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醫院後勤待遇比一線醫護還要好,病人是來看醫生的又不是來看後勤的?

小城故事208157646


看來提問題的人是醫生或者與熟知後勤工作和待遇的人員,覺得不滿意自己的薪資和福利所以來這裡發牢騷的吧,如果可以你也可以轉後勤呀。但是你肯定不願意,因為醫生的上升空間有多大,後勤呢,動輒年薪幾十萬上百萬的醫生也不少吧,你見過動輒幾十萬的後勤嗎。又放不下醫生的廣闊前景,🈶️糾結眼下的利益,哪有那麼多便宜都歸一個職業呀。


喜洋洋的小秘密


我以前的醫院就這樣,後勤人員佔一半,個個都是關係戶,甚至有個崗位專門負責複印,一天覆印不了兩份。但是有一次我領工資條的時候震驚了,她平均一年都有13萬,財務科的幹事也有13萬,那是2015年,我們一個月才幾千塊錢。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眼科楊醫生


作為一名醫療行業的HR,誰告訴你醫院後勤待遇比一線醫護還要好?在我瞭解的醫院中,無論公立三甲,還是民營醫院,都從來未出現這一現象。當然,如果你拿年輕護士與資深管理層相提並論,我表示無話可說。

醫院人員並非簡單的後勤和醫護之分,而是會按照與患者的親疏關係,將醫院人員分為一線、二線、三線、四線。我們的一線概念,指門診和病房的醫護人員,一線人員直接接觸病人,如兒科門診,外科住院等;二線人員,主要指一些檢查科室的人員,如放射科、彩超室,相對間接;三線人員則是醫政科、護理部、院感辦這類科室,接觸病人並不頻繁,但卻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這類人員大部分是從一線二線轉過來的;四線人員,就是我們常說的後勤行政人員,如財務、人資、信息科、司機班等都屬於此類。

二、病區值班的劃分

很多人把醫院整體人員分類與病區值班容易混淆。病區值班需要一、二線和三線值班人員。一線值班人員為取得醫師資格的住院醫師,二線值班人員為主治醫師、低年資副主任醫師,三線值班人員為科主任、主任醫師或高年資醫師。

一線值班人員在診療活動中遇到困難或疑問時應及時請示二線值班醫師。二線值班醫師應及時指導處理,二線值班醫師不能解決的困難,應請三線值班醫師指導處理。醫務科或醫院總值班,是負責協調的。

醫院非常重視資格證書,如你不是執業醫肯定不能寫病例,你沒有護士資格證只能去當導醫,職稱等級、學歷與基礎工資掛鉤,這很容易給我們造成錯覺,一線醫護人員的工資很低。這一點我不否認,對於剛畢業學歷又很一般的醫護,基礎工資的確低於一般後勤人員。

不同醫院的醫護人員,薪酬差異非常大,如公立三甲的護師月收入上萬屬於偏低,但一般中小醫院,很多護師長也就這個水平,區別在於工作量!而後勤人員,只要在同區域,薪資差異雖有,但絕對沒有醫護這麼大。為什麼?因為差距大的一定程度,他就會向其他行業流動,但醫護人員的流動難度實在太大了。

病人是來看醫生的又不是來看後勤的,所以醫生的收入一定高過後勤?這個觀念應該還是很有代表性的。美容行業收入最高的不是後勤,一定是主刀,甚至會高得超乎你想象,因為他一個人決定整個醫院的品質和口碑。

院的績效已經從傳統的論資排輩轉為阿米巴思維。醫院會按照各自的崗位做價值評估,這決定的是基礎工資,而績效採用阿米巴思維後,更注重各個科室的盈利能力,這也會出現,同一個護士,一樣的職稱職務,但收入差距巨大,甚至比後勤還低。

至於後勤,並非沒有任務就無法無天了,別忘了醫院還有總任務的,因此總任務就是所有後勤人員的目標值,通過這種模式,倒逼後勤人員做好一線服務。

這樣的績效模式,並不能保證醫護人員的績效一定高過後勤,與總任務與各科室的任務有關。最理想的狀態,所有任務都完成,但依然會有個別科室低於平均值,也意味著這個科室的醫護人員會比後勤的績效低。

總之,從總體分析,我們會看到依然是一線人員的整體薪資高於後勤,並且從晉升空間來看,一線人員的空間更大,醫生可是越老越吃香,退休後返聘的排長隊呢。即使那些從技術崗位走向管理崗位的人員,薪酬也不佔優勢,他們看中的是職業生涯的發展。


暢銷書作者曹鋒


醫院行政後勤總務保衛的獎金都是領全院平均獎,每月獎金比一線部分收入少的科室多。院長副院長科股長還有職務工資,職務分若干級,院長13分,副院長12分,科股長11分,科室主任10分,副主任9分,主任醫師10分,主治醫師9分,醫師護師8分,醫士護士7分。

院長副院長獎金是平均獎2倍,科股長獎金是平均獎倍半。

院長副院長科股長職務工資每月可觀。

醫院是定額管理,各科分配任務,超額提成發獎金。


庚子年20大運


醫院的運轉是需要自己掙錢的。掙錢是必須醫護人員自己事情的。


醫院月月是不能賠錢的。所以醫護人員是要有任務的。後勤人員沒法定任務那是理所當然的。但任務不是由醫護人員參與制定的。任務制定的標準之一是不能讓後勤拿的少的。後勤人員數量是很龐大的。定的任務是很苛刻的。
苛刻到累死累活忙一個月了,最終還欠醫院錢的。後勤部門與是上級有直接對接的。後勤部門管事的都是與政界有關係的。領導的升遷是需要政績的。政績是需要有數據支撐的。醫護人員是創造數據的。後勤部門是輸送數據的。幹活的不如總結的。幹成果的不如送成果的。因此後勤部門和領導是很熟絡的。後勤部門的工作領導是能直接感受到的。後勤部門的待遇領導是不忍忽視的。古今中外一線員工的工資都不可能是最高的。一線員工都是要創造剩餘價值的。剩餘價值是不用上交的。產生剩餘價值的都不如分配剩餘價值的。領導是管分配剩餘價值的。後勤是圍在領導身邊,對領導有直接影響的。

所以,醫護人員待遇不如後勤那是有原因的。


俏地丁


我是醫院的,一般來說,後勤部門拿的錢都是醫院的平均獎,就是保本獎,每個月比較固定的,臨床科室拿的績效獎跟科室績效有關,道理上講臨床的應該是要高一些的,但是,現在的分配製度(這個是咱們的特殊國情,不便評論)導致臨床很多科室都是虧損的,就造成了有些臨床人員實際要比後勤的收入要少一些,但是總得來說,臨床醫生的收入還是要高於後勤的,比後勤少的畢竟是一部分。能夠做到領導崗位的,不管是後勤還是臨床,當然要比普通員工高一些,這個是必然的。


我是溫和的的兔子


過去不是,自從有績效工資以來行政職能部門的獎金高於臨床一線〈現在沒有後勤工了,承包了,原來的後勤工安置到行政或閒置,獎金一分不少〉。為何?1.他們是管理者。2.院長指示的執行者。3.各項流程的操控者。4.對外關係的聯絡者。5.醫院行政開支的使用者。6.藥品、耗材、大型設備、基建、維修一線策劃和掌握者。他們不僅績效高,還盡享晉升,晉級,醫療資源之便。


吳老156510062


這個問題是一個公立醫院各類人員的績效工資分配問題,是醫院內部矛盾,與病人看醫生沒什麼直接關係。但如果像題主所說醫院後勤人員的待遇優於臨床一線醫護人員的話,勢必影響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會間接影響患者的利益。但從整體情況看,後勤人員的待遇不可能優於臨床一線醫護人員。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先要了解醫院的結構、科室設置、人員配備及其比例,以及管理模式。現代醫院是一個團隊,大型三甲醫院常常是數千人的機構,需要很多門類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還要部分後勤保障人員。公立醫院既然姓公,就要按照黨和政府的規定要求設置相關管理部門,黨、政、工、團都有。黨委系統有黨委會、黨辦、紀委監察、黨建辦等。行政管理系統主要有:院委會、院辦、人事處(科)、醫務處(科)、護理部、科教處(科)、財務處(科)、醫療安全辦、質量控制科(辦)、醫院感染管理科、信息管理科、醫保辦、設備科、保衛科、後勤(行政)處等。以上部門均為醫院管理部門,其組成人員為管理人員,且絕大部分是相關門類的技術人員,因為醫院的業務管理工作外行是無法勝任的,不是某些人說的後勤人員。後勤處下轄的保障醫院水、電、氣、空調、就餐以及其他物資供給的相關人員才是後勤人員。隨著醫院改革後勤服務逐漸實現社會化,這部分人員已經越來越少,在醫院人員中佔比約2~3%,且近年來呈減少趨勢。他們中有的雖然是高級技工,但在醫院人員中無疑仍然是最底層的。他們的待遇不可能高於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

醫院績效考核是一個難題,績效工資分配的確存在不少問題,造成醫院各類人員之間新的矛盾。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工作量大、辛苦、壓力大,在績效工資分配上理應傾斜,實事上多數醫院都是這麼做的。但為何有些一線醫護人員仍有不滿呢?大凡由以下原因導致。

一是醫院向臨床一線傾斜幅度不夠,醫護人員感受不到其重視。

二是各臨床科室之間差異很大,有的科室病人不多或者說收入較少,其績效工資有可能少於管理部門。

三是臨床一線有些低年資醫護人員和管理部門的高年資管理人員(甚至主任、處長)做比較,有可能偏低。甚至還有人認為管理部門就動動嘴皮,還有各種督導和檢查,把正常的質量監督管理當成負擔,產生怨言與反感。要知道,不少業務管理部門如醫務處、護理部、質控科、科教處等的人都已是教授級別的,有的是從臨床一線抽調上來的,一般都是拿個平均(績效工資)數,處室主任可能稍高點。

總之,據我所知,公立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待遇總體水平不如後勤人員是不存在的,但某部分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待遇低於管理部門人員甚至後勤人員是有可能的。醫院績效考核及其分配製度的改革與完善仍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課題。


liyulong55395576


是的,特別是內勤那些人,又悠哉,又沒風險,又沒壓力,拿的績效最多,假期又多,還能同國家規定假期拼假,醫務人員卻只能拆開來休,因為要值班,而且,什麼時候有人去查查那些院長,亂收人,在職四年,能收七八十號人,問題是根本用不了那麼多人,於是就降醫務人員工資,注意,收的那七八十號人,每人三萬到七萬不等,望引起重視


核桃仁核桃的人


讓我來回答這個一直讓我羨慕的崗位。

首先,後勤這個詞聽起來不怎麼雅觀,但其實也很重要,所以在醫院運行中人家成了香餑餑,而且它的權利和工作責任完全可以影響,甚至約束到一線每一個職工。

舉個例子,著名的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被部分學者歸結為後勤保障不足。因為主管後勤保障的翁同蘇與李鴻章有仇,所以一方面積極主戰,讓北洋水師出戰,而另一方面即不給錢,也不給炮彈。任你北洋海軍船堅炮利,如何能戰勝日軍。仗打輸了,人家還要在朝廷追你的責。

第二,從上邊這個例子不難看出,雖然後勤崗位聽起來不雅,但其實人家在工作中已經悄然無聲的成為了一線職工的領導崗位。也就是說工作中是人家管你,而不是你管人家,既然人家是領導,自然要先維護自身利益。

我的一位同事曾說了這麼一個故事,說自己現在之所以沒有成就都是他們當兵時的營長害的。當年退伍安排工作時,營長說那些沒文化,愛打架鬥毆的戰士你們去行政後勤崗位,這些崗位不要文化和技術。而他因為是衛生兵,會包紮傷口及打針輸液,所以讓他回去當個醫生,結果二十年後,那些愛打架鬥毆的戰士都當局長,科長了,而他還是一個普通醫生。

其實這個故事又何嘗不是社會上爭議最多的為什麼上學時考試第一名的學生最後常常不如考試最後一名的學生成就大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