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国政府“减负”措施 助中小企业渡难关

“账上现金加贷款最多再发 3 个月工资。”西贝莜面负责人的账目披露,反映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餐饮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遭受困境的不止餐饮。由于疫情的防控需要,短期内大消费领域,如餐饮、酒店、旅游、航运、商务等服务业受到影响较大。

这里面中小企业更容易遭受冲击,“撑”住中小企业对于战胜疫情至关重要。公开信息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 GDP,70% 以上的技术创新,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 以上的企业数量。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中国政府快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金融、财政措施:“苏惠十条”“京十六条”等相继出台,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央行等五部门更联手推出“硬核”政策,为企业纾困——金融资源定向扶持、清理结算费用减免、央行向市场“放水”、交易所减免上市年费、放宽财报披露时限;业主减免铺租、返还失业保险、增加专项补贴、集中税费减免等。以上“减负”措施将对冲、缓解疫情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历史数据表明,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常都是短期的,经济常呈现出 V 型走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世界银行 2 月 3 日公开表示,中国政府方面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这一疫情,并且为市场注入了相当大规模的流动性,这些举措能够缓和疫情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损失。

中国经济遭遇“黑天鹅” 餐饮业首当其冲

刚刚迈入 2020 年,中国经济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这只“黑天鹅”,餐饮业首当其冲。

近日,餐饮连锁企业西贝莜面创始人贾国龙称,受疫情影响全国 60 多个城市 400 多家西贝莜面村堂食业务基本都已暂停,只保留 100 多家外卖业务,预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 7-8 亿元。目前账上的现金加上贷款最多也只能再发 3 个月工资。事实上,西贝只是众多餐饮企业的缩影,其他连锁餐企也受到较大影响。

2 月 1 日,外婆家餐饮集团创始人吴国平公开算了笔账:“每月工资成本约为 6000 万元,租金两三千万元,即使不开业,这些固定成本也要支出,相当于每天天一亮,就要支出 250 万元。即使目前公司现金流充足、没有贷款,但如果持续停业,也只能支付 2 个月,撑不过 3 个月时间。”

随着疫情的蔓延,众多餐饮企业已暂停营业,预计至少要等到 2 月中旬才能逐步恢复营业。据中信建投研报估算,海底捞若停业时间为 15 天、年末门店总数至 1000 家,预计海底捞 2020 年的营收损失50.4 亿元、归母净利润损失约 5.8 亿元。如果停业时间进一步延长,损失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除了西贝、外婆家以外,老乡鸡、九毛九(太二酸菜鱼母公司)、乐凯撒等餐饮企业老板公开发声,希望能政府出台政策,来缓解餐饮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和公司面临的现金流紧缺局面,主要诉求集中在免税、减税、员工补贴等方面。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为避免人群聚集,春节各类聚餐和婚宴等几乎全部取消,大量餐厅饭馆停止营业,备菜存货拿出来低价甩卖。2019 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 亿元,2020 年势必严重萎缩,预估今年春节餐饮零售销售额会腰斩到 5000 亿元。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减少出行、禁止聚众和延长假期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使得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受到直接冲击。目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升高,2019 年达到了近54%,远高于 2003 年约 40% 的比重。

著名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从短期来看,疫情对餐饮、酒店、旅游、航运、商务等服务业的冲击非常大,资本市场的表现已经有所反映,比如最近航空股、餐饮股、酒店股的下跌,可能要超过 2003 年 SARS 的冲击。

如何降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特别是关系民生以及因疫情面临困难的中小企业,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或出现连续经营困难,就成为当务之急。

中央政策“硬核”出击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

2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切实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保供工作,确定支持疫情防控和相关行业企业的财税金融政策。国常会指出,鼓励地方采取缓缴社保费等方式促进企业稳岗。

在此之前,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五大部门于 2 月 1 日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共涵盖五部分,30 项措施,涉及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可谓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通知》特别指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等。

针对 30 条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疫区金融便利和降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融资成本。 从提高金融便利度来看,包括个人还贷延期、电子支付调额、捐赠“绿色通道”等举措,在抗击疫情初期,一些银行已经开始执行。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在许多方面获得真金白银的资金减免,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2 月 3 日,财政部再次下发《关于支持金融强化服务 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加大对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创业担保贷款的财政贴息支持力度,优化受影响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显得尤为关键,央行又展现了一次“硬核”操作。2 月 3 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 1.2 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确保流动性充足供应,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比去年同期多 9000 亿元。

为了帮助中国企业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经济损失,商务部 2 月 5 日印发《关于帮助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克服困难减少损失的通知》。《通知》提出,商务部指导纺织、轻工、五矿、食土、机电、医保等六家商会,全力做好出具不可抗力证明、法律咨询、参展协调、供需对接等相关服务。

通知明确,各商会将协助有需求的企业,无偿出具因疫情导致未能按时履约交货的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各商会将针对因疫情引发的相关贸易限制措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和信息服务。各商会将协调国内外组展机构,帮助因疫情无法出国参展的企业妥善处理已付费用等相关问题。各商会将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及时共享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搭建供需对接的桥梁。

地方政策“大礼包”干货满满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

在为企业纾困方面,地方政府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纵观各地政策,呈现两个新特点:首先,政策出台迅速果断,极大鼓舞了全国阻击疫情的士气,增强了企业面对未来的信心。其次,政策内容具体、务实,每一条政策都注明了相应责任部门,充满诚意。从企业难处出发,用实际行动帮助企业活下来,解决实际问题,回应社会关切,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2 月 2 日,苏州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以下简称“苏惠十条”)。政策从“加大金融支持、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

“苏惠十条”从信贷、社保、租金、税费等方面拿出了全方位的支持方案,以真金白银的实惠,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因为苏“惠”十条真材实料、针对性强、恰到好处,发布当晚就迅速传遍社交媒体,赢得各方点赞,包括商务部的点名表扬。

综观苏“惠”十条,可谓“干货”满满:政策意见要求在加大金融支持方面,确保小微企业信贷余额不下降,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确保 2020 年小微企业信贷余额不低于 2019 年同期余额。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2 月 3 日,上海公布减轻企业负担四项措施。“上四条” 并不单独针对中小企业,受众范围更广。2020年,上海人社局将继续对不裁员、少减员、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返还单位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 50%。初步预计,2020 年将会有约14 万家用人单位受益,减负约 26 亿元。

同时,上海还宣布推迟社保缴费基数调整,预计可减轻社保缴费负担 101 亿元。此外,还将通过减费、延缓缴费、增加补贴等方式,全方位扶持企业渡过难关。如对停工期间组织职工参加各类线上职业培训的,可按实际培训费用享受 95%的补贴。

2 月 2 日,北京出台了 19 项重磅措施——《关于进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京 19 条”)。从“优化审批、加大资金支持、做好企业服务、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强城市运行服务保障”五个方面,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其中强调,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为相关企业做好续贷服务,努力做到应续尽续、能续快续。

同时,北京市政府表示,将 1 月、2 月应缴社会保险费征收期延长至 3 月底。对于旅游、住宿、餐饮、会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教育培训、文艺演出、影视剧院、冰雪体育等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经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认,可将疫情影响期间应缴社会保险费征收期延长至 7 月底。

2 月 5 日,北京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共计 16 条措施。其中,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中小微的措施,共包括 6条。为减轻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北京向各类金融机构提出对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 20%”、“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较 2019 年再下降 0.5 个百分点”及“无还本续贷占比提升 20 个百分点以上”等项量化要求。

不仅是苏州、北京、上海,深圳、山东、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也出台了扶持政策。

2 月 4 日,山东省推出涉及金融支持、减轻税费、降低成本、稳定岗位四个方面的 20 条措施。《措施》提出,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 50%,并将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90%。

同日,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宁波,出台了18 条政策帮扶中小企业渡过疫情。金融方面,宁波提出地方银行法人机构信贷支持政策,按照总规模 100 亿元额度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贷款减免3 个月利息;在财税经济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对现定额超过起征点的定期定额纳税人调减税收定额。允许企业延期缴纳税款。

2 月 5 日,深圳市国资委透露,拟免除深圳市属国企园区内民营企业租户 2 个月租金。同时加快减免深圳市属国企在全国范围内其他自有物业非机关事业单位、非国有企业租户的租金、管理费、停车费等。按两个月测算,以上共减免金额约 9 亿元。

在民间,很多企业也在千方百计寻找对策,积极应对。近日,万达商管集团宣布,在 1 月 24 日至2 月 25 日期间,对全国各地万达广场商户的租金以及物业费实行全免。美团、阿里等电商企业出台多项措施,降低门槛,帮助餐饮企业发展线上外卖新零售,同时为困难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