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日落之前》:终老前的人生该怎么过?

《日落之前》是一部纪录片,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出品,继《被遗忘的时光》、《长情的告白》两部作品之后,再推出的一部关怀社会,暖心感人的纪实电影。

这三部纪录片,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真实让观众去了解生命,体会未来你我都可能面对的问题。

有如三部曲般,从带观众关注失智症的议题,延伸到居家照护、长照资源不足的现象,进而更贴近以《日落之前》中的四位长者,带观众了解「老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触发我们思考面临「独老时代」将遇到的问题。

这部纪录片是由曾以《春天:许金玉的故事》(2002年)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导演曾文珍所执导;

《日落之前》也是她再次与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合作的纪录片, 《长情的告白》我们看到居家照护员辛勤工作的一天;

而《日落之前》导演与剧组同样与《长情的告白》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筹备拍摄,剧中纪录四个独居长者的生活。

电影中,最年轻的长者是71岁的潘宇娥,再来是80岁的吴润锦,还有92岁的资深长者胡正坤及98岁的沈玉山;

她们四人各有不同的人生故事,相信在拍摄过程中,剧本无法预设,因为在拍片过程中,80岁的吴润锦过世,92岁的胡正坤遭逢妻子离逝;

但也让我们更真实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年老病痛的残酷等。

《日落之前》老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日落之前》一开场,天色渐暗的天空,犹如片名,仿佛暗示着我们,人的一生,如放在一天中,有日出也有日落;

在日落之前,就好比终老前的人生时光,那在这些剩余的日子,该如何度过?剧中四个独居长者,各有不同的面向及人生课题,却给了我们懂「老」的生命历程。

潘宇娥的生活态度,提供给独居、行动无碍的长者思考,活到老、学到老,如她的人生观,她乐于到老人服务中心学习,并且广交朋友,不时摆摊做小生意,喜欢工作就工作;

吴润锦有失智问题,但在社工及志工的定时问候,让他感受到照护的陪伴。

胡正坤每天至养护中心探望重病的妻子,而他本身亦有失智问题,幸赖社工及志工定期探望帮忙;

沈玉山是相当令人称羡的长者,98岁的高龄,生活大部份仍能自理,出门有打扮,西装领带;

每年清明至厦门扫墓省亲,重视年节,也有多种嗜好,自认有福份的在住家顶楼随心种菜,与人交谈时,看得出他乐天知命,这样对生命的态度,相信是给我们后辈可学习的。

爱德华觉得这四个长者中,沈玉山到98岁仍然生活自在,身体维持健康,行动自如,个性乐观开朗,自得其乐,是相当重要的特点;

这也是许多长者,面临老年生活能否自理,不依赖他人照护的关键。而老年预防医学的重要概念,亦在减少生病卧床的时间,当维持健康的状态愈久,老年生活自然愈有品质,到老才能活得更有尊严。

如果从周边,观察健康的长者的老年生活态度,他们应该都是喜欢运动与学习,并且维持规律的生活;

这样简单的准则,其实对各世代的人都适用,年轻一辈,甚至青壮年,千万别认为老年距离我们还很远,年轻时,懂得保养身体,培养兴趣,结交朋友,到老年时,可以活得更健康。

再来《日落之前》电影中,令人不得不思考「独老」的问题,未来社会,老年人口的比例一再提升,这个问题会更加显著。

目前整个在2018年已进入老龄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4%),8年后,2026年更可能迈入超高龄社会,即每5个人,就有1个65岁老人。

千万别以为单身或膝下无子的族群,才需担心这问题,「独老」是每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都可能遇到的。

给暖心陪伴长者的社工与志工掌声

好了,看到这样的数据及「独老」的问题,会不会让人「怕老」?

甚至担心老无所依?

除了维持保养自己的健康状态,社会的长照资源及社会服务的完善,即是政府必须妥善规划建立的;

当然政府的政策,不可能处处做到令人百分百满意,而一些缺乏不足的地方,我们真的要衷心感谢民间这些社福团体、社工及志工们的努力及奉献。

《日落之前》我们看到独老的长者,更看到暖心的陪伴与照护。

剧中主要透过两个送餐志工的服务,让我们感到人间有温情,他们牺牲自己每天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投入为长者送餐的服务;

虽然短短的几分钟与长者问候,但这对独居的长者相当重要,因为他的心里会感受到社会还有人关心他。

而在公益团体或是老年中心、长照机构,服务的社工、居服员等,他们的爱心和热心也是值得被赞扬;

剧中透过社工人员邹嘉纹的陪伴长者,让我们看到这个工作的样貌,他们对待这群无血缘关系的长者,陪伴他们就医、过节,甚至送到人生的最后一程,让人看见温暖、人心最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