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家长要谨防孩子的假阅读,着力培养孩子阅读的真兴趣

有许多家长可能并不知道,不少孩子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假阅读。


有些家长认为,他们给孩子买了大量的图书,也经常能看到孩子手捧书卷,便觉得孩子有兴趣,爱阅读,其实不然。那要看是不是孩子真正的自主行为。事实告诉我们,这些现象大多都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好多孩子的阅读并没有完全深入,对于书本也只是随便翻翻而已。这就像我们坐在椅子上随手拿一本杂志,或一份报纸翻一翻一样。也有一些孩子迫于家长的要求,拿书本只是做做样子,做给家长看。一些孩子看书纯粹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如此种种的现象,都是假阅读,与真正的阅读无关,更与阅读兴趣无关。

造成孩子阅读兴趣不高,或没有兴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家长没有给孩子营造出有阅读氛围的家庭环境。在家中,关于读书的事做得少,特别是亲子共读做得太少;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带有强烈的功利导向。比如,给孩子买大部头的书、中外名著(有的是简化本)、工具性书(字词句篇、国学经典读本、古诗词背诵、课文详解、作文技法、作文入门、如何写话、如何写好周记、日记等),不管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情感需求,强行规定,强迫阅读;有的家长让孩子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要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这种要求看似合情合理,也貌似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帮助。实际上,这种带有任务的阅读常常会使孩子带着压力被动阅读。阅读不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而是为了完成某些必须的任务。久而久之,这种压力会慢慢转化成内心的排斥,使孩子慢慢对阅读产生厌倦,甚至是恐惧。到最后,阅读兴趣全然失去。

孩子还小,阅读我们只需注重习惯和兴趣就足够了,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和干预。孩子才开始接触文字,还不能完全从文字中判断出真善美和假丑恶,还不能完全从文字中感知出道理和情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亲近文字,才能刺激语言发展,拓展思维空间,奠定思想基础。如果孩子的早期阅读中,家长有太多的限制和干预,给孩子设置各种条条框框,这样往往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对阅读望而止步。

选择与孩子认知和情感需求匹配的,孩子感兴趣的书,是很重要的。找到一本真正适合,孩子喜欢的书,也许就能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我们成人都有体验,喜欢上某件事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处在一个相宜的环境中进行熏陶,二是有一次能被感染,能被触动的体验。如果家庭中没有读书的氛围和环境,那就选一本孩子真正喜欢并能读进去的书,让他有一次深度阅读的体验,从而爱上阅读。

孩子和成年人观察世界的角度完全不同。只有适合孩子思维特点的书,才能成为启迪兴趣的原动力,真正优秀的儿童读物孩子一般都不会拒绝,甚至是百看不厌。按照孩子成长规律和内心需求划分,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今后参加工作,每一个阶段的阅读需求都是不同的,这是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规律。每个阶段,孩子对阅读都有相适宜的本能需求。作为家长,不能强行去改变这种相适宜的本能需求。比如,孩子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喜欢读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绘本、连环画之类的读物,到了初、高中自然而然就不再对这些读物感兴趣了。只要孩子真正喜欢阅读,慢慢就会带上自己的思考、情感和选择,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没必要担忧,更不要人为的改变。

事实告诉我们,但凡在阅读环境宽松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阅读兴趣不但没有消减,反而能够博览群书,通文达艺,形成了良好的阅读积淀。因此上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选择孩子喜欢的阅读书籍,让孩在适宜的环境中,遇见适宜的图书,从而爱上阅读,一生与阅读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