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金牌"小棉袄"!北京这位养老护理员得了全国第一

“唉……”微弱的叹气声幽幽传来,正背身在一旁填登记表的任静顿了一下,下意识地扭头看了看一米开外躺在床上的“李奶奶”,正犹豫是不是自己听错了,“李奶奶”又叹了一口气。“奶奶您怎么了?”任静立马停下笔,来到床边。

“哪里不舒服吗?是不是周末了,想儿子了?”

……

“没事儿啊,他有空就来看您了。”

……

“奶奶您看今天院子里银杏叶金灿灿的多好看啊。听说您唱歌可好听了,您想不想唱两句?那要不我给您唱两句吧。”

……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镜头拉远一点,您会看到,这是一个室内篮球场。场中央,一位身穿蓝色护士服的清秀女孩正推着一台轮椅,谈笑自然,关切有度,仿佛正行走在铺满金色落叶的院外。

这是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九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决赛现场。经过激烈的角逐,任静拔得头筹,总成绩排名全国第一,获得一等奖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恭喜恭喜!”祝贺扑面而来,任静却想着尽快回到工作了7年的“家”——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这段封闭训练、参赛时间里,她一直惦记着院里的老人。

“好久没见着你了,去哪了?”看到任静,老人们很开心:大家喜爱的“小棉袄”又回来了。

一福的各个区,都被老人和工作人员称为“家”。家里的事儿,任静都装在心里。

早上,8点半接班后,任静准备着开始查房。这可不是简单地敲门看一眼就走这么简单,养老护理员要在细节上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

“爷爷,您怎么了?”查房时,任静发现一位老爷子和平时不一样,还在床上靠着。“有点晕。”“您是没睡好吗?”任静细细询问了几句,安排一会儿来给老人量血压。

任静负责的区域里,都是可自理老人,时间最长的已经在这儿住了十多年。每天老人生活有什么变化,外人可能看不出来,任静和同事总能及时发现。

午饭,一位奶奶就订了一个馒头。任静协助发饭时觉得奇怪,就问了一句,奶奶说之前家人探望带了好些菜,她就放冰箱了,热热就能吃。任静心里一动,“这剩菜您放多久了?”“没几天,我都放冰箱冻上了。”“冻上也不保险,要是时间长了,您就别吃了。”“好,我听你的!”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为老服务更是如此。曾经,就是因为任静的细心,早早发现了一位老人的脑梗症状,及时给予了紧急的救治,并且协助转院治疗。

那是去年的一次查房,任静发现和一位爷爷打招呼时,老人回答得很慢,走路也不稳。任静觉得不对劲,想带他去楼下的院内医院检查一下。但老人执拗,觉得自己没什么不舒服不想去。“爷爷,咱们就当下楼遛个弯。没事儿不就更踏实了。”在任静的劝说下,老人终于同意前往。

一查,突发脑梗。在院内紧急治疗后,不到一个小时,老人就被转到安贞医院救治。因为发现及时,老人愈后效果非常好,生活自理没有受到影响。

“丫头,我银行卡找不着了。”

“哎呀,快帮我看看这个手机怎么回事。”

……

每天,任静和同事们要解决老人的各种大事小情,扎扎实实地积累起丰富的一线经验。

这次职业技能竞赛,有一道考题是老人夜间主诉发冷,要用暖水袋为老人保暖。

给老人放暖水袋,听起来简单,但其实里面的讲究非常多。任静的经验告诉她,这时首先要明确,老人为什么发冷,是发烧生病还是因为房间温度低,需要先测体温和室温确定。而且,热水袋也不是随便塞到老人脚底,应先检查老人足底皮肤情况,以防烫伤。

任静也在慢慢摸索着老人的脾气秉性。“‘老人就是老小孩,得哄’这是很多人对待老年人的经验之谈,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老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具有成熟的思维和认知。和老人相处,不能像孩子一样给块糖哄一哄,就以为能打开老人心结。对待老人要有平等的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老人有时表现出的“老小孩”的状态,其实只是他们和年轻人相处的一种人生智慧,不能因此忽视老人的个人意识。

7年前,任静并没想过自己会在养老护理工作干多久,毕竟,养老护理要面对多种专业以及心理慰藉、精神照护,比全科护理更加辛苦。但几年时间,“家”的温暖让她越发不舍。每当老人开心地叫她“孩子”,调皮地称她“小鬼”时,她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