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山海经 西次四经》解析(总第21期)

陕甘宁-《山海经 西次四经》解析(总第21期)

(前言 上一期是“西次二”,这一期是“西次四”,那么“西次三”呢?这个问题要说明一下。“西次三”是整个“山经”里最特别的一节,就是有很多的人文内容。本号一直说“海经”是上古人文地理,“山经”是自然地理,这是总体上大概说。“西次三”就很特别,有黄帝的行迹,有西王母。再者“西次三”的解读难度最大,历来争议也最大,关键是里面有昆仑和河源。其实这个问题在本号的专著《穆王西征新解新证》里基本上已经解决了,虽然该书稿以《穆天子传》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把《山海经》里关于昆仑、黄帝和西王母的内容都包括进去了,读者可以参看。再就是“西次三”这个部分留给真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私信交流,本号暂时不发布。疫情第一,最近读者也好,平台也好,对本号的系列文章反应都较往日冷淡很多,也属正常。所以就先发布“西次四”这个部分。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另外有些读者反应,本号的研究虽然成了系列,但是还需要“权威人士”的认可。关于这个问题就说两句。在本号的认知范围内,“海经”古国与考古发现的系统对应,本号作了前所未有的开创工作。“山经”之前研究者较多,有些已经取得了大量的重要成果,有些已经体现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公开常用资料包括工具书内,不再详述。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尤其是没有解决关键难点就是“昆仑-河源”问题。本号也不可能把所有前人的研究全部了解清楚,只是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前人总体上没说清楚,这总是基本事实。既然没有人搞明白,我就不知道有什么权威人士存在了,谁敢站出来说是自己是这方面的权威人士呢?可能有读者会根据这些人的社会地位甚至江湖地位来说事,人家是学术带头人,是博导,是教授,是高级研究员,有等等头衔。我想说,如果这些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不用做研究了,就直接派头衔了。本号在此公开表态,任何单位或个人,敢于以《山海经》研究权威人士自居,请出来亮个相,让大家膜拜,如果没有,只是某些个人的观念甚至奴性,那恕本号不能苟同。关键是读者要有自己的判断,本号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本号基于原始文献解读,重要的引用观点一般会在文中直接说明,普通的资料有的就没有详细列明出处,因为这里不是学术刊物,对于不涉及学术观点的普通的地理、生物学等资料,只是表述为“资料称”,希望读者理解。本号严格恪守原创,杜绝任何抄袭,同时也希望不被抄袭。引用要注明作者出处,大量引用要征得原作者同意等等行规、法规就不反复强调了。)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榖,无石,其草多茆、蕃。

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按,此水及下文二水皆西流入北洛,可见这一带是北洛河流域下游东部,是从东南往西北方向,即从下游往上游行进,而且三山三水之间距离很近,均在黄龙山脉分水岭以西。

阴山即冢字梁西南侧。

阴水即石堡河,一名沙家河,源出陕西延安黄龙县黄龙山冢字梁西南侧。】


北洛河以东,黄龙县周围即黄龙山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按,往北19公里。

劳山即黄龙山脉黄梁谷烂柯山,并非附近延安市区以西的崂山。

黄连河,又名黄梁河,即古鄜水,此地古属鄜州。发源于陕西延安洛川县黄梁谷烂柯山桃花洞后,西南流入洛。源头支流较多,书中源头可能与今不同。


黄龙山某段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按,往西19公里。

罢父之山即陕西延安洛川县黄龙山臊狐峁。

洱水即洛川县仙姑河,亦名仙宫河。源头支流较多,书中源头可能与今不同。】


【注意:以下六水皆东流入河,最北到无定河往西拐向白于山北洛河源头。以下六水皆出陕西中部黄龙山脉北洛河与黄河分水岭东坡,是独流向东入河而基本平行的六条河流,实际上小河更多,此六水无疑是其中最大的。】


北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

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按,往北26公里。

申山即黄龙山脉东麓黄龙山主脊大岭东侧老虎梁。

区水即鹿川,出于老虎梁东北麓。旧说此区水为下文之延河,实乃误解《山海经》此处原文所致。


黄龙山老虎梁


///////资料: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这里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100米左右。龙门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


黄河龙门大峡谷


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

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按,往北75公里。

鸟山即黄龙山脉东麓界牌山。

辱水即宜川仕望河-县川,也叫圪台川,古称义川。河口以北是著名的孟门山靠近壶口瀑布。此处显然以南支小南川为正源,可能与今不同。旧说此辱(溽)水为下文之清涧河,实乃误解《山海经》此处原文所致。】


壶口瀑布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

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按,往北75公里。

上申之山即延安崂山东尾九龙泉一带。

汤水即云岩河。云岩河,又称汾川河。上源九龙泉沟源出延安市南部崂山东侧,流经著名的南泥湾。】


上申之山:延安崂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按,往北67.5公里。

诸次之山即延河西支所出之志丹县东南崂山西北麓的盘查峁与断桥梁之间。盘查峁以北数公里处今仍有地名“长虫沟”,说明此地多蛇。

诸次之水即延河,古代曾名区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此处显然以西支为正源。今之正源为北支,远在靖边一带。旧说延河为前文之区水(鹿川),实乃误解《山海经》此处原文所致。】


诸次之水:延河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㯶,其草多药、蘅、芎䓖,多汵石。

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按,往北67.5公里。

号山即陕西省子长县与安塞县交界白于山脉东支周家崄。

端水即清涧河。古代曾称辱(溽)水、秀延水、吐延川。旧说辱(溽)水为清涧河,实乃误解《山海经》此处原文所致。


端水:清涧河


药,白芷。后为草药、药品通称,至今白于山仍然盛产多种中草药,便是最好证明。

汵石,《水经注》作泠石,皆与水有关,出于河道河床。广为流传的陕北民谣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清涧的石板出于清涧河河床,是一种略显蓝色的页岩,当地人常用来作石桌石凳,这种当地特产的石板是很有些名气的,在当地形成不小的产业,应即此汵石所指。】


清涧河多出石材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

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按,往北82.5公里。

盂山即陕西榆林定边县白于山脉北麓。

生水即无定河南源,古代也曾称朔水、奢延水。

此地多白兽、白鸟,与《穆天子传》等古籍所言犬戎(胡)特产白狼相合,其地则在河东晋北大同一带,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商周时期皆标注在陕北,确乎。然游牧民族迁徙于黄河两岸之晋陕高原之间,也是完全可能的。】


白于山,古今名称基本一致


【提示:从此转而向西。】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于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鸮。

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

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按,往北94公里。

白于之山即位于陕西榆林定边县至今仍名为“白于山”的山脉西段南的草梁山。

此洛水即今北洛河,此处显然以北支为正源。

夹水即红柳河,生水即无定河。】


北洛河流域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按,往西北112.5公里。

此申首之山冬夏有雪,应为宁夏内蒙交界的贺兰山,主峰敖包疙瘩3556米,非此高度,难以冬夏有雪。

申水即贺兰山西北麓流向吉兰泰盐池的古河流,今仍存数小支。资料显示贺兰山水文状况为“在乱石堆积、植被郁闭的沟谷中常流水处于地表以下0.5-1.0m,呈潜流状态,往往在地形突然变化时出露地表”,正与此“潜于其下”合。这种罕见的特征也为本处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申首之山:贺兰山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

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按,此西应为南。往南21公里。此距离较近,本节文尾称3680里,实则3585里,缺失95里,当在此处。贺兰山与泾河源头之间应为罗山山脉之大罗山。

泾谷之山应即泾河北支环江-马莲河所出之陕西定边与甘肃环县交界处泾河与北洛河分水岭一带的白于山脉西段南麓,支流众多,资料不详。

此泾水即泾河北支十字河-环江-马莲河。////资料显示:环江有二源,一为西川,源出环县北部边境之天他:一为东川,源于陕西定边县高天池北。二水汇合于洪德后称环江。////】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多㻬琈之玉。

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是多神 ,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按,往西45公里。

刚山应即屈吴山脉主峰屈吴山2858米。

北流不可能注于渭,渭应作洛,即下文之洛水今清水河。刚水即清水河西支。在今同心县西、海原县西北屈吴山东麓一带。】


刚山:屈吴山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

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鼈首,其音如吠犬。

【按,往西75公里。

刚山之尾应即宁夏固原海原县境内屈吴山脉东南麓一带的天都山,最南或到固原以南的弓背梁。南华山与西华山古代合称天都山。南华山主峰马万山为最高,海拔2955米,是宁夏南部最高峰,比六盘山主峰还高。

谭其骧认为刚山是更靠南的六盘山2928米。六盘山距离屈吴山直线距离较远,恐与此里程不合。况且六盘山在“西次二”中已经提及,称为“高山”。当然,也有认为屈吴山是六盘山支脉的说法,并认为南华山是六盘山的余脉。本来六盘山脉与屈吴山脉紧密相连,二者分界线就一般资料来看并不清晰,而且多归于六盘山。然而就此处原文看,天都山被认为是屈吴山这个“刚山”的尾巴。

此洛水既非今陕西中部的北洛河,亦非陕南河南的洛河,应即源于屈吴山东南麓而北流入黄河之清水河。清水河,古代曾称“西洛水”,正是缘于此“洛水”之名,加“西”以别于北洛河及洛河。“西次三”槐江之山有“其清洛洛”之语,可见“洛”有“清”的涵义。此处或以发源于屈吴山东南麓天都山的西支为正源,或与今同以出六盘山东北麓的南源为正源。】


刚山之尾或为天都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

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

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按,往西131公里。

英鞮之山应即祖厉河西支厉河发源的会宁县华家岭西北麓。厉河北流至县城与祖河相汇成祖厉河。涴水应为祖厉河西支厉河。陵羊之泽应即当时此河所注之沼泽。“西次二”即有葫芦河源(苕水)出华家岭东麓之牛营大山(龙首之山),可见“西次四”与“西次二”在华家岭一带交汇。】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櫰木,食之多力。

【按,往西112.5公里。

西应为南,由结尾渭河源头鸟鼠之山位置决定。

中曲之山应即武山县老君山2386米。

櫰木即此山野生的文冠果,有北方油茶、中国油橄榄之称,营养丰富,常吃体力充沛。】


中曲之山:武山县老君山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按,往西97.5公里。

西应为南,因为再往西就到黄河东岸而到不了结尾的渭河源头鸟鼠之山。水南流而不北入渭河,说明属于长江流域。

旧说邽为天水,可信。旧说邽山为嶓冢则非,嶓冢前文已述,为今汉中留坝紫柏山。就下文鸟鼠之山的距离看,蒙水、洋水均应属嘉陵江流域,蒙水或即今冒水河或稠泥河,洋水或即今漾水河——西汉水。

如为冒水河则邽山为其所出房背山,若为稠泥河则邽山为所出南堡子梁,其实两山相距只有约十公里,都在今天水西境。】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

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 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按,往西82.5公里。

传统看法以为鸟鼠同穴之山即今甘肃渭源鸟鼠山,是渭河源头。其实不确。根据二水分流各入河汉,则此山显然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上,且此“汉水”只能是西汉水。故而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以宕昌闾井镇东南的渭水南支为正源,其西有发源于土台子山的西汉水上源岷江(不是长江一级支流四川岷江),则鸟鼠同穴之山即为榜沙河上源月亮崖,就是渭河流域与西汉水流域的分水岭,在岷县闾井镇与宕昌八里乡交界处。此处在当今认为的鸟鼠山南偏东80余公里处。】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榖,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

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励。

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

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按,往西南135公里。

此崦嵫之山旧说以为在天山,其实是迭山,当时中原人地理观念的西极之一。

这里的“海”即前文“西山经”提到的“西海”。即今松潘高原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若尔盖湿地的前身,当时水量范围更大。即在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黄河S形拐弯处。详见“西山经”尾。苕水即发源于迭山南麓向西流入若尔盖沼泽的小河,如今达水曲之前身。


崦嵫之山:迭山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

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西次四弯弯曲曲,显然是对“西山经”、“西次二”经的补充


【按,书中此处称共3680里,实为3585里,差95里,错漏之处难以确知。】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图片或来自网络,对原拍摄者表示感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