,適度的追星可以陶冶情操,使單調的生活豐富多彩、更有意義,這種心理只要在一定的限度內應當被理解,當人進入青春期之後,開始塑造自己 ,滿足一下追求快樂的慾望,是少男少女進入偶像崇拜期的標誌。

他們總想把自己認可的人物,視為自己心中的偶像。當今的少男少女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這一時期,還沒有感受到工作和生活壓力,把一切都想的簡單和美好,將一些歌星、影星、球星、節目主持人等公眾人物作為崇拜的偶像,儘管對他們的情況是一知半解。

偶像的言行不論對錯都讓他們覺得驕傲,甚至把偶像當作了人生的全部,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寄託在遙不可及的偶像身上,心智已經脫離了正常軌道,尤其是當喜歡自己的偶像只是因為顏值高、有氣質,根本就不瞭解他的為人,而自認為自己最懂他的時候,這時他們已經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斷,迷失了自己,看到有些追星者追著車邊哭邊跑,都覺得荒唐幼稚可笑至極。

追星的意義,就是儘量拉近與偶像的距離,渴望過著像他們一種生活,偶像可以左右自己的未來走向,並將自己代入到其中去。全國追星最出名的莫過於楊麗娟了,因為追星而喪失自己應該有的生活,追星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為了圓她的追星夢,其母親和父親不惜賣房賣腎供她去香港追逐劉德華,2007年其父親實在無法承擔和接受女兒過分舉動,選擇了跳海自殺,以失去親人的代價才讓楊麗娟回頭放棄瘋狂的追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