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红河哈尼族彝族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传于建水、开远、通海、个旧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

素以能歌善舞著称的彝族人民,民歌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他们表达感情,自我教育和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民歌被用来记载历史,交流情感,传授文化,掌握农时节令。不论是在祭祀,节日,婚娶丧葬,还是在劳动生产,谈情说爱,修缮建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欢快朴实,婉转而又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歌声。海腔本义是在"海"上唱的腔,因当地的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它是彝族人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 其历史久远,自诞生以来,便在以异龙湖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农村、城镇广为流传。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