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算银行:从货币之花到CBDC金字塔(1)

一、货币之花模型的提出与修改

2017年,国际清算银行的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负责人Morten Bech和美国加州圣塔巴巴拉大学经济学家,BIS技术顾问Rodney Garratt发表《央行加密货币》,首次提出“货币之花”概念模型(图1),这个模型既反映了一些支付创新带来的货币属性、分类的变化,同时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两类CBDC进行了区分。


比特币之类的私人加密货币兴起后,有关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加密货币、虚拟货币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诸多解释定义。尤其是对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的界定,当时各国货币当局还没有像今天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加拿大和新加坡刚完成批发型CBDC应用于跨行结算的概念验证,瑞典零售型电子克朗的概念和两种方案(基于账户和基于代币)也刚诞生,一切都处于探索之中。央行数字货币仅仅是有形法定货币的数字化,是否应当考虑其应用的技术路线等要素,国内外研究人员有不同的看法,如英格兰银行研究人员提出央行数字货币是“面向全球使用,电子形态,7×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以发行国主权货币单位计值计息,反映在发行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由中央银行批准发出的价值承诺”(Barrdear and Kumhof,2016)。加拿大央行以电子化、央行负债和支付工具作为央行数字货币的特征(Engert and Fung, 2017)。央行数字货币的名称也有多种:法定数字货币,央行加密货币,数字基础货币,等等。

Bech等人运用维恩图绘制的货币之花,用四个椭圆来划分货币的四个关键属性:货币的发行人(央行发行还是其他机构发行),货币的形态(有形的还是电子的),货币的通用性(普遍通用还是获取使用受限),货币的转移(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即点对点式)。展示了不同的货币类型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提出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主要属性。上图中黄色框代表点对点支付,蓝色框代表央行发行,绿色框代表电子形态,红色代替普遍通用性。按维恩图法则,两个区域相交集表示它们有公共元素(共性),零售型CBDC是图1中唯一具有4种主要属性的货币类型:央行发行(央行的负债),电子形态,普遍通用和点对点(分散式)支付(类现金)。批发式CBDC不具有普遍通用性,因为这种CBDC只用于银行间结算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