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商界:华为和联想的出发点,决定了各自企业的成长高度

第四节 一炮而红的万门机

20世纪90年代,联想教父柳传志曾经说过:“在中国IT界,华为和联想是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华为崇尚技术立足,就像一直在爬喜马拉雅山的北坡,陡峭险峻;联想是从平缓的南坡向上,缓和迂回,走的是贸工技的道路,最后也能爬上山顶。两家登顶的路径不同,但异曲同工。”

任正非对技术的确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无论前路多么艰险,他都坚持从寒冷陡峭、人迹罕至的“北坡”出发,向技术的高峰挺进,他坚信“无限风光在险峰”。

初入局用交换机市场的华为因为未能把握好市场脉搏和市场需求,在JK1000产品上打了一个大败仗。但是华为并没有放弃自主研发,也没有放弃市场需求旺盛的局用交换机市场,相反他们决定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1993年,任正非集中公司最优秀的人才全力投入到C&C08数字交换机研发中。

C&C08数字交换机的研发还是由郑宝用挂帅。郑宝用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思维极具跳跃性,和他谈话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他的想法。他非常关注各种技术问题,哪怕是一些非常细微的技术细节都不放过,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设计和优化阶段,经过设计人员和他无数次的讨论、争论和辩证,渐渐形成了华为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技术特点。

郑宝用发现,研发人才匮乏是项目的一个短板,这个问题不解决,C&C08数字交换机的开发很可能遥遥无期。于是,华为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到全国各地的电子科技大学和邮电学院中招人。随着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源源不断地充实到研发的队伍中,郑宝用不得不一边搞研发,一边组织精干的科研人员对这些新人进行岗前培训。

这些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有些连局用交换机的概念都不清楚。于是郑宝用就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本关于程控交换机的国内规范,因为那本书是红皮的,因此,大家都称之为“红宝书”。这些新员工们虽然刚加盟华为不久,但却被周围你追我赶、蒸蒸日上的企业精神所鼓舞,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和干劲儿,他们手捧“红宝书”,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刻苦钻研,很快就在极短的时间里成长为华为的技术骨干。

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新员工源源不断地来到华为的同时,老员工却也源源不断地离开华为。

1993年,是华为创立初期最艰难的一年,也是尤为动荡的一年,尤其是对华为内部的那些老员工来说,每天都看着员工们进进出出,突然有一天,身边的同事不声不响地就离开了;突然又有一天,骤然发现身边又出现了新的面孔,人事代谢就是这样匆匆忙忙。

当时华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心不稳,局势动荡,说不定哪一天公司就会关门大吉。留下来的员工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心中也不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担忧。虽说当时华为的工资很高,但却只能拿到一半,另一半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发下来,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忍受而离开的重要原因。即便是留下来的人,也会担心因为公司突然破产,账册上的那些工资也全部泡汤了。一到华为发年终奖的时候,就有好多人辞职,在财务部门口排长队领账上的工资。

当时还有一个问题是户口限制。由于华为是民营小企业,不受政府重视,因此政府给予华为的深圳户口名额少之又少,只有公司的那些高管才有可能拿到深圳户口。其他的人,每年都需要坐着火车老家—深圳、深圳—老家地跑,为的只是一张暂住证的签署。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深圳对暂住证的检查非常严格,如果没有暂住证,将会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几乎每天夜里,都会有警察出来“咣咣”敲门,要查暂住证。如果没有,那么对不起,请跟我们去一趟樟木头吧!到樟木头干什么?劳动改造!

华为的很多员工都曾因为没证件被抓进去,包括后来成为华为副总裁的毛江生也被抓过。当时负责华为人事工作的是曾信富老师,他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去派出所“捞人”,一来一去,跟当地的警察都混熟了。抓到人一问,是华为的,警察就直接给华为的人力部门打电话:“来领你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