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迷胡”缘何称“眉户”?

在我国西北地区,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迷胡。它是陕西最古老的汉族传统戏曲,也是最为普遍的一个剧种。迷胡发源古华州,尤以东府的“二华”(华县和华阴)为盛,历史上曾称为“二华曲子”,后传至陕西全境以至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

迷胡的这两个流派,东路以“二华”为中心,流行于西安地区、关中东部(含周至、户县、咸阳、临潼、华阴、华县、澄城、韩城等地)及相邻的晋南、豫西地区;西路流行于关中西部及相邻的甘肃、宁夏等地。两路迷胡相较,东路源远流长,地域优势明显(处于迷胡的发源地),覆盖范围及在全国的影响等均远远大于西路。据记载,仅华阴境内,一直存活到解放初的民间正规迷胡班社,就有14个之多。所以,陕西很早就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二华’的曲子耐人看”的说法。

“迷胡”咋成了“眉户”

迷胡源于“二华”,历史上本无争议,但现在很多地方却把“迷胡”写作“眉户”,并把眉县、户县说成是迷胡的发源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正本清源,还得从山西晋南迷胡艺人李卜说起。李卜自幼学戏,唱得正宗迷胡。他以卖艺为生,辗转于晋南、秦东(朝邑、同州、“二华”等地)一带,名气极大,后来流落至陕北富县瓦窑沟,与一名寡妇成婚。著名剧作家马健翎是陕北米脂县人,延安时期接替柯仲平(著名狂飚诗人、民众剧团首任团长),担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团长。他擅长话剧、秦腔,对迷胡却不大熟悉,但闻知迷胡非常适宜排演短小精悍的折子戏后,便萌生了以此为革命服务之念——编排反映边区生活的现代戏,但苦于没有教师。后来听说瓦窑沟的李卜擅长迷胡,便把他请进剧团当了教师——教演员唱迷胡调,为剧团排迷胡戏。于是,由黄俊耀和史雷轮番担任男主角的迷胡剧《十二把镰刀》,便应运而生了——是由李卜哼唱迷胡曲调、马健翎据调填词创作出来的。黄俊耀是陕西东府人(澄城县交道乡黄家村),时任民众剧团教务科长兼演员;三十年代在同州师范(今大荔县同州中学)上学时,就喜欢上了迷胡。出海报讨论剧种署名时,李卜说秦东、晋南一带有个说法,说曲子戏悦耳动听,凄楚迷人,像“媚狐子”(即民间说的狐仙、狐狸精)一样,一唱就把人唱“迷糊”了,所以把曲子戏叫迷胡。马健翎说那是迷信,咱不搞那一套。他说陕西眉县、户县有曲子戏,曲子很可能就出在这一带。加上“眉户”谐音“迷胡”(在陕西方言中,“眉”字发音是mi),于是他便让人把剧种署成了“眉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它自抗战时期在延安被写作“眉户”以后,就再也没有更正过来。

尽管如此,“二华”民众乃至陕西东府人民,对源于自己大地上的这份文化遗产的命名问题,依然十分在意。七十多年来,他们不仅从未接受过“眉户”这个概念,而且一直旗帜鲜明地打着“迷胡”的招牌,执著地坚守着“迷胡”这块阵地。多年来,东府各级政府及文化团体(包括渭南市秦腔剧团),在自己迷胡作品(包括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五味十字》)的剧种署名上,历来都是毫不含糊地写作“迷胡”的。2008年,“华阴迷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黄瑞龙被命名为东路迷胡省级传人,便是最好的证明。


东路迷胡大放异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二华曲子”在迷胡中的特殊地位,陕西省的一些专业文艺团体,曾相继聘请“二华”的一些迷胡老艺人,担任过迷胡唱腔教练——传授演唱技艺,整理基本乐谱等。

1954年,在陕西省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的谢蒙秋先生(华县人),创作了迷胡剧《娘儿俩赶集》。该剧由省广播文工团排演,进京参加了全国戏曲调演,后由省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主演贠恩凤(华阴人)因此名声远扬,后来从戏剧到民歌,成了著名的歌唱家。当时省广播电台也曾深入“二华”,为当地不少迷胡戏录了音,如华阴新中剧团(今华阴迷胡剧团)的《杜十娘》《张连卖布》,华县下庙业余剧团的《四女拜寿》等。之后省电台不仅经常播放,而且还制成了唱片。从此《张连卖布》成了东路迷胡的代表作,久演不衰。

2002年,由渭南市剧作家史玉民(华县人)创作、市秦剧团排演的大型迷胡现代戏《千树万树梨花开》,参加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演出,荣获优秀剧目奖和多个单项奖。

2004年,由渭南市剧作家谢迎春(华县人)创作、市秦剧团排演的大型迷胡古装戏《青荷吟》,参加陕西省纪念“建国5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获得优秀剧目奖和多个单项奖。


打着华县印记的《梁秋燕》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很多地方仍将“迷胡”写作“眉户”,但这不过是个沿袭旧习的惯性行为,并未真正有谁否定过“迷胡源于‘二华’”这个事实。不仅如此,就连省戏曲研究院的眉户代表作《梁秋燕》,也深深地打上了华县的印记。

1954年春节,《梁秋燕》在西安南大街剧场上演,从春节到5月,连演108场,场场爆满。古城西安一时街谈巷议,出现了一股“梁秋燕”热。群众高兴地说:“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看了《梁秋燕》,敢于反封建;看了《梁秋燕》,婚姻不包办;看了《梁秋燕》,恋爱有经验!不看《梁秋燕》,枉在世上转!”《梁秋燕》从此演遍西北,走红全国,久演不衰,成了迷胡戏的代表作。陕西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瑞芳(时年16岁),就是因扮演梁秋燕一举成名的。

迷胡源于“二华”,加之《梁秋燕》效应的巨大推动,所以很快在“二华”步入巅峰状态,形成了业余性、地方性、群众性三大特色。目前,戏剧这种形式虽因电视、电脑、网络等的影响,市场大大萎缩,但群众自发性的演出活动,依然长盛不衰。每逢红白喜事多演迷胡助兴的民间习俗,一直是“二华”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而东路迷胡作为源远流长的一个民间艺术瑰宝,不仅是“二华”民众的至爱,而且成了他们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