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都“上火”发愁,看看这3味去火功效的中药

转眼已经是和煦暖融的三月,正是阳气生长、调理生息的好时节。适当进服哪些中药材,能够起到滋补养生功效呢?一起来看看吧。

初春时节,尽管大地一派复苏的祥和景象,但温度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上升。在这种阴晴不定、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不少人都出现了口腔溃疡、消化不良、四肢无力、腹胀肚满等症状,民间俗语谓之“上火”。

在中医范畴中,“上火”又叫“热气”,主要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实火症状更显著外露,与外部环境关系更大;而虚火主要由气虚和阴虚两种,多数与内伤劳损相关。不论是哪种上火,都应该系统进行调理。有若干味中药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将保健进行到底。


黄芪



有些人出现上火症状后,会沿用以往的经验,喝凉茶或者用消炎药试图去火,但有时候并不能达到目的,因为热气产生的原因尚不知晓,总是治标不治本。

黄芪作为一味补气良药,起到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的功效。因此不少人平日里喜欢用黄芪泡水服用,能起到清热解毒、润燥保健的作用。用它和肉类一起做成药膳,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所帮助。

“春江水暖鸭先知”,推荐一道“黄芪红枣老鸭汤”,酥软渐烂的鸭肉,香醇滋补的汤汁,配上黄芪和红枣一起煮炖,起到益气升阳、活血化瘀的功效。

用料:黄芪50克,熟地30克,红枣10枚,老鸭1只。把黄芪、熟地、红枣放入鸭腹腔内,置于炖锅里,加开水适量,文火炖3小时,调味后食用。有滋肾补肺、润燥止咳功效。

陈皮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陈皮“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用陈皮冲泡或熬制茶饮,具有很好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平时上班也能方便调理,适合整日坐在办公室的白领一族饮用。

初春乍暖还寒时刻,人们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情况,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与“脾胃湿寒”有关,这时喝陈皮泡水或加陈皮煮的羹汤,对祛湿健脾、滋养肠胃有较大帮助。

闲暇时刻,适当做一些药膳,对全家人的身体健康都大有裨益。推荐一道“陈皮双豆羹”,帮助更顺利度过春天。

用料:白扁豆花8克,陈皮1瓣,赤小豆15克。白扁豆花、陈皮洗净,赤小豆提前泡发。所有材料一同入养生壶,加水,设置药膳模式,煲1小时左右即可,最后滤渣饮用。


党参


素花党参以及川党参的干燥根,统称为“党参”。其性味甘、平归脾肺经,作息不规律导致肾血两虚的人,用它补血补气十分有效。将党参加入药食,同时食用淮山以及一些肉类、奶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既能温补肾阳,又能强身健体。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透支,会让肝脏和肾脏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正常的循环。肝肾血液亏虚,全身津液不足,再加上春季本身就肝气旺盛,更容易令身体长期处于阴虚阳盛的状态。

因此,在春季多进食些汤水羹粥之类的食物,有利于平气润燥,补充津液。而在汤水中加入党参等温补气血的药材,则更有利于肝肾功能的休整及恢复。这里,为大家推荐一道党参淮山鸡汤。

用料:鹿茸5克、党参20克、淮山20克、杞子3克、鸡腿约200克、生姜2小片。将鸡腿去皮洗净、斩小块、飞水;放入大炖盅内,加入鹿茸片、党参、淮山、杞子、姜等配料;加水至8~9分满,隔水文火炖1.5~2个小时,加入少量食盐调味即可。

俗话说“春捂秋冻”,在流行性疾病高发的季节,人们更需要在饮食上注意调节,身心都需要放松。保证有规律的作息,适当地到户外多些锻炼,才能让自己不被换季所扰,减少“上火”症状,每一天都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