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鲁迅的《阿Q正传》是被逼出来的?此人居功甚伟,但有一个大遗憾

1921年10月12日,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创刊,孙伏园担任第一主编。他认为要想将刚创刊的《晨报副镌》办得有特色,就必须找几个名家来助威,而首选便是鲁迅—鲁迅不仅名气大,还是他的同乡。

1911年,孙伏园在初级师范学堂读书时,鲁迅正是这个学堂的堂长,两人是名副其实的师生关系,后来都到了北京,孙伏园与鲁迅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可谓亦师亦友。当孙伏园向鲁迅约稿时,鲁迅就想到将酝酿了几年的阿Q形象付诸文字。

在《的成因》一文中,鲁迅回忆道:“那时候我住在西城边,知道鲁迅就是我的,大概只有《新青年》《新潮》社里的人们罢,孙伏园也是一个。他正在晨报报馆编副刊。不知是谁的主意,忽然要添一个称为‘开心话’的栏目,每周一次,他就来要我写一点东西。阿Q的形象,在我心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嘻嘻,善于催稿了。”

在孙伏园的催促下,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鲁迅便以“巴人”的笔名在《晨报副镌》上连载新作《阿Q正传》了。因怕耽误了稿子的编排,孙伏园每个星期都要去鲁迅家里一次,每次都重复着一句话:“先生,请别忘了《阿Q正传》,明天就要付排了。”就这样,在孙伏园的不断督促下,《阿Q正传》在《晨报副镌》上连载了两个多月。

其间,因受不了孙伏园催稿的“折磨”,鲁迅有些想把正在连载的阿Q结束掉的意思,但孙伏园坚决不同意。他对鲁迅说:“《阿Q正传》似乎有做长的趋势,我极盼望先生尽管宽心地写下去。”既然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儿上,鲁迅也只好硬着头皮写下去。然而,孙伏园在对鲁迅说了这句话后,就去外地出差了,由另一位编辑代编《阿Q正传》,鲁迅也就趁机于1922年2月12日发表了“大团圆”一章,草草结束了连载。

孙伏园于3月底返回北京后,看到阿Q早已被“枪毙”了一个多月,不由得惋惜道:“如果我不出那趟差,《阿Q正传》也许会写得更长一些,也会更精彩一些。”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张达明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