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杜甫人生旅程的终点

唐朝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初夏,耒河正涨着洪水, 河面浊浪滔天,一片渺茫不见边际。此时有一条小乌篷船被洪水困在方田驿的岸边进退两难,船上受困的就是伟大的诗圣杜甫。方田驿是通岭南大路的一个小驿站,距离耒阳县城大概有40里旱路,离下游的新市也有10多里。附近岸边没有村落,连个乞讨的地方也没有;船上食物已尽,杜甫和他的家人只好挨饿,不仅没有吃的,连干净的水也喝不上,又饥又渴真是叫苦不迭啊。

  杜甫怎么会跑到耒阳来呢?这得从头说起。这位大诗人一生饱经战乱之苦, 远离家乡而颠沛流离, 己经进入晚年了。他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离开住了六年之久的成都浣花溪草堂,乘船到了夔门,在夔门住了两年,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乘船经长江进入湖北,是年冬季又穿过洞庭湖来到湖南岳州(即岳阳)。这时候,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他是年老多病与亲朋失去联系,除了那条船已经身无分文,完全是靠乞讨过日子了。他本来是打算到潭州(即长沙)找亲友资助,可到了那里以后,正碰上湖南兵马史臧蚧叛乱使长沙城陷于战火之中。他当时和老百姓一起逃到城外,无处安身才又回到船上,长沙没有投奔之处,只好溯湘江而上来到衡州。此时,接到在郴州当官的舅父崔伟的信,要他们到郴州去住,他的船就由湘江进入耒水并沿河而上,准备前往郴州,不料时运不济,到达方田驿时又为大水所阻进退两难,只好在船上饿肚子了。

  饥饿日子实在难捱呀,一家四口(他有两个儿子)连同船夫一天要吃多少?无奈之下,杜甫只有上岸找驿站,托他们带书信给耒阳县令,陈述困难请求接济。县令(姓聂名字已不可知),接到杜甫的信以后吃惊不小: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居然来到了耒阳,而且被大水困在方田驿,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呀!他马上派人带着书信走旱路赶到方田驿,不但送去了粮食,还送去十斤牛肉和两坛白酒。这样,杜甫的困境就得以解除,他对聂县令的及时救助非常感激,当即写了一首五言古体诗以面呈聂令。诗的题目很长(把小序放在一起),说:”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云云,内容就不赘述了。

  水退以后,杜甫的乌篷船走了一日才到了县城。他当即上岸到县衙呈诗以表谢意。聂县令见到了大诗人登时十分高兴,处在偏僻的湘南小县,能见到名噪一时的大诗人,不能不说是他一生的幸事啊! 便在县衙设宴款待.美酒佳肴让杜甫大饱一餐, 而且还要挽留他在耒阳多住几日。有吃有喝本来是件好事情,可是,杜甫是个贫穷且多病的花甲老人,平时只能吃些粗茶淡饭,而且因为患病早就把酒都戒了;.这次在方田驿突然吃了许多白酒和牛肉,己经弄得肠胃负荷加重啦,如今又饱吃一顿更丰盛的宴席,哪能消受得了? 病情突然加剧,回到船上一躺下就再也不能起来了,郴州没有去成,当晚就在船上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人生的旅程。这事情在新旧《唐书》上都有记载,《旧唐书》说是“啖牛肉白酒,一夕卒于耒阳”,《新唐书》说是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 因而人们说他是吃牛肉太多而胀死的。后来,聂县令把他埋葬在距县城二里处并且修建了坟茔,这就是一直保留至今的杜甫墓。

  关于杜甫的死还有一种说法。说他离开县衙回到船上后,感到自己身体不行,便决定不去郴州,加上听到消息,知道叛臣臧蚧已经被杀,潭州也恢复平静, 毅然掉转船头,离开耒阳县城,顺河而下直奔长沙,以伺机北归, 争取把老骨头送回家乡。离开时特地在码头上留下他的衣服帽子和靴子,以此向聂令告谢。第二天,聂令派人到河边请杜甫饮酒吃饭.可是乌篷船己经开走,只有留在码头上的衣服和帽子, 差人只好拿了他的衣帽去向县令交差.聂令无奈只有惋惜跟大诗人相聚太少.后来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他把这些衣服帽子埋在地里,修了一座坟茔。至于那双靴子,传说当时被水冲到河里,竟成了两个小洲,后人称之为靴洲.

  杜甫确实死在那条小乌篷船上.享年六十有六。具体死在什么地方后人说法不一, 有人说死在耒阳,有人说死在長沙到岳阳的船上;连“杜甫墓”也有好几处,除了耒阳还有平江、偃师等地。不管怎么说,诗人的耒阳之行是千真万确的,而且是他人生行旅程的终点。不仅有“墓” 为证,且《唐书》上的记载更具权威性,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杜甫墓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瞻仰缅怀的地方.唐代最有名的文学家韩愈最先前来垂吊,还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他有一首诗赞颂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今已是著名旅游景点了。诗人虽然在耒阳时间短暂,却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迹,使古城的文化积淀更加厚重,对我市旅游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