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债转股:救命稻草抑或催命毒药?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区块链带来的价值和好处。其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与自己所在企业或行业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就像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探索的触角已伸出,效果又如何呢?

在金融领域的探索

2017年5月出版的《世界因区块链而不同》一书指出,全球已有24个国家正在投资区块链技术,80%的银行已经开始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110多个公司加入了区块链联盟。

从2015年开始研究区块链技术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告诉《经济》记者,区块链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库技术。自激励是它的典型特征。同时,它还具有不可篡改、多方记账、分布式等特点。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已有不少探索,包括跨境支付、票据、证券交易、存证、供应链金融等。

在票据方面,2018年1月25日,央行推出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上线试运行。区块链技术增强了票据交易的透明度,让真实性更有保证,降低了监管难度。

在支付方面,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在区块链上试行实时资金转账;招商银行实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主体跨境人民币汇款。

在征信方面,日本软银集团旗下子公司软银科技主导开发基于区块链的个人财务数据管理系统,帮助金融机构评估、确认借款人的偿付能力。

在国际贸易方面,西班牙银行开展国际贸易区块链试点项目;英国查尔斯王子召集金融机构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绿色金融。

基于国际贸易信用证,国内一些银行建立了信用证的联盟链,用联盟链方式克服了传统信用证用纸质传递安全性、效率低等问题,但是仍处于初步探索期。

在金融衍生品方面,高盛等金融机构将DLT(分布式账本)用于股权互换测试。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在调研中发现,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探索的项目越来越多。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用核心企业信贷剩余额度,通过区块链进行结转和传递,确保交易和债权转让的真实性,降低交易风险。同时为整个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赋能全产业链。

目前市场上已有依托区块链技术为管理手段,以汽车消费金融、购房尾款等消费信贷资产ABS,近期将会发行基于区块链发行的ABS(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底层资产是购房尾款。“基于区块链实现债权、应收账款打包发行ABS也有了可以落地的方案,但仍在探索之中。”于佳宁告诉《经济》记者。

综合来看,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区块链应用场景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从整体来看,区块链应用处于偏边缘的金融场景,处于概念验证的阶段。

区块链“初体验”

“我体会到了可信数据在线的意义,这是区块链带来的惊喜。”上市公司易见股份董事长冷天晴兴奋地告诉《经济》记者。

他最早听说区块链技术,是在2016年上半年。由于业务需要,他想开发一套IT系统。“我的要求是给核心企业的供应商投放贷款时,能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所有交易和支付数据。”当时邀请IBM的团队开发这套系统,在谈完商务之后,他们告诉冷天晴,可以引入一种名为区块链的新技术,让数据传输更可靠。

他当时对区块链的理解比较模糊,只是觉得如果用了它,核心企业能够打消开放数据的顾虑,而他也不用担心企业在数据上做手脚。何宝宏说:“企业之间既要做生意,又要彼此防着点,就要用到区块链。”

当这套系统真正运转起来,冷天晴发现区块链的价值远远超过预期。数据在线改变了供应链金融的风控逻辑和应用。举例来说,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基于两个要素,一是确定供应商的还款能力,二是确认他们的还款意愿。为此,金融机构在以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作为还款来源之后还会要求融资方提供担保或抵押措施,以确认其还款意愿。

当核心企业的数据上链以后,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和融资一一对应,这就是银行放贷给供应商的依据,而不再依赖传统抵押、担保的风控方式。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的数据是通过物联网终端采集的,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建立了核心企业、银行和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关系。

“企业上链比预想难”

“不过,让核心企业上链,比我预想的还要难。”冷天晴苦笑道。

客观来说,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受益群体是核心企业,而不是供应商。因为它改善了核心企业的采购生态和销售环境。过去,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地位不对等。核心企业通过招标方式进行采购,把采购的融资成本转嫁给小企业。小企业的融资利率为8%-9%,而核心企业的融资利率在5%-6%。小企业只能将融资成本加到产品上,再卖给核心企业。“实际上,这种供应链生态是不断恶化的。”

一般而言,核心企业给供应商付款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向金融机构贷款,这在资产负债表体现为负债;二是,核心企业延长账期,将3-6个月的利息转嫁给小企业,反过来小企业将这些成本叠加在产品上再销售给核心企业。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究竟和原来有什么不同呢?

冷天晴向记者举例,目前,易见区块有两家核心企业上链了。金融机构为他们投放了30多亿的贷款。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在平台上发起融资申请,经核心企业确认后,金融机构即可放款。这个过程体现为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而非负债,同时供应商享受的是核心企业的贷款利率。譬如,供应商把药品供给医院,这类应收账款的安全性较高,尤其是三甲医院,金融机构在“易见区块”上放款的利率是4.35% 。“尝到甜头的核心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参与度得到大幅提高。而金融机构是在有完整风控的逻辑下参与这件事。我们起到了一个信贷底层资产管理者的作用,盈利是靠1%的手续费。”冷天晴如是解释。

“不过,在推广新用户时,他们听上去很乐意。”但是核心企业的信息、财务及采购部门,在协作方面往往较难达成共识。毕竟一个核心企业要完全上链,从可信数据源建设到支付的智能合约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还要连接外部其他企业的系统,在他们的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跨度,他们对用区块链来解决采购、销售的操作路径还停留在观望状态,还没有完全打开心态来拥抱它。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仍处于实验性验证阶段。这意味着,首先要证明它是可行的。其次,企业管理的流程和制度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不是短时间能做完的事情。”何宝宏如是表示。

尽管到现在为止,区块链的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供应链场景的需要,但冷天晴认为这正是技术发展的过程。

于佳宁认为,由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总体逻辑与以往模式没有本质性差异,还没有出现底层的颠覆式创新,只是将区块链技术用于优化传统业务中一些难以实施的环节。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为何先开花?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背后有巨大的需求支撑,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张孝荣告诉《经济》记者,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演变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国外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情况没有中国普遍,因而,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可能比国外的发展空间更大。

此外,政策十分支持金融机构或供应链金融企业探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创新模式。2017年5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7部门发布《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旨在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开辟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新路径。2017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2018年1月,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扩大融资渠道,推广供应链金融。

“从政策上来看,供应链金融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央政府、金融机构、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张孝荣如是说。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背后的逻辑是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推动资金“脱虚返实”加强支持实体经济的模型。实物流是指实体经济企业实际运行的情况;信息流是数据和信息;银行等金融机构代表资金流。

过去资金出现脱实入虚的情况,原因之一是信息流不够强大,导致资金流和实物流出现脱节,实物流的准确情况无法传给资金流,导致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依据不够,风险较大。比如,个别中小微企业要融资时,有时会出现粉饰材料甚至杜撰信息的情况。金融机构很难全面核查信息真实性,为了降低风险,金融机构不愿意用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宁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于佳宁认为,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逻辑,具体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让交易信息从云端迁移到链上,实现从一般数字化到可信数字化的转变。增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依据和基础信息,降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风险。

第二步,由于上链后,中小企业可以更加容易地得到贷款支持,实质上使得上链信息实现了价值化,这将进一步推动实物流向信息流映射的进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风险和难度将进一步降低。信贷审核、管理的成本以及风险溢价也会减低,实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第三步,未来随着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化的过程深入推进,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三流融合。届时金融就会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这正是一个脱虚返实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可以保证数据不可篡改,但是无法保证数据真实性,供应链金融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上链信息的真实性,推动融资企业的ERP系统和直接区块链对接,在未来甚至将生产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底层的系统和区块链系统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企业造假成本,降低上链数据伪造风险。

无币化渐成趋势?

监管者越来越鼓励无币化的区块链创新项目,未来它会是趋势吗?

Token,也就是通证,是一种技术要素,在区块链技术体系内可以看成是一种记账单位,可以起到系统体系内快速流转、自动结算的电子积分的作用。

所谓无币区块链,指的是不强化Token作用,不赋予它以价值的区块链。无币区块链项目,正是弱化、虚化它的作用,不把Token和价值做过多的关联。通证的使用需求因场景而异,对于电子信息存证类和数据资源共享类的区块链应用,由于基本不涉及智能合约,因此并不需要强调通证在系统中的作用。再如,供应链金融用区块链来证明债权转移或底层交易的真实性,在这些项目中不需要过度强调Token的作用。

于佳宁认为,但是在一些更为复杂的场景,Token本身也是实际应用意义。比如,面对个人用户的系统,对Token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它的消费积分属性,既有产生场景和消费场景,在生态体系内形成一个消费闭环。在这种情况下,应特别注意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保持与主管部门持续沟通。

在现实中,有大量非数字化非区块链方式的Token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有很多应用场景。Token不一定代表币。何宝宏认为,在区块链项目中,Token可以代表的价值属性更广,在很多领域有使用的潜力。

“我理想的区块链技术是无币的。”冷天晴表示,易见区块上不需要Token,使用区块链,是为了保证所有在线数据(可信数据源的建设和数据传输)的真实性,包括应收账款的动态变化,以及整个贸易合同、物流数据、支付和结算数据的真实性。放款和还款都用到了智能合约,不过它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机学里条件引进的执行。

未来我们要对Token的属性做分类。“我相信,越来越多Token不一定有金融属性,或者金融属性很弱。Token的价值不一定用金融手段或货币手段来衡量。它只是某种价值的一种符号。”何宝宏如是说。

如何应对四大挑战?

综合分析,未来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发展还面临四大挑战。

于佳宁认为,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征信、票据等领域的新模式,还应该以市场主体的推广为主。推广能否成功,来自于关键主体对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信任程度。不过,当今社会有些人对区块链技术滥用,违规操作导致对区块链技术产生了负面印象,降低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增加推广难度。

于佳宁建议,第一,要加强对区块链正能量的传播和积极引导,加快形成正确的社会共识。

第二,“区块链技术本身尚未十分成熟,在性能上与现实中的法律和制度的结合还需要不断磨合,进而完善和优化。”何宝宏如是告诉记者。

譬如,区块链系统一些跨链的连通性以及价值交换还有难点有待突破,要加快对跨链技术的研究和创新,避免形成新型的数据孤岛。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处理好几种关系:交易效率和系统可信性的平衡,信息透明化和信息安全的平衡,网络安全和节点分布性的平衡。

第三,区块链实现了对大数据共享的信任传递和穿透式监管,往往对技术手段要求很高。基于区块链的监管可以基于跨链的链接、映射更容易了解一个交易背后的底层信息。但这种工具仍停留在概念上,监管者还没真正用这个功能。于佳宁建议,监管科技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研判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实现监管意图。

第四,对于这些具体落地过程中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建议政府通过信息化的项目等方式予以支持。企业交易信息上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可信数字化过程。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推动各行各业快速信息化的进程,但是在落地过程中,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有些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甚至没有ERP系统,还有的企业相关人才极为短缺。对于区块链落地的实际困难,政府应予以充分重视,给予一定的扶持。

当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在初步探索之中。未来谁是赢家,哪条路才是通途,至今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